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 篇1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实,我们想想,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人的心态不同。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会因为有成绩差的学生而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遇上这么一个学生,班级因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换一种心态,正是因为她学习有困难,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帮助她,如果每个人都很聪明,还用得上我吗她的进步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ng),损矣。”——《论语.季氏》
最近读了《于丹心得》,于丹的讲评着实让我佩服,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大家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它让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张我们交正直、诚实、知识面广的朋友,而不赞同我们跟那些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在自己疑惑时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镜,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当自己因为方向而迷茫时,又可以及时为你指明方向。
论语读后感 篇2
予观《论语》,略有所悟,抒感于怀。
今之众人,皆以污为丑也。河中之物,尽经百日风霜雪雨侵凌,然不为所动,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蚀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况人乎?孔子尝云:“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凡今之众人欲静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异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为之事,不轻诺。凡数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执意亲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谨言慎行,去污近洁,方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苏轼之友,于其见谤辱下之狱之际,访狱而谏书于上者,屈指可数,然惧受迁而敝之者谓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书诽谤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为坡之密友,竟与坡与之离别所赠以为念之辞谤己轼讥讽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图报罢矣,却借潮风将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测之人,安能与之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难养也!”古之训诫,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则洁其身。是为君子,必将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桧谤岳飞者,今有华人学者辱李鸿章谓之辱国己为国之奸者,皆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当道,才使古王朝之繁盛毁于一旦,乃使王朝性命堪忧,也尝有古今君王,为己一席之位,大举讨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顾,此虽为一国之君,吾亦谓之小人也!小人虽小,然其力大无穷。如若今之众人皆以私心面试,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谓之焚他人并已于无形也!此类人物,终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虽有所乐而不可谓之乐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为诫,结其身旁。
身已洁,还需更其咎。孔子曾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为人,有错是必然,然错而不能改之,无必为之愚也,然将错就错,终毁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虽历经磨难,或受尽肌腐之痛,但能磨练心志,脱胎换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乐而不为也?
更其咎,拨开云雾便可见蓝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为痛而必活之?”众人皆谓余曰:“生之求为求乐,虽苦,但也乐!”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书,书中有言:“是为活,为其本也,而非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间百态,虽是世殊事异,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这般惘然?然正有也!觉察人生而为累,于万物浮沉间时起时落,终归尘土,便益惘,不知生之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积月累,这是埋怨重重,求生无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异者呼?为之,犹贤乎已!”顿时大彻大悟,命也,挥之即来,霍之即去,生于尘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复红尘,繁华虚荣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积怨愈深则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无意蕴,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处而为之;若欲求生无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修行数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终,唯有搏击,方能拨开云雾,打开心灵之窗拥抱蓝天。
虽去污,洁身、更咎、拨雾,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误、雾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怀,抒发其想,然执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红尘,做个潇洒之人,但求身临绝境时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锦,但求花开花落我都在为梦想而奋斗,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在临时之际可无欲无求。
生而为人,本在为人,为人而活方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无味,因为爱人,乃赋予生的意义,愿今之众人能真认自己的.错,莫论他人非,并非施恶会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浮华尘世万物皆有尽时,若能闻名于世,也是一种重生。
论语读后感 篇3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idea,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idea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习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习此书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 篇4
那个春雾弥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们一大帮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中旁的学宫。瞻仰了孔子像,进入历史和文学的殿堂,心里总不觉涌起肃穆、庄严、宁祥的尊敬之感。于是回来,在学子的安眠声中,在寂寂的灯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论语》,才发觉曾经的读书,只是泛泛的涉猎,不曾走进文字的深处。
年少时总是一心想着往前飞,总渴盼能够逃离唠叨的父母,落后的小山村,不繁荣的小城,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去,寻找别处美丽的风景。“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像个笑话,做父母的不应该放开儿女们,让他们展翅高飞吗?
不想十年之后,回到最初,却又不再是当初。只因志向再大,也离不了家,离不了国,离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从哪日开始,或许是在又一次与父亲的执拗当中,恨恨转身的那刻,瞥见他苍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许在与母亲千里通话的电话线中无意中感知了母亲的小儿女心态?渐渐的,开始去理解,然后稍稍的宽容起来。有什么,比在父母家人身边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细问自己,究竟喜爱什么呢?以自己无争的个性,何必跻身于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还是宁静以致远的好,手执教鞭,能够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领学生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能从中捡起一粒沧海遗珠就是无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问我之志,我也会向孔子那样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时,能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读读老人这本书;与朋友维持着淡淡之交,不过近也不过远,守候在我们曾共同求学的地方,他们若归来,则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们的海阔天空,绚烂辉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亩方塘,也会培育出我的桃李芬芳。我的学生们,聪明而可爱,或许也执拗而莽撞,但他们确实鲜活而有无穷力量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塑造性。我能够站在这三尺讲台,不妄作,君子坦荡荡的做一名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书籍的阅读指南,不亦说乎?我也正在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了,不白来人世间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汲汲功名中度过;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过……不同的人生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过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长了六年的母校,由学子向教学者的转变而已。沉静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选择了一条安之,信之,怀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读《论语》,需要用一生去读,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之后,仍应该拿出来,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品,静静的读,然后闭上眼睛,静静追忆往昔,能够无悔,能够无愧,便让一切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在对待家人能够安抚,能够不记得失付出,能够共患难,同在一起,快乐无悲伤;与工作伙伴和朋友,能够互相信任,支持辅助,合作无间,共同收获,一起成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广泛阅读,刻苦钻研,与学生教学相长。这便是一条看似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阶段读读《论语》都是不同的感悟与成长。少时读《论语》,只知苦吟背诵,不知其深意;现时读《论语》,会默默思考,反复咀嚼,或许仍然肤浅,但能有自己的体会;老时呢,还读《论语》,不知又是否能够淡淡付之一笑呢?有点期待。
时间永是流逝,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能读懂《论语》的时代,会是更仁德有礼的时代,会显得稍微恭俭的时代。那样,朴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愿在我不断老去的人生,若能怀慈悲之心,抚恤,体贴,宽厚,渐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我心安之,信之,怀之,并足之。
论语读后感 篇5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