知远网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摆渡人》读后感 篇1
前两天说过,要把读书的习惯重拾起来,灵魂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一本书治愈不了的,那就先从灵魂的书开始读起把。利用闲暇的时间,读完了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妥妥的行动派。
和所有的小说一样,《摆渡人》也是从爱情入手,一句经典语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很好的诠释了这份爱情。除了爱情,还有摆渡主题,救赎主题,宿命论主题等,“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在命运的荒原上,迪伦和崔斯坦的相互扶持,在生死临界点的一次次选择,理性的情感的一次次碰撞,为了爱人的一次次勇敢地付出... .. 荒原如同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荒原上,期间有艰难险阻,有妖魔鬼怪,但是我们的心情美丽与否,决定荒原上的凶险程度,正印证了那句话:你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安全屋固然安全,但是并没有人要一直守在那里,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终点,有方向,需要一次次在路上,纵然前路凶险万分,但是正是这种惊心动魄,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当灵魂回家之后,为什么能够折返的传言一直都有,却大多数人却依然选择留在那里,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冒险去尝试,去改变,害怕那失败之后的魂飞魄散,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尝试了,成功了,便是值得。 在理性和情感一次次碰撞之后,迪伦和崔斯坦都选择了情感,他们成功了。因为相爱,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灵魂的摆渡人,救赎了自己的爱人,玛丽苏式的爱情,玛丽苏式的结尾。
只是结局似乎优点太圆满了。作者过唯心,太偏重于强调救赎的重要性,或者过分夸大了爱情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之相比,个人倒是更欣赏最近在追的《归去来》(一部披着反贪外衣的爱情剧)中宁鸣的态度“我享受就够了,有望无望并不重要,因为,一切深爱,其实都是自我完成!”努力了,也许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付出了,有情人未必在一起。毕竟”七分靠打拼”还有“三分天注定“,认真去做,无问西东,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在一起,交给命运,付出了就不后悔。
总体来说,《摆渡人》算得上一篇励志的鸡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荒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环境或天涯海角,荒芜的往往是我们逐渐贫瘠的心灵和日趋干枯的灵魂,在荒原上,对于恶魔都知道,纯洁的灵魂才是一顿美味的饕鬄盛宴,而干枯的`灵魂是味同嚼蜡。“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多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灵魂却越来越乏味?有多少人止步于自己内心的恐慌没有到达终点,有多少为达到一个终点后,止步于世俗的习惯和眼前的安逸,而没有勇气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不论这碗鸡汤有多少其他的口味,爱的或不爱的,但有点可以肯定,读完之后,会拷问自己,是否早也已习惯了这种无休止的重复,没有期待,没有梦想,不敢尝试改变,没有勇气回到那个“荒原”,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摆渡人》读后感 篇2
用两天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结尾两人的对话——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嗨。”她也轻声回了一句,嘴唇颤抖着露出了微笑,“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真的是千帆过后的感慨~~两人从荒原到结界,迪伦从结界的世界又返回荒原,独自寻找崔斯坦,两人携手返回人界,终于找到属于两人的未来。一切的努力在那一刻有了意义。现在也只能在这种心灵救赎的小说中寻找当初以为真爱的影子了吗?哈哈,不过现在我的确是不相信,所谓爱情是真实存在的了我们会长大,会知道,现实从来残酷,戴上虚伪的面具,去迎合外界,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利金钱。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生存。生在一个竞争强烈的社会注定这一生或者前半生必须要摸爬滚打啊。(好吧,又跑偏题了)
最近刚好看了三集的鬼怪,总觉得鬼怪当中有不少地方和摆渡人相似——主角的心情会影响天气(迪伦和鬼怪大叔的超能力^O^);永无终结的`生命终于等到所爱之人得到了改变(崔斯坦摆渡人的使命~鬼怪大叔等到他的新娘才能终其一生?ps:阿加西,我也能看到那把剑(╥╯^╰╥)不过我是不会爱你的);还有就是心情的变化引起的天气变化总会被另一方拿来调侃,哈哈哈~~心的距离也在这每一次中不断的靠近啊。
在他们互相调侃试探,天气变化无常时,我脑中总会想起那一句——跟你在一起的时光全都很耀眼,因为天气好,因为天气不好,因为天气刚刚好,每一天都很美好。
小细节是真的有点甜啊~~我始终记得,崔斯坦紧紧抱着迪伦说,第一次说情话我的小天使没事了。还有在结界时,回应迪伦的那句我爱你。
一切都过去了,小天使。”他柔声说道。这样亲昵的情话竟会从自己的嘴里冒出来,连他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也爱你,迪伦。”
缘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是命运冥冥注定了一切吗?崔斯坦摆渡人的义务在到迪伦时终于快要结束,迪伦坚信自己对他的爱,不看家人的名册,反而看了崔斯坦的名册,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再返回去找他。
虽然很多细节在我眼里觉得经不起推敲,比如,为什么逃往人界,恶魔并没有疯狂的攻击?摆渡人如果使命结束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了吗?迪伦的灵魂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回到了自己的躯体里?
