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战国策》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战国策》读后感 篇1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两”是多少,这对自己有好处。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战国时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尺,相当于22.5厘米。在秦统一度量之前,确实有点乱。细算起来,八尺有余,则超过185厘米,即使在山东大汉中,也属高身材,以现代小姐们的标准,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体昳丽,在齐国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邹忌穿上朝服,对着镜子(当然是铜镜)问他的妻子:我与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不能自信。再问其妾:是我还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客人坐谈。问客人:我与徐公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再过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认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随后再对镜子看,确实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细思之,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爱我;侍妾认为我美是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这算是难得了。先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有修养的人,天天广泛学习 吸收知识,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则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为举止无过失。不断约束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态度在现在看来,也是对的`。

邹忌把他的体会告诉齐威王,得到齐威王的称赞。下令:全国官民,如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受上赏;通过书面劝告的,受中赏;在外面议论而被我闻知,受下赏。果然不久,燕、赵、韩、魏等国都愿意与齐国交往。但这已超出本文的话题。

《战国策》读后感 篇2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类的生活就会一片空白。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战国策》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书。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里面有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讲的是:邹忌有一天问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丽啊。”一天,邹忌见到徐公,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将这件事告诉齐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厉害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勇于纳谏,没有费一兵一卒,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了战国七雄!我觉得这个故事让我着迷的地方是让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于思考。第二,做事、说话都应该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这样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学,我给妈妈抱怨道:“我爸爸太烦人了,我数学都考了第一名,还在纠正我的附加题的错误,说我思路有问题。”妈妈笑呵呵地摸着我的头说:“因为你爸爸觉得你是齐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对爸爸喊道:“我是齐威王,爸爸是邹忌,本王接受你的进谏了!”爸爸心领神会地笑了!

看《战国策》不仅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学习文言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还让我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我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相信你们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战国策》读后感 篇3

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00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

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

《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

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

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

一、宽容的胸襟。

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

二、广博的学识。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三、敏捷的言辞。

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

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

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

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

《战国策》读后感 篇4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齐国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国君非常生气。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策》读后感 篇5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战国策》读后感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无意发现了《战国策》,本来浮华的内心早已不能静下来读这如此经典,覆手放下,却难耐心中的好奇,这部从初中到高中经常在语文书上出现经典著作,而我却从没认真的看过。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我身上,手捧着书就这样默默的在树下坐着,就着书底的注释,我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着传说中的经典。

天子陨没落而诸侯起,天下并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多年征战,多年割据。智士谋臣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将守士卒攻伐征战,决战千里。前人的智慧,为后世点亮无数明灯。黄口孺子,哪敢听雷电轰鸣?病体樵夫,怎闻得虎啸龙吟?庞涓出山,便名动天下。胜昭阳,辱田忌,封官拜候,却小肚鸡肠容不下同门孙膑,惨死马陵,正所谓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苏子之论,天下绝唱,佩六国相印,为百姓苍生而谋略。张仪去楚而灭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无不震惊世野,谈笑间,决定一国的荣辱。这一刻,我轻轻的合上书,闭上眼,任由阳光已西斜,脑海中无数翻腾,仿佛浮现出那征战的沙场,我一身戎马,手持尖锐,带的对君主的信任,对胜利的.热血,愤然冲锋,血染长沙。

睁开眼,日已西沉,怅然这午后的时光过得太快,我只是囫囵一般看完这《战国策》,而其带来的震撼确是无与伦比的。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莫过于游历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尘世,为那功名利禄而奔赴。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无不为名为利而存在。君不见绿洲不再复,流水不再清,空气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鸟鱼虫兽已无踪影,现代化的节奏太快让世间急剧向前,没有喘息的机会。经常有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从来只是摇摇头,不语。不是没有理想,只是难以出口,四十五岁之前放开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带着父母妻儿,独居一方。不说出来,是怕别人笑我异想天开,太高估自己。可是理想吗,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处宣扬。

躺在床上,手轻轻抚摸着《战国策》,其间有太多道理我都无法体会,唯有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来推索。这夜梦回,千里江山,英雄喋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