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读了这本家书,我感受很深:
傅雷生于原上海南汇区,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能够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他们的孩子走向未来,走向成功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给孩子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就应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人们心中的铭记。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感受到父母的爱。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主角,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十分的在乎,使他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里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明白他们。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父母的心总是向着孩子,无论是严爱还是溺爱,他们只是方式不一样。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必读之书,也是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父爱总是难以摸索,而《傅雷家书》中展现了傅雷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爱意,即使作为旁观者的角度,用“冷读”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过千里万里,父子之间的浓浓关心,相信它会给我关于父爱的所有解答。
细读家书,信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无过于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失意时写下的一段话:“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素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选自1954.10.2
确实,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停留在高潮或低潮,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沉沉浮浮中流逝的,这时,我们好像总是缺了一股劲——家人的引导。这并不难想到,傅聪的成功,离不开他父亲傅雷对他的谆谆教诲,他的父亲关心他的方方面面,关心艺术,理财,爱情,哲学,文学,健康等。这些信息,散落融入在每一篇家书中,真挚而情深,仿佛让人可以看到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和一位遵父教诲的儿子的亲切对话,这一封封家书,也贯彻了这对父子的十二年岁月,化作灯火辉煌,陪伴傅聪度过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变为刀锋划破了沉郁的低谷,透出了波涛汹涌后的风平浪静与阳光灿烂。
我想,大抵每个父亲都是如此吧,用各种方式关爱着孩子。我的父亲,严肃而沉默,偶尔在微信上问我的学习和生活。言辞简单,带些笨拙的温柔。他不像傅雷那样学识渊博,他很普通,普通到好像仅仅因为身上的担子和“父亲”这两字才变得强大起来。我知道,父亲是爱我的。沉默的父爱往往难以读懂。但我觉得,读懂父亲的爱也是成长重要的一步。天下的父亲,往往不像母亲那样天天守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暑假,我看了《傅雷家书》,却没想到一本书能让我懂得那么多的道理。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对待人生。
打开《傅雷家书》,便看到傅雷给傅聪的信,是这样说的:“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读着读着,我感到了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
在《傅雷家书》中,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吗?翻动着每一页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是被染的金灿灿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多少读者来信,希望我多跟他们通信,可惜他们的程度与我相差太远,使我爱莫能助。”这是傅雷给傅聪的信中提到的,傅雷很想给傅聪来信的,那么傅雷为什么要给傅聪写家书呢?有四个原因,傅雷在1955年5月的信中有提到过,傅雷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信中时刻用约韩。克里斯多夫的例子来启发傅聪。同时傅雷会关注傅聪,时刻告诉她不要早恋,给傅聪讲清楚学问与爱情的关系,这些都可以看出傅雷即使与儿子在不同的地方。傅雷都时刻开导傅聪,虽说儿子留学在国外,但是傅雷会为儿子抄古诗文,让儿子提高文学素养。
1961年,傅聪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弥拉,远在中国的傅雷异常兴奋,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我们虽远隔万里,可是也跟着你们生活在一起。”这可以看出傅雷对傅聪和弥拉的挂念,以及对他们深深的爱。1966年8月12日,是傅雷夫妇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傅雷夫妇在信中说道:“想象我们的孙儿在你们的客厅及厨房里望着我们的照片,从而认识了远方的爷爷奶奶,这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感动。”我不知不觉流下了泪,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傅雷夫妇都惦记着傅雷的儿子,两地书,父子情!信中日常的叨唠和苦心孤诣的教育,都体现着深深的父子之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经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我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所以,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当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职责。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我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两地书,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这六个字的厚重。傅聪,只身国外留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家书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与 家人唯一的通信方式。从小不离开父母的我,从未体会过这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忧愁和丝丝甜蜜。我向往的这种感觉是《傅雷家书》给了我……
《傅雷家书》中,那185篇“家书”包含着父亲对孩子事业上的引导,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的叮嘱。那平凡朴素的言语却一次次让我感动地流下眼泪, 我忘不了当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场景:分别后父母那充满思念的眼神、家人重逢后的泪流满面、因长久没有收到儿子的回信的担心忧郁、甚至是孩子回信 中的一个错别字的纠正。父母的爱,大的包容一切,小的无微不至。
读完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 子的隔阂。但傅雷以一封封信,用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隔阂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也一定会传承下来, 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诠释了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如此表达父爱的。所以我想,傅老先生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 心里的那份爱——传爱不言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而人生就像是在书中寻路、探索。有这样一位父亲指引、护航,该是莫大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