但是一本被评为心灵救赎的小说,这种存在本就会有漏洞的吧。作为闲暇时,治愈自己疲惫的心灵也算聊胜于无吧,至于去推荐他人再看这本书,我倒不会很乐衷。
两人情愫初生时,一个眼神一句话更近一步肢体的接触时,真的描写的恰到好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崔斯坦划船时的描写刚刚好的肌肉真的好有吸引力啊!
唉,那句话真的是在脑中挥之不去,第一次听是因为致列说过,哈哈哈,因为摆渡人,更加喜欢这句话,跟你在一起的时光都很闪耀,因为天气好,因为天气不好,因为天气刚刚好。每一天都美好。大爱啊这句!
《摆渡人》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讲述了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情故事。
迪伦是本是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可在她五岁那年,她父亲离开了她。她的母亲是一个焦虑且读不懂她内心的人,在学校经常被嘲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她爸爸的联系方式,决定去看望父亲。在看望父亲的途中,迪伦一直在想象跟爸爸见面的样子,既高兴又紧张。
可是在去前往见父亲的火车上发生了事故,她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走出了车厢,遇见了她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
她对崔斯坦的感情从陌生、好奇、厌烦,到理解和接纳,甚至最后爱上了他。在灵魂摆渡的路上,他们俩经历了各种磨难:被恶魔追击、跌入湖中、被寒冷侵袭等。在经过一系列磨难后,迪伦发现崔斯坦竟如此爱自己,为了她甘愿身体被摧残。在和崔斯坦一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荒原到达一个所谓没有痛苦没有死亡的天堂时,才发现自己离不开崔斯坦。所谓完美的天堂在迪伦心里就是一间空虚的房子,她要的是和崔斯坦在一起。在询问天堂的人后,不顾危险毅然决然的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又面临比之前跟凶残的磨难。在最后,他们回到了人间俩个人都重新回到了人间,获得了新生。
我很佩服迪伦的勇气,她本可以在天堂等着她家人的`到来然后安逸的过完一生,然而她偏不。她敢于挑战前人未走之路,尽管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为了崔斯坦,她不再惧怕恶魔,不怕自己溺水;为了崔斯坦,她不怕路程艰辛,不怕道路险峻。在灵魂与崔斯坦之间,她选择了前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迪伦只是崔斯坦摆渡的千万灵魂中的一个,而对于迪伦来说,崔斯坦是她的唯一。
这本书,它不光讲述了迪伦与崔斯坦的爱情故事,同时,它也隐喻了众多的道理。
在荒原,地形跟天气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当心情愉悦时,荒原就会晴空万里,心情苦闷时,荒原就会乌云密布,心情愤怒时,荒原就会狂风肆虐。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我们的世界是相同的,但在每个人眼里却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某种事物的感情,来认知这个世界的。
在荒原,你越关注恶魔,越惧怕他们的时候,他们才给你带来伤害。这些恶魔会想方设法的吸引你的注意力,当你不小心被恶魔拖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是当你不理会他们的时候,就算他们在你身旁盘旋,也对你造成不了任何伤害。在生活中,你越关注一些负面东西,它们就越影响你,有时候,看淡一切事物也是一种好事。
在荒原,即使有摆渡人的帮助,但有些灵魂却依旧被拖走,这不怪摆渡人,而怪自己。在荒原,每个人都需要跨过崇山峻岭,才能到达分界线。无论灵魂怎么抱怨,摆渡人依旧会让他继续行走,如果天黑前没有到达安全屋那里,就会被恶魔拖走。有时候摆渡人可以背着你走,但不能把你传送过去,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摆渡人就像老师,他会帮助着你,指引着你努力向上,但不能代替你。人生中有些路是必须经历的,这段路是否走的顺利,取决于你有没有对你自己负责,只有正真意识到责任在自己身上,才可能走向成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又会是你最终选择?如果生命重生,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摆渡人》读后感 篇4
之前看见有很多书友在读这本书,不过从大家的评价上来看,整体反馈比较一般,也没觉得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所以也就一直没考虑买。but,前段时间微读做活动,免费领了一本……请原谅,作为一个俗咖,天生对于免费的东西,我还是蛮有兴趣的……况且在读这本书的朋又那么多……于是……
篇幅不算长,外加本人“刷书如神”,所以没用太长时间,就轻轻松松的把它看完了,真的是轻轻松松,是那种心中格外平静温暖的轻松感,不用去思考什么,去总结什么。
