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再一次提及这本散文集,书香仿佛萦绕在鼻尖。他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明媚的下午,和着蝉声,给我们絮叨那些童年的趣事,也就是“《朝花夕拾》”吧。
鲁迅是幸运却又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它可以在百草园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的低唱;可以在书房里诵读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山海经》。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封建社会腐败与黑暗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年幼的鲁迅,要承担父亲的重病,家道中落,受尽人情冷暖,然而却击不倒他。
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现在的中国人的思维与创新比不上国外——就是因为几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潜滋暗长。
鲁迅明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是无法用力量来改变的,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要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笔下的“长妈妈”与“范爱农”这两位经典人物,就是被封建社会所毒害的人物的缩影。长妈妈的性格与思想上都有太多消极与落后的东西,体现了革命前的黑暗社会的浑浊与昏暗。而范爱农则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亦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思维的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向往安乐的心。
当时的人们,受尽了黑暗与压迫,一日终明悟,起身反抗,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难的战争;为了幸福,不知挥洒了多少位烈士的鲜血——眼前的生活,我们需要珍惜。
俗话说: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情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彻底解放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他的文章就如同一杯醇香的老酒,读来醍醐灌顶,发人深醒。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一场成功剧幕,并不需要过于华丽的点缀;一件无价之宝,也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正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篇的开场,些许平淡,但足矣。
是了,不愿浮夸,只是平淡跨越时空,再次回到他的童年,苦涩与欢乐并存,悠远的气息,将那一段段经历带到我的面前,叹为观止。
与茫茫文字擦肩而过,愿它带给我一个全新的、我所不认识的鲁迅先生。一抹我印象中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替代它的是一个活泼贪玩、博学多才的孩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不遮遮掩掩、扭捏得像个孩子,相反它大方、得体,仿若君子。这一点,从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童年,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有些凄苦的,这一点从《五猖会》中体现出。记叙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我想去看五猖会,想到南风如此盛大的庙会,我又笑又跳,兴奋极了。父亲却命令我背《策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我头上似乎浇了一盆冷水,心中不愿,却只好强记着,后来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对于去看会,却已觉得索然无味。”贪玩,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而鲁迅先生的父亲却丝毫不顾及他的额感受,让他扫了兴。由此可见当时封建社会,父母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孩子的无奈和痛苦。
鲁迅先生童年欢乐的时光,是在百草园度过的。纵然后来父亲将他送到了三味书屋,这里却仍使鲁迅先生久久无法忘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里,活泼的文字将他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百草园,一个有着神奇、有趣的动植物的地方,那里是鲁迅最后将童心藏起来的地方。
花的一生,不过是从起初的娇艳与芳菲到最后的凋零与枯萎,在风中萧瑟,那残忍的清香却会传到更远的地方。人生,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过去写的一本书。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早晨的花,到了晚上再把它拾起来。多么美妙的名字!
鲁迅先生是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不求语言华丽,只求能抨击人心。在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中,《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令我感触很深。一开始,我并不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是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描写,我深刻的体会到藤野先生的为人,他和其他日本人包括有些中国留学生不一样。他并没有嘲笑或者看不起中国人,而是很认真的教每一个学生,他教学很认真严谨,哪怕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血管图画的不准确,他都要亲自告诉鲁迅。因此我很佩服藤野先生。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的学习吗?就像鲁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弃时,我们应想想身边辛勤的老师时、我们应该想想身边含辛茹苦的父母时,便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努力完成作为一名学生的使命——好好学习!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在清风的低吟之下,让人心旷神怡,不禁浮想联翩,像是品尝一道美味,细细品味,童年天真的味道顿时在心头漾开。
鲁迅原名周樟寿,《朝花夕拾》便是他风烛残年之际写下的。清晨的花儿绽放开来,却到夕阳西下直接采摘,少了一丝上午的芬芳。鲁迅的童年并不失乏味,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令我向往。单单是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一展歌喉,蟋蟀在那儿弹琴。时不时翻开砖,能遇见蜈蚣,静静的在一旁观察小虫儿们的生活,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变为一只小虫,扯着那略显粗糙的嗓子歌唱,歌声回荡在绿草之中,如此美好的画面令我陶醉。怪不得鲁迅先生总是趁大人们不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进百草园,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大自然的歌曲中度过的。
相比起百草园的无忧无虑,三味书屋便越显枯糙了,屋后虽然也有一个园子但却不能去太久,不然先生就会在大叫“人都去哪儿。”同窗们便陆续回去。读书时,大家扯开喉咙一阵乱读,也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只见先生还在摇头晃脑地读着,读到这,我不禁笑了,相比起我们的学习生活,虽说书屋有些无趣,但孩子们怎能抑制住自己爱玩的天性呢?每当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们便各干各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画画……一切都是如此的天真烂漫。不知不觉,便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字里行间透露着孩子的天真,鲁迅先生正是以这种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朝花夕拾》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
童年是水中的鱼,是同学们之间的游戏,是牧童的短歌。现在告别童年的我们,整日在作业中奋斗,有时只能在梦中回忆那些童年往事,童年已渐行渐远,似流水光阴一去无回,留下的只是些碎片似的记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我家书橱里有一本书——《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刚看到时,我被书名所吸引,一直想读一读,只是觉得年龄还小,怕自己读不懂,所以这事就一直搁着。直到今年暑假,我又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看了。
书中让我记忆比较深的一篇作品是《腊叶》。深秋时节,作者绕庭前的枫树徘徊,忽而看见一片有着斑斓色泽的病叶,便把它摘下来,夹进刚买的书里。从而使这片病叶有幸没有和群叶一同飘散。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略带哀愁。“但今夜它却蜡黄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如今的枫叶已不像去年那般有着斑斓的色泽了,颜色也是蜡黄的了。“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这赏玩秋叶的闲余。”从去年到今年,短短一年,作者的变化竟如此之大。作者似乎是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太多原本美好的东西。
“雪是雨的精魂。”作者在《雪》中这样比喻到。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气息。花呀,蜜蜂呀,蝴蝶呀,堆罗汉的孩子呀,使得这雪景有了绚丽的生机更加令人难忘。“在晴天之下,旋风呼来,便蓬勃奋起,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着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是啊,这就是雪,更是雨的精魂!读到这段文字,我觉得体内沉睡的细胞似乎重又苏醒,正要带领我去拼搏!
《朝花夕拾》,我觉得它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学,它带给了我思想上乃至精神上的鞭策。读完它,读懂它,我似乎对人生的意义变得更加明白,更加透明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