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20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三十六计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1

再这个暑假,我看了许多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书。它集历代韬略、诡道、兵法之大成,素有“谋略奇书”之称。它不仅是中国古军事指挥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其思想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对青少年的处世有着积极指导借鉴意义。

古今中外,英雄无数,英雄与英雄之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事迹已经成了人们在生活,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典范、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佳话。这本书中所谈到的每一计,都有军事商业,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事例,每一计,每个事例都是智慧的体现,在展现它博大精深的智慧同时,也延伸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书中的计各来源颇广,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有的来源于古代兵书,如声东击西;有的来源于日常用语,如指桑骂槐;有的来源于诗人的诗句,如擒贼先擒王,李代桃僵。虽然这些计谋表面上好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技巧,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许许多多生活启迪,和做人道理及学习方法。让我更高兴的是:这本书还让我结识了一大批古代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它不仅适合大人看,也适合我们看,里面既有原文、译文,点评,又有许多扣人心弦、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书海之中。

《三十六计》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技能,它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哪怕是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这便是智慧的所在。透过它也让我清楚认识到,生活中仍有很多的事物有待我们去挖掘与探索。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2

可恶的苍蝇又在开“音乐会”了,把我的思绪都扰乱了,我气得火冒三丈,决定与苍蝇大战一场。

战争在我的骂声中拉开了序幕,我挥动手中的苍蝇拍,使劲地往地上拍,“啪”!“啪”!“啪”!……我打得是上气不接下气,低头仔细检查我的战果!地上连一个尸体都没有!我恨得咬牙切齿,不得不使出看家绝活——拍苍蝇的三十六计。我得意地使出了第一招:“突然袭击”。还真管用,但好景不长,也是我太低估了这群小霸王,没想不多久,它们就用“火眼金睛”识破了我的计谋。但我不服气,总得再杀它们几个。于是,我使出了第二计:“放长线钓大鱼”。我走进厨房,拿了一些饭粒,放在地上,馋鬼苍蝇们一闻香味,马上赶来吃“便饭”,我等它们凑个整,“一拍八命”,真是过瘾的.不得了。可是,我以为平安无事的时候,苍蝇又来跟我作对了,而且这次又找来了好几十个帮凶,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我只好使出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放下苍蝇拍逃回了房间。

看来这群小魔王还真厉害,不容小视,我得回归“山林”重新改编我的三十六计。再过十年,我一定会带着新三十六计重出江湖,打遍苍蝇无敌手!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3

这个寒假异常得久,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心“啃”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数这本《三十六计》了,在这么多计谋中,我更喜爱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大家肯定认识这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吧!就是他“发明”了这个空城计,让他智退曹兵取得了胜利。

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27年,诸葛亮由于错用马谡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诸葛亮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则乘机率领十五万人马攻打西城。此时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对抗。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在城前打扫街道,一点儿也不慌张,而自己则待司马懿来到城楼下时,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地抚琴。司马懿起了疑心,心想: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计了。于是让后军改为前军向北撤退。

说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起来,觉得诸葛亮用这个计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准会赢。到底是不是呢?我们继续。

待魏军走远后,诸葛亮捧腹大笑。旁边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问:“军师,您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退兵呢?”诸葛亮笑着回答:“作为军师,我要识人心。我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谨慎。我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摆了这道“空城计“让他不战而退的。”文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也打心里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实在太神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已经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了。但是我也知道,能达到诸葛亮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毕竟他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做一个小小女诸葛,加油!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4

快乐而又短暂的寒假又过去了,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很多有意义的课外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课外书是《三十六计》。

这本书凝聚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全书共分六套谋略,即胜战计、敌战计、功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百战计。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走为上这一计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见别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我就想走不就是逃跑吗?为什么还是上计呢?于是,我第一个看了这一个计。

原来,走为上指的是,敌人兵势强大,不可抵挡,已经占据了中,我方不能战胜他,那么留给我们的出路就只有三条:要么投降敌人,要么请求讲和,要么撤退逃走。如果是投降,就等于彻底失败了;如果是讲和,敌人必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所以我们也等于失败了一半;如果是撤退,那么并不代表我们失败了,而是为以后的胜利积蓄力量,寻找转机。

比如在楚庄王在位的时候,为了成就霸业,发兵攻打附近的庸国。一开始没有进展,后来,楚国的师叔决定用“走为上计”来灭庸国。楚国一交战就站退,接连七八次,庸国以为楚国很弱就骄傲起来一直追杀楚国。这时,楚庄王赶来包围了庸国,歼灭了庸国。在这次战役中,楚国巧妙地运用这一计策使庸国骄傲,然后一举击败庸国,真是妙用啊!

但是,现在我们通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似乎是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比如在我们不想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句话。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5

孙武说:三十六计走为上。

孙武说:走为上是我的最后一计。

孙武说:如果我的三十六计无效,则此题无解。

孙武很聪明,当无计可施,当穷途末路,他给自己留了退路——走。

我们要不要和孙武一样——打不过就跑?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绕路要走曲线,曲线则会偏离目标。“走为上”是一种聪明的逃避,你固然躲开了,但难题依然在原地。

假如在21世纪还抱着战国时代的计策来应付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我想三十六计确实远远不够。而你的.选择也许只有“走为上”了。你的困难如果前三十五计解决不了,那么不妨跳过三十六计,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三十七计?

居里夫妇历经XX年的实验,从几十吨矿物中提取了镭,只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方法有效,他们用的是第三十七计“坚持到底”;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他能做的,只是更加疯狂地创作,他用的是第三十八计“扼住命运”;十五岁的子尤经过无数次穿刺手术的锥心痛苦,仍然写出自己十八年人生感受——《谁的青春有我狂》,他用的是第三十九计“创造奇迹”。

孙武发明了三十六计,但并不表明你就不可以去继续创造第三十七、第三十八计……也许只有你逃到无处可逃的时候,你才意识到三十六计你只用了一计,生活给了我们这么多选择,逃避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6

我在前一段时间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中提炼出来的三十六条人人都知道的计策,但往往是这些计策,却总能置人于死地。

就拿其中的一条——空城计来说吧。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伐魏时,错用了马谡,街亭丢失,致使全局崩溃,这位学富五车的汉相诸葛亮无奈退守西城。单凭当时西城内的兵马根本不可能抵挡即将到来的魏国追兵。情急之下,诸葛亮智摆空城计,命令各处城门大开,自己端坐城门之上抚琴,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等到司马懿率领魏军追到西城的时候,看到大开的城门,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城头悠闲地抚琴,反而不敢前进了,害怕中了埋伏而主动撤退了。这可应了一句话: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说:空虚的地方要让它更加空虚,可疑的地方让它更加可疑。就从这一仗看,诸葛亮在智谋方面无疑要高过司马懿。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知道为将帅者应多动脑子思考,不能一味冲杀,动静结合才是兵法之要也。

三十六计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其它地方也能适用。我们平常做事情要有计划,知己知彼。危急时刻不慌张,理智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