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06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1

刚开学,顿感无聊就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虽然不算是很有文学性质的文章,但是这本书却大大的开拓了我的思维。这本书看似是娱乐性的书,实则是一本悬疑性质的小说,此书以主人公一名高中老师的视角讲述了一件有预谋的连续杀人事件,杀人目标看似明确,实则不然。

通过这一篇小说我明白了事实不一定就是我们见到的,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读预想到的,杀人犯的行为不是我们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复杂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实则暗藏真相。

在故事的背后看似纯洁的人实则内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杀人犯主要目标实则只是一个引子,老婆看似忠贞爱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后实则是伤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亲近纯正的人实则为杀人犯。

读完此书后我意识到,无论是什么都要带有疑问。只有不断的疑问才能得出真相。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2

这本书在青春推理的外衣之下,其实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忽视任何一件小事带给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别人的伤害,长存善意,尽力去照顾其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这篇校园推理小说也折射了校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畸形的价值观和冲动的行为、老师的“机器型”工作方式、训导主任和竹井老师对学生的不尊重…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应该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问题及时发现,采用合理教导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以粗暴方式处理导致学生受到心理伤害,避免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要做到“为人师表”,品行恶劣的教师是没有办法让学生信服、敬爱的,甚至会出现书中全校学生都对凶手心知肚明、甚至心照不宣的集体包庇的行为,这种无声的对抗是教育莫大的失败。

而同学们作为新一代的希望更要好好要求自己,首先,要树立远大目标,香港著名推销商冯两努曾说过“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如果说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那么目标就是我们蓄势待发的起点;其次,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掌握扎实的知识、巩固所学的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在最美好的年纪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将来的独立打好基础;此外,团结同学、敬爱师长,与人友善相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

最后,祝福各位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放学后愉快呀~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3

《放学后》是东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开启了他写作生涯的新篇章。和东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学后在故事情节、表达主题和写作手法上都相对有点生涩。

在阅读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导读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爱情、友情更珍贵的东西存在。”,脑海中下意识地去想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更珍贵的东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终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带着这一疑问完成了作品的阅读,体会到东野认为的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东野在这部作品中构思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由一串串凶杀案组成,在主人公的调查下,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学生们为了维护各自内心的和平,设计了如此缜密的连环凶杀案。当听到学生平淡地叙述整个凶杀案的起因,设计过程及善后处理时,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高中生在阅读了相关悬疑推理书籍后设计出的凶杀案,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此之强却因缺少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而走上错误道路。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这些凶杀案的起因,学生的心理扭曲。

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现在,虽然国家已开始紧抓学生素质教育,但实施效果有点差强人意。青少年跳楼轻生案例,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频发,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教育局,学校,教师外,家长同样有着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应积极引导,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4

续《解忧杂货店》和《白夜行》读完后,《放学后》是拜读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放学后》是一部青春校园侦探悬疑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讲述了在女子中学做老师的“我”,察觉有人三次想通过意外事件杀害“我”,而我都幸运的躲开后,发生的另外两起老师被杀事件。

我和警察通过各种线索推测凶手是谁。最终,我通过各种证据准确的推测出了凶手,当和杀人凶手对峙揭开案情时,得知了那惊人的杀人动机。这部小说,围绕着“密室杀人案”,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

阅读过程中,会跟着“我”的经历和思考,去推测杀人凶手是谁。本书迷人之处,是会让读者以侦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证据,从而推导猜出最终的凶手。

而遗憾的是,作者强大的推理逻辑,会让读者一直处在迷雾之中。直到书本的最后一章,才去揭晓最后的谜底,给读者一个惊叹的意外,原来凶手就在身边。而当谜底揭开后,最后显露的杀人动机,却展现了青春成长阶段中,那些“纯真”、“美丽”、“梦想”和“友情”的青涩经历。

让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曾经自己也体验过的纯粹,随着时间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遗忘了很多。

人心的复杂和单纯,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往往是分不清的,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被分析的很复杂,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简单。

《放学后》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白夜行》给人强大的震撼,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对侦探悬疑小说引人入胜的把控能力。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5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杀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6

本书讲述了校园私立清华女子高级中学的两起凶杀案,两名老师先后被杀死,然后各种推理,各种误导,各种不停地寻找凶手,最后结局出入意料。

故事设计得很精巧,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到最后才揭示真相,却是完全想不到的凶手和杀人动机,两名女学生合伙杀死了两个偷窥的教师。

这本小说的主体是在学校里,而发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学后,那些大人们认为的纯洁孩子,其实,远比大人们想象的复杂,她们很天真,可是有时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书中所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很难预测她们的行动。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我从未预测到她们的行动——这一点,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当老师都相差无多。”

在对杀人动机的追寻中,男主或者读者不解,也许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就像帮凶所说的“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本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