情节简单而流畅,即使主人公穿梭在两界之间时也有波折,却毫不虐心;即使当你看到开头就能知道结局,但心情依然会随着情节的走向慢慢舒展,并且为故事那看似毫无悬念结局的而感到一丝欣慰,不会想弃之,不会想快进,就这样跟着作者的思路,平静地徜徉在那唯美且荒凉的荒原之上,去体味那单纯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挺喜欢作者对于故事中,各种不同场景的描写手法的,虽然篇幅并不算多,但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很大:
雾中的荒原,夕阳下的山丘,阴霾下的沼泽地,深邃悠长的峡谷,破旧的小屋……每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不禁浮想联翩,想象着拉长镜头里,男女主人公在清晨的阳光下携手在小山丘上前行的画面,满满的阳光,两个温暖的影儿;想象在晦暗的镜头下,他们在沼泽地里艰难前行的画面,被水打湿的头发和衣服,满眼的泥泞,满天的灰;想象黑暗中,被炉火勾勒出的脸庞与表情,仿佛一幅幅中世纪的油画,唯美,圣洁……..这些想象中的画面与构图,使自己仿佛也有种正在穿越荒原的感觉,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体验。
不过,如果想在这本书中读出什么所谓“震撼”或者什么所谓“荡气回肠”,那十有八九估计你会失望。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本更像是童话的故事书,对于童话来说,当你看完它,然后沉静再那温暖里进入梦乡的意义,会远远大于什么收获总结的意义,“我爱你,所以要和你永远在一起”就是故事的全部,当看到类似“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也就是最美的结尾,看童话就别想那么多,否则我觉得那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最后,关于灵魂摆渡人这么个职业造型设定,我不禁感叹国内外文化差异之巨大……故事中摆渡人的形象,是可以随着被摆渡者的心里期望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可以是小王子或是小萝莉的形象,也可以是长腿欧巴或冷艳御姐等等造型,总之,看着最起码养眼,而且还算善解人意,温柔体贴;
而,根据我国传统文化来推算,类似职业的从业者角色造型基本如下:
a.牛头
b.马面
c.黑白无常
d.其他类似恐怖生物
.……
试想一下,若女主的事故发生在国内,她遇见的摆渡人十之八九是这些大神中的一位,且,要是女主稍不听话,就被鞭子,狼牙棒等上古神器一顿胖揍的话,那我估计能发生爱情故事的可能性应该就不太大了……
《摆渡人》读后感 篇5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摆渡人》中15岁的女孩迪伦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单亲女孩儿,在一次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中,成为了唯一的罹难者。她的灵魂必须穿过荒原,躲开恶魔的吞噬,才能抵达灵魂的栖息地。而崔斯坦是她的灵魂摆渡人,她,也是崔斯坦万千摆渡过的灵魂中的极普通的一个。
迪伦从一个原本必须受到保护、挣脱恶魔、穿过荒原、迈向灵魂栖息地的小女孩,原本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孩,却因为一场发自内心的爱,使她对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的命运关怀,反而超出了对自己的关切。
崔斯坦本身就是荒原上的摆渡人,保护、引领过无数的灵魂穿过了荒原,来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当然偶尔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宿命?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当下的命运安排。
从年龄与经历来说,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经历丰富的人,见过了无数的灵魂引领,经历了无数次的恶魔攻击;内心早已波澜不惊、心如止水;只是机械地、重复地穿过荒原。与其说他是一名摆渡人,不如说他是一个无可去处的孤独灵魂。他已经完全习惯了宿命的安排。
直到,他遇上了迪伦。
迪伦是一个纯洁的女孩儿,以至于说到自己仍是"处女"时,羞得面红耳赤。但是,恰恰她的纯洁与淡定,给崔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迪伦并没有因为知道自己是火车上唯一死去的人时,悲伤烦闷,反而很平淡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但是,她却对崔斯坦以前的摆渡生涯中的其他灵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崔斯坦的故事里了解了他,并且感受到了他的力量和正义;在受到崔斯坦保护的过程中,渐渐地对他产生了依赖,以至于爱恋。所以,尽管她安全到达了灵魂的栖息地之后,却因为没有了崔斯坦的陪伴,她痛恨这样的结局,她宁愿永远在荒原中与他一起漂荡,甚至不惜死在恶魔的手中。
她只知道:我要走回去,我要陪伴他,我要拯救他——摆脱他的.宿命!
