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中华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荣、昌盛、经久不衰。一位痴迷于历史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老人——余秋雨,穷其一生探索、追寻,为世界文明开启了新大门,于是,中华文化被记录,凝聚着智慧结晶,浓缩在厚重的书页里。
翻开泛黄的书页,瑰丽的文化穿越了泱泱历史,苦苦等待。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滋润、灌溉、按部就班、历久弥新,滚滚而去的洪水被驯服,与青城山和乐,成为中华道教的课堂。西域被打通,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被开凿,在黄沙漫漫中,流传、继承、发扬、永不衰竭。毋庸置疑,这片几乎是人类精神的发源地——西域,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风烟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诉说着古文化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王圆篆是道士塔的主人,这个几近文盲的农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飞舞的铁锤,洁白的刷子,交相挥动。壁画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领,什么都没了。雕塑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婉丽的面容变成泥巴,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灰飞烟灭!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又来了一群人——外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与塔的主人进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们用极少的钱换取了华夏的无价之宝,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穿过褚红色的山峦,消失在了飞扬的黄沙中。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艳的晚霞下,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浩浩荡荡的马车,将大量的经卷、文物转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馆中。中华文明造成难以言状的损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践踏!
文化的旅程苦涩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华夏文明,一苇以航,来到二十一世纪。身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时刻捍卫着中华文明,守护着长达几世纪的文物古籍,永远不退让,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让中华文明不再叹息,让惨重的损失不再重蹈覆辙。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之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读到这里我的脑中也开始了一片惨白,可这也只是悲剧的开始。有时候会想一想,事情到了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是悲剧?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他们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经是悲剧了。可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又该怎样诉说?还有什么比失去自己国家文化更为悲伤事情?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没有了,这个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有时候真的很高兴中国并不是没有不懂书,不重书之人。很是庆幸文化遗产没被搬空,还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书又不重书,他用这些书交换来了一些银两,一个山洞的经卷,只是换了些银两!我却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么也不懂。所以将这些恨转给了斯坦因他们,可惜我没有深厚的学识,我不能像余秋雨说的那样拦下他们的车,比比学问的高低。我不想听他们说些什么:我们无力研究。只是想请他们停下车: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斯坦因他们的行为是强盗的行为。强盗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余秋雨比我想的要深。这是一定的。
拦下了又能怎样?
我不经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却也有一笔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宜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中就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住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够解释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为这样,“文化”一词在我的脑海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反而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有他在故乡如梦般的童年;有踊跃着喧嚣生命的都江堰;有饱经风雨沧桑的.天一阁;有堪称最高贵美丽的杭州……还有他走访过的中国、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个故事,不!不应该说是故事,应该是每一次旅行,却仿佛都在我眼前发生一般,历历在目。
此时,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那么简单了。我仿佛读懂: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文化。李冰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建设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水利生态综合工程。他浚理、消灾、滋润、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个石人,镇于江中,用来测量水位。
信念是一种文化。范钦以对书籍的痴迷,集藏满了一座天一阁的书,风风雨雨几百年,经过了数十代人之手,经过他们的坚持,为历史考证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美也是一种文化。《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离不了钱塘江的壮阔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钱镠射潮时滚滚漫天而来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精神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那是无数人对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文明的传承!余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去探索了如此之多的文明遗迹,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之下,都不曾放弃。
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文化之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并传承它们,须知道,它们是我中华民族的至宝!所以,我呼吁大家:在空闲之时,请稍稍放下手机,少玩一会儿电脑,多多关注下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许不复存在,但文化并未消逝,让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中国文坛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作家,他就是余秋雨,而提起他,不得不说一下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因为是中学的时候学过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我怀着崇敬之情又打开了这本书。在一次阅读也有无限感慨。
读这本书我首先的疑问是文化和苦旅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这时候却心生苦涩。
首先我阅读了《道士塔》这一节。莫高窟的大门外,有一条河,有一座塔,这座塔是一座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他是一个罪人。他在甘肃做道士,让外国的冒险家将中国的文物,一箱一箱运走,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在当时敦煌这个堂堂的佛教圣地,却让一个道士在看管。在这个道士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文物。起初,道士还是把一些文物交给当地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只是把这些文物当成礼品,你懂的,当时的中国官场一片乌烟瘴气。后来外国人来到这里,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想到这些人很容易就获得了这些文物,接着一车一车的这些文物就被运走了。而王道士也笑嘻嘻的看着他那沉甸甸的银子。
许多年后,作者来到这里脑海里浮现出中国青年写的一首给火烧圆明园的诗,而这时作者也是非常感慨。他想自己也想早生一点,拦在车队前和盗窃者对视。一次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做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签。读完这一章,我的心中已经充满了苦恨。我也在想如果我早一点出生,我一定会拼尽我的所有力量来保护中国的文物。然而不可能了,中国的文物已经流落国外。今天的我们有义务努力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最后,感谢《文化苦旅》,让我在这浮躁的夏天重新安静起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