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主角》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主角》读后感 篇1
上周刚好去外地,为了旅途中打发时间,痛并快乐的读完了矛盾文学奖新的获奖作品,陕西作家陈彦写的《主角》。
痛是因为自己看的小说不多,轻易也不太敢看长篇小说,因为属于易上瘾的体质,拿起来就放不下,经常是看到半夜4-5点,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差,很影响健康。这部微信阅读将近3700页的小说,熬了几晚上,最终用时19小时读完。
快乐是因为体验了另一个人的惊心动魄的人生。小说因为客观原因往往是虚构的,但是很多时候正因为虚构,小说又可以写很多其他记实题材不敢写的内容,用一种拼凑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陈彦引用鲁迅的话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小说又是最真实的。
人的天性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一个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决定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和主观的。比如一个人没法说他完全懂爱情或婚姻,因为一个人能认识的异性总是有限的。而小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让我们领略他人的一生,从而更好的认识生活。用一句时髦的词就是培养同理心。同时小说有别于工具书的特点是他是有血有肉的。工具书教给我们道理,小说让我们懂得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道理。
个人认为这部小说伟大之处有3点:
首先在于贴合时代,每个人都脱离不了自己生存的时代和环境,时代和环境也从更高的纬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本书的故事大约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当下的大约40年间,这40年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又会有小的曲折倒退。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我们永远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全部命运。
第二点伟大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把握。叔本华说过人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这句话不一定对,但是反应出人在宏观层面不仅受时代环境和出身的制约,在微观层面也受到人性人的人性和基本需求的影响和制约。生存,爱情,亲情,同情,嫉妒,理想,攀比,野心,欲望……这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的情感。生老病死这些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最终与时代的旋律一起,塑造出了一个个悲欢离合,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三,在前两点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刻画,因为受时代和人性的.制约,主角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爱恨离愁。但因为是小说主角又不是普通人,一定有鲜明的个人性,最终这种鲜明的个人色彩,与时代和人性一起塑造的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书的主角忆秦娥是一个能吃得苦中苦,倔强,心地实诚没有多少想法和心机的。因为她的傻,笨没有心机很多时候是被环境和时代推着在走。因为她的笨,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从而练就一身硬本领,获得了很多贵人的相助。也因为不知不觉就成了主角,又没有心机,导致了小人的嫉妒和污蔑。最终体现了性格决定命运。
通过读小说让我们更加了解时代,了解人性,也学习小说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和不足。推荐这本陕西老乡的小说。
《主角》读后感 篇2
《主角》一书是由陈彦先生深入了解戏剧后创作的,其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十一岁到五十多岁充满坎坷的经历。作者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出了忆秦娥的一生,以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从陈彦先生的从事经历来看,他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大作也并非运气使然,陈彦先生在陕西戏曲研究院从事二十多年,长期研究秦腔、地方戏曲文化,一天都不停歇,就如易青娥所说: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却会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对于陈彦先生来说,戏剧就是他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易青娥一生十分坎坷,虽然她在唱戏方面十分有天赋,但她因被她的舅舅连累做了烧火丫头,也曾一度放弃唱戏的念头。但她碰到了她的师傅们,她的师傅们发现了这颗被蒙上了灰的明珠,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最终易青娥就如同朱主任说的那样,尖尖头总会露出布袋的。因为有了好的师傅,也因为易青娥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她最终成为了名人。虽然她经历了两次婚姻,经历了亲生儿子跳楼身亡,经历了各种打击,但她依然真实,依然对唱戏十分痴迷。对于戏痴易青娥来说,她一生最在意的莫过于唱戏。
《主角》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我想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热爱的东西来支撑着。就如易青娥一般,无论训练多苦多累,她都坚持每天练习,只为了在台上展现最完美的表演。
《主角》读后感 篇3
拿起《主角》就爱不释手,被陈彦老师朴素的语言,故事里每个鲜活,生动,有趣的人物深深吸引着、震撼着、感动着。读完心中五味杂陈,很多的感觉好像说不出来。反正是既有泪流满面,又有愤愤不平,更有委屈难过。好像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对于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真的是舍不得错过一个字,可见这部作品对我的吸引程度。因此就想写两句读后感,此刻却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害怕自己的认知拉低了这神圣的巨著,管它呢,就像陈彦老师这部作品所要传递的慈悲心,他是能谅解,理解众生的。敬畏主角,敬畏陈彦老师这部紧贴着大地行走的长篇巨著。
女主人公易秦娥的成长记,充满了苦难,煎熬,百般曲折,颠荡起伏,最终上升到慈悲,奉献,和解,宽恕,自我救赎。易秦娥从头至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透着浓浓的傻气,也就是这样的傻冒,才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提携。就如秦八娃老师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唱好戏,做得了主角。”冲着这股傻劲儿,她才有了对待生活的高度,态度,豁达,她才能在苦难中得到解脱。