爱,使她充满了力量。前途即将如何?不知道;能否找到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恶魔的吞噬?不知道!
有了勇气,就有了一切;剩下的,交给命运就可以了。
于是,她以一种无人尝试过的方式,以一种孤身一人战胜恐惧的勇气,义无反顾地踏出了寻找崔斯坦的冒险历程。
没有了迪伦的崔斯坦,重复着自己毫无意义的摆渡生涯。也许太久的禁锢,以至于他再次遇到迪伦时,除了惊喜,更多地却是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他不敢尝试、甚至不敢想像,自己还能去哪里?
此时,他才是荒原上需要"摆渡"的灵魂;迪伦才是崔斯坦的灵魂摆渡人。
迪伦的爱牵引着他们,回到原点,回到事故的起点,穿越回时间的刹那,奇迹必然诞生。
迪伦瞬间回到了事故的现场,并且从事故中苏醒了过来;而崔斯坦,却在不远的地方,微笑地看着她:
她说:"原来你在这儿。"
他说:"我在这里".
《摆渡人》读后感 篇6
这是一个有关于生与死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迪伦和单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不过她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很好。
学校里她也不受欢迎,唯一的好朋友转学离开。书中说迪伦是一个内向羞涩,做事一板一眼,沉着勤奋,但不是很聪明的人。也许她在学校不被老师同学所理解,和她这样的性格有关。
所以她很渴望从在另一个城市的父亲那里得到些许安慰。但去往父亲城市的那列火车出了事故,而迪伦的故事此刻拉开了帷幕。
令女主公处处受挫的雨天让这个世界变得模糊。
迪伦似乎是幸运的,因为她是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她见到了男主人公——崔斯坦,一个灵魂的摆渡者。
跟着荒野中唯一的“活人”崔斯坦,迪伦心中的疑惑越发的深。终于,她知道自己才是在事故中死亡的那个。虽然难以接受,但她勇敢面对。
接下来就是同恶灵的对抗,他们拼命的想要在白天结束前赶到临时屋,可即使这样,也无法避免的与恶灵恶斗了几场。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处处会遇到“恶灵”,他们想要把我们变成成员之一,壮大他们的队伍,拉更多的人坠入深渊。
懒惰、贪婪、拜金、逐利、好色、自私······
迪伦有崔斯坦的保护,一次次从恶灵口中逃脱。我们虽然没有灵魂的摆渡人,却有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嘱咐和同学朋友的监督。
如果人心本恶,那好的书籍和良师益友就是驱除恶的净瓶。
如果人性本善,那好的教育和自我约束就是阻隔污染的保护伞。
也许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认为大家都在做,那这件事就一定是对的,或者干脆不思考对与错,盲目的随大流。就如之前的.抢盐事件。
但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要有判断能力和敢于抗争错误的魄力。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
故事几经波折,迪伦和崔斯坦终于度过了所有难关,崔斯坦完成了他的任务,迪伦被护送到了该去的地方,本来是该结束的时候了,但女主人公没有屈服于安排。
她离开了死人应该呆的地方,回到那片荒野寻找崔斯坦。她决定要和崔斯坦一起回到原本的世界去。
他们成功了,虽然代价是牺牲了崔斯坦又引导的一个灵魂。
大概世间事就是这样,并非那么公平,所以要想成为不被炮灰的主人公,要靠自己努力。
迪伦放弃荒野终点的安逸、平静的生活。她一个人踏入满是魔鬼的荒野,在没有崔斯坦保护下一个人战斗,她胜利了。她坚定的意志和改变陈规的决心让她活了下来。
创新很可能意味着打破一套运行很久的旧规,惯性不止存在于物理方面,人的心理也是有的。所以要抛弃旧的,接受新的,必定坚持,因为让人们消除心理的惯性需要时间。
崔斯坦也许从没想过他可以像正常人,像他摆渡的那些灵魂生前那样活着。是迪伦最终让他冒险一试,结果是人们的乐见其成。
故事结束在迪伦被救生员放在担架上看到崔斯坦,他们彼此微笑,崔斯坦说:“我在这里。”
故事虽然结束,但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欢笑悲苦,他们将共同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