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读本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0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慈善读本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1

我读了《慈善读本》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分。是啊,世界并不完美,看看我们这个世界,太阳纵有万丈光芒也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人类科技再进步,也有无法抗拒的灾难。我们应该关注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救援,无不体现着两个字——慈善。我国的慈善事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现代慈善事业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说,表面看来是一种单向的物质行为,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行为;对于捐助者与受助者的情感交流来说,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是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努力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从物质的角度说,今天你是捐助者,明天你也可能成为受助者;从精神的角度说,受助者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帮助,得到了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鼓舞;救助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社会价值肯定,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满足

。而正是因为这种并非出自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助,是道德的互助,是慈善之心的互助,所以,这种互助发展得越普遍、越深入,社会平均的道德水准就会越高。 乐善好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愿望,或者是人皆有之的一种恻隐之心。在别人有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持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这就是慈善。那么为什么在社会上想做好事的人并不在少数,可是付诸行动的人却少得多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把做好事的道德水准定得太高。舍已为人做好事,是很高层次的道德水准,我们不能要求人人做到;而支持一般慈善行为的道德水准则并不是很高,比如,尽自己所能,付出一些钱物或劳务,甚至只是几句温暖的话!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在这里我还要说,尽管捐赠数量与道德境界具有正态关系,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会为社会利益做各种慈善事业,其目的是为“正其义”而绝非“谋其利”。

用慈善捐赠数目的多少来评价实施慈善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或爱心的多少,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所以,在慈善活动中,面对出手大方的组织和个人,人们应该抱之以由衷敬佩,而面对那些微薄的付出,我们也不必大谅小怪。款物有多有少,皆显人间大爱,社会应该鼓励和褒奖为挽救他人生命和谋求他人幸福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献其大利行其大义。而我们,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片大海里小小的一滴水,不过此刻我却为自己能在现场亲身感受这场影响深远的慈善活动而深深自豪,也暗暗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更加关注慈善,关爱身边的人!慈善应该是不分年龄,阶层,宗教的,抱着一颗真诚的心,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连自己都会变得快乐起来。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2

中国人把“慈”的本意为父母之爱,后引申为“爱别人”而“善”的本意是“吉祥”、“美好”,而后来人们把慈善并用为一词,指怜悯帮助他人。

今天,我在《慈善读本》中读到一个故事,它的名子叫,《点亮心烛》,本文讲述了二战期间,英国小说家雪尔。罗伯斯照例来到墓地拜访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临行前去看到的墓碑上写着一句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这句话就如同火柴一样点燃了罗伯期,他开始奋笔疾书,并发表文章。故事传开后,如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了胜利而拟着前近的脚步。N年后,读大学的布雷克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且读出了它的神随,在他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去非洲扶贫。无论亲朋好支怎么劝说,他都坚定的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心中的蜡烛。布雷克去了非洲,并且用他们的烛光照亮了天空,并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的称号。

读了这篇文章,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去往那贫困的非洲呢?是什么力量让他有勇气去非洲呢?……一个一个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仅仅是因为罗伯斯的那篇文章,不,这仅仅是一部分,那因为布雷克心中有着慈,有善;更有着怜悯之心,罗伯期的文章只能算作一个引子,一把火柴,而布雷克的怜悯之心就如同干柴,把它点燃了,正是因为有慈善怜悯作为布雷克精神支柱。让他有勇气魄力,踏上了这块充满着危险,贫穷的土地,最终获得了“扶贫大使”的称号。

我敬佩他,因为他有勇气去非洲,我学习他,因为他是千万个扶贫人的缩影,我赞美他,因为他在为我们人类造福。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3

在这金风送爽,桂子飘香的十一月,我阅读了《小学版慈善读本》。

翻开书中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爱,在生命诞生的时刻”为主题,让我最难忘的部分是“生命诞生的感人故事”。那是5·12汶川地震过后,盛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再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一具女性遗体。她的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但是双膝依然保持着跪的姿势,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臂着地支撑身体。救援队长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身子底下,发现一个三四个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毫无损伤。随行医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还发现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面是这位母亲给孩子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最熟悉了,电视广播上都热谈这项“记住,我爱你”的新闻。那位死去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给予了他第二次的生命,母爱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它可以付出一切物质财富;包含生命。母亲是那样的疼爱自己的孩子!

在二零零一年九月份的一天,我诞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我还记得那时我拥有在场的医生、护士、亲人的关怀中,感受到了爱、温柔、无限的期待和包容。

这一切一切的爱,何从不是我的母亲给的?在我出生后,我得到邻居?小区、亲人以及全世界对我关心,这一切都在我记忆的深处中!