文艺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常常能在这些作品里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何尝又不是个只会唱歌,却不太会打理生活的傻人呢。我们常常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却始终做不到尽善尽美,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要走什么样的人生。易秦娥把所有人生中的缺憾唱在戏里,而我则唱在我的歌里,所以我常常为自己的歌唱感动的一塌糊涂,这种感动,只有易秦娥一样的人才懂。
封潇潇,刘红兵,石怀玉,胡三元,胡彩香,米兰……每个鲜活的生命,有不堪,有可怜,有可爱,也有他们神性的一面。作者没有提倡惩恶扬善,他笔下最恶毒的楚嘉禾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让人除之后快,相反得到了易秦娥的怜悯。她本来就是个可怜人,是个争了一辈子角,用尽下作手段,却始终站不在舞台中央,没有做主角实力的'可怜人。书中提及佛家的一句话:“众生皆可怜”。作者是站在众生平等的角度,刻画每一个人物,他是要心疼这世上的每一个生而为人的可怜人。人人皆平等,人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对于那些易秦娥生命中伤害过她的人,有的她爱过,有的恨过,也曾做过强烈的心理斗争,最终她和每一个人和解。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有这份豁达,正因为她能做到所以才是“主角”吧。这种不太真实的高风亮节,可以想象是作者的私心,是文艺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和力量。我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以前我是不大懂这句话的,只是囫囵拿着。直至今日,读了易秦娥的故事,我才大概参透一二吧,或许只有自由的“歌唱”,才能忘却烦恼和痛苦,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救赎。
《主角》读后感 篇4
《主角》是陕西作家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着“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的美称,作者以细腻扎实的笔触,尽态极妍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浮沉,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的之间的复杂关联。期间各色人等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及教人深省,亦教人叹惋。
《主角》中的主人公忆秦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放羊娃,因舅舅在县剧团担任敲鼓一职;在舅舅引荐下结束了放羊的生活,踏上了改变她一身的舞台生涯;说来也巧,纵观全书忆秦娥就是天生的这块料,虽然进剧团的时候得了不少人的照料,像“声乐老师”胡彩香、“形体老师”米兰,还有后来的老一辈艺术家以及他那不老实不靠谱的舅舅胡三元,但主要还是她平时的努力,别人休息、聊天、偷懒,她一刻都不停歇,天道酬勤一词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后来舅舅得罪人入狱牵连被贬为烧火丫头,接踵而来的一次次打击也并没有让这个小女孩失去对舞台的向往,反而凭着这股精神成了舞台的角儿,再到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秦腔皇后。
从放羊娃到演员的突破;从演员到名伶的质变,可见忆秦娥背后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成名后面对的是非,亲情爱情带来的困扰更是数不胜数,即便如此,她除了短暂的痛苦之外则是更加刻苦的训练,从此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追溯忆秦娥一路的艰辛,在每次命运向她抛来一堆问号时,她总是能牢牢把握人生的方向,她成就了秦腔,反之秦腔也成就了她,艺术的道路上忆秦娥这位秦腔皇后做了主角。
《主角》读后感 篇5
陈彦老师的《主角》是一本“秦腔皇后”成长史。乡下放羊娃一跃成为名伶,不仅是天生的资质使然,更是因为她对戏的痴迷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忆秦娥的一生由三个男人贯穿。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封潇潇。
封潇潇是这个剧团里的台柱,挑主角梁,是县城人。但他却没有看不起青娥。她烧火做饭时,封潇潇碰见她都会微笑、打招呼;被“把子”踢伤时,还给她买药;被楚嘉禾用面泼时,也是封潇潇站出来叫人给她道歉的。封潇潇就是灰头土脸时的青娥的白马王子。
正如原文里所说“潇潇真的是一个太好的人,把对她的那份感情,把握得让她感到十分得体自然。”封潇潇理解她、尊重她用自己的阳光温暖她。
封潇潇永远都是她的白月光。
《主角》读后感 篇6
过年期间,趁着闲暇时刻读完了陈彦所著的《主角》,全书八十多万字,真的读起来很过瘾,很久没有连续读完这么厚的一本书了,感觉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该书描写的是一个傻里傻气的农村姑娘为了给家里减少点负担从小开始学习秦腔,历经了重重磨难和打击,一步步成长为顶尖的秦腔名角,最后慢慢又退到二线的整个过程。读完之后,让人有种震撼的感觉,对忆秦娥、胡三元、以及苟存孝等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对于秦腔的之死追求,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秦腔事业不顾一切的投入,令人由衷地敬佩。
忆秦娥从一个烧火丫头开始,幸得胡彩香和米兰的启蒙、苟存孝等四位老前辈的培养,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一步步走上舞台,并成为主角,又到了省秦,最后走出国门,期间经历了胡三元的牵连、厨师的骚扰、两次婚姻的失败、儿子的夭折等磨难,但是她始终如一地坚持练功、把练功当成一种排解磨难的方式、最终成就了她的事业。胡三元这个任务是充满争议的,他管不住自己,惹出了不少的乱子,甚至被送进了监狱,但他看不惯别人对于艺术的敷衍,鼓声一响,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在监狱里也不忘练习敲鼓,那是一种珍爱,一种习惯一种禀性。也是一种生命的指望、信念。正是这种坚毅让他练就了独步天下的敲鼓手艺。还有苟存孝老艺人,在排戏过程中对于传统艺术的执着传承,以及为了能够将艺术完美地呈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力为观众呈现了吹火艺术,这样的精神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有、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还有身体残疾的.朱团长、有点娘气的薛桂生,他们都在纯粹地追求秦腔艺术,为了秦腔的弘扬和传承在努力着,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心也是明亮的。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秦八娃,他虽生活与乡野之中,以一个农村文化站站长自封,但是对于秦腔艺术的关注却一点也不落下,每当事情发展到关键阶段,他总能出现,以他对于秦腔专业的创作和对人生通透的理解,将剧情有力地向前推进。他曾说道:’演员这个职业,永远都是不服别人比自己唱的好的。尤其是主角与主角之间,别人看得明明白白的差距,自己却是一无所知。即使有人告诉他,也是不以为意的。总觉得是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而已。”这是他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一般人只能身处其中,不能自拔。
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多少平凡之人穷尽一生都在为了生活而不停地忙碌着、也许一声都到达不了谋道的阶段、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也是自己的生活之道,同样需要尽全力去完成。秦八娃曾说道“咱戏曲就跟这老城墙、老城砖一样厚实。”正是由成千上万块老城砖垒成了坚实的老城墙,人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充其量只是亿亿万万分之一,唯有作为老城砖,也许才能保留的更加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