在一单元的爱心之歌,第二单元的爱心图片,第三单元的爱心故事,第四单元的爱心童话,第五单元的爱心剧场,第六单元的爱心行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心和慈善的力量与动力。此时,我感到无比幸福,我得到了社会的关爱。

我们应该多关爱一些弱小群体,把自己的零用钱等多出的用品去捐给他们,帮助他们,给予他们幸福,去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让我们去做冬日中,他们需要的那把火,夏日中,掠过他们脸上的那一阵微风。让我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吧!一齐共同行动起来!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4

从慈善教育读本上,看到了很多让我潸然泪下的故事,也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那些文章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了各种爱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与爱的碰撞,慈善读本让我对“爱”这个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一个普通,却又触动心弦的小故事,《比天使更美丽的女人》是一个有关艾米·比尔的大学生的故事,她善良,充满正义感,很同情南非的黑人,于是她申请奖学金去南非,她想帮助那里的黑人摆脱贫困,她极力融入这个国家,但却被一群黑人孩子杀害了。那些黑人孩子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不良的影响使他们拥有暴力倾向。艾米的父母琳达夫妇知道原因后,成立了“艾米·比尔基金会”为黑人孩子讲授文化课程,他们的善举持续了十几年,感化了无数黑人小孩。南非前总统向琳达颁发了“跨国越界关怀奖”。曾杀害了艾米的黑人青年发言,是琳达一家给了他新生。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琳达就像一个比天使更美丽的女人,那么耀眼。

这个故事使我非常感动,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琳达一家的善举,还有他们一家善良的心灵,没有这颗善良的心,又如何做出这样的举动?琳达夫妇在得知女儿被黑人小孩杀害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去了解黑人孩子们。当他们知道黑人孩子因为贫穷而受到不良影响后,主动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让黑人孩子的成长充满爱与善良。我们,也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让世界变得美好:帮助他人,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要做一些很大的事:哪个地方有了灾难,我们可以捐出我们的零用钱,帮助他们,哪怕是五块钱也好,尽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也是善良,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让自己的爱传播扩散。

我的妈妈也在为慈善事业而奋斗着,她不是慈善家,但她加入了慈善组织。当初,她是为了帮助有困难的人,弘扬一份爱心而进入慈善组织。她加入慈善组织几年了,见过许许多多贫困的人,也帮助过有需要的人,有一次,当妈妈出去探访一所破旧的学校的时候,看到了破烂不堪的课桌和残破的木板凳,教室里沙石遍布的天然地面。那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光着脚在这种地面上,脚上已经磨出了血泡,但依然认真听着老师讲课。她见到这场面,当时就感动得流泪了,并且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来。这也是一种爱的精神啊,就像琳达一家对那些黑人孩子一样。

爱,是充满温暖的港湾,停靠了希望的轮船;爱,是一首悠扬的旋律,音符治愈了无数人的忧虑。爱,也是一位天使,用充满善良与爱的双手去治愈黑人们残缺的心灵,这就是爱。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5

寒假中,我阅读了老师发的一本《慈善读本》的书,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爱心故事,许多名人的慈善事迹让我很感动,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天下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有的贫穷付不起学费,有的生活条件差的连饭都吃不饱,有的没有了爸爸妈妈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伸出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去帮助他们。

慈善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是幸福给予受施的人,也同样将幸福给予施与的人。

记得国庆节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贵州山区看望村里的小朋友,我把自己亲手做的香皂和一大堆文具用品都赠送给了他们,而且我们还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学习做贵州特色美食——滋吧,香喷喷的滋吧做完后,我们就开始在村口的景点义卖,胆小的我居然卖力地吆喝,还一次一次地拉客“推销”。看着“顾客”给我钱,还直夸味道不错,我心里乐开了花,义卖结束后,我们把钱放进“爱心箱”里,交给小学校长,让那里的小朋友能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慈善吧!回来后的第二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本来每年我都会去挑个漂亮的生日蛋糕,但这次我把用来买蛋糕的钱买了很多水彩笔和水彩颜料寄给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区从江小学的小朋友们。因为我喜欢画画,所以也希望在山区里的小朋友们也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画,让全国的小朋友们都能看到那里的美丽风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

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6

我骑在马上越过祖国的山川冰河,穿过大街小巷。收集了一马车的爱心,迎来春天送走冬天,我继续前行……

马儿越跑越慢,我的行囊就像喷泉一样快要溢出来了,下面我将这些沉甸甸的爱分发到世界各地。

他们需要关爱,在读本中看到这一系列的专题。我看到了贫苦孩子们的废弃不堪的学校,只能作为简单躲避的地方,风雨交加的日子,同学们只能在泥泞不堪的教室聚集,看着他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他们需要关爱。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看的感动中国2016的那位驻守大山36年的乡村教师支月英。她将所有的爱和精力奉献给大山深处的同学们。为她这样坚持无私奉献鼓掌。

在我们身边就发生许许多多感人的慈善事迹。从新闻上得知宁波一位匿名的慈善家—顺其自然,他在近十七年内陆续捐赠金额六百多万,每一次捐赠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将这些金额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同学们。

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心中萌发了慈善的种子。平时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捐赠物品给贫困山区的同学们,比如:书籍、玩具、衣物……走进大山深处,和大山的同学交朋友,在学习上要多帮助他们。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年纪还小,只要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爱的事,我相信有红领巾的地方就会有光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