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27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2

翻开这本书,与作者——雨果一起走进人生的《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这里最令我最敬佩的是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先生把自己华丽壮观的大房子给了旁边那幢又小又破,十分简陋的医院里的病人,自己却住进了那幢“历尽沧桑”的医院。

米里哀先生没有什么积蓄,他的妹妹仅靠养老金度日。米里哀先生每年有一万五千法郎的报酬,可拿些钱大多数都被他补贴教会或者救济穷人,就连平日里那些富贵人家捐的财务,他也全部用在了穷人身上。

虽然有大笔的钱过手,但他却从来没有沾一点便宜,甚至还倒贴了不少。

读到这里,我有些怀疑米里哀先生的精神问题。他先是把自己的豪宅给了医院里的病人,这我还能接受。可他每年有那么多的'报酬,居然还要靠自己的妹妹和女仆马格洛大娘的精打细算才能度日,原因还是因为把拿些钱帮助了穷人!

上帝怎么会制造出跟天使一模一样的人?我在心中感叹。不过随即又想,米里哀先生是位主教,他能放下身段,卑微的住在达官贵人瞧一眼都不会的破医院里,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啊!

正因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世间那么多的穷人、无家可归的人、无依无靠的人都有了栖身之所,正因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社会上贫穷男子的潦倒,饥饿妇女的堕落,黑暗儿童的羸弱才能获得拯救,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

雨果在这本书中,把一切的不幸统称为“苦难”,它处处展露着绝望和鲜血。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苦难”,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堕落。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3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这篇《悲惨世界》在整个法国文学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通过描写主人公悲惨的一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劳苦大众悲惨的黑暗生活。《悲惨世界》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雨果用这样的作品来呼吁整个社会能够更宽容、更公平,更仁慈、更博爱,不要让这个世界再这么悲惨下去了。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仅仅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5年牢狱,倔强的他因多次越狱改判为19年。那样的黑暗社会不会同情苦难的人民,仅仅因为偷了面包救济家人,就被判重刑,毫无怜悯之心。就这样,冉阿让在监牢度过这折磨的19年。更可怜的是,他出狱后受到了别人的歧视,都对他另眼相看。绝望中他遇到了好心的主教,他在主教的影响下,他改变了自己,拥有了一颗善良、仁慈的.心,真心实意想去帮助他人,却都被人认为是不怀好意。这有如鲁迅笔下封建腐朽、冷漠无情旧社会,底层人民永远得不到尊重。最终他在这悲惨的世界凄凉的死去,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冉阿让历经19年牢狱和社会的歧视,都能选择宽容,用仁慈的心去帮助别人,而这个世界却又是这么狭隘,真具有很强的讽刺。

冉阿让身上的表现出的博爱和仁慈也正是雨果想表达的。这个世界有着最悲惨遭遇的人都能放下所有痛苦去爱世人,何况比他幸福的其他人呢?我想是没有比冉阿让更悲惨的人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有更好的明天。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4

它,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它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它,就是《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一书,是围绕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受仁慈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这一题材而写的故事。他以中心人物——曾经的囚犯冉阿让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受压迫、受欺骗的穷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从1815年拿破仑失败到1833年巴黎人民举行7月王朝起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正如书名《悲惨世界》一样,维克多·雨果通过这一本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贬低了上流社会的互相倾轧的丑恶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真实而又动人心魄的悲惨世界的画卷。在被人们称为“苦难的百科全书”——《悲惨世界》一书中,人人生活中都充满了苦难。弃恶从善的冉阿让,宽厚仁慈的主教,爱女儿而被骗的芳汀,无恶不作的德纳弟夫妇……他们的生活中都有苦难。雨果也认为无论是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苦难。雨果借书中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战胜黑暗的必要。因此《悲惨世界》不仅是在展示苦难,更是为人们指引走向光明的路!雨果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仅宣扬光明、人性,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而这个方向便是人道主义所强调的人之本性!

《悲惨世界》一书,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每一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真切入微……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5

冉阿让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为屡次越狱加刑了15年,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开始仇视人类对他不公。在刑满释放时,没有人接纳他,只有主教接纳了他,同意让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没有感激主教还偷了他的银器,主教宽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后来因为功绩出众被任命为海滨蒙特伊市长,因为“尚马秋事件”自首归案,并被判处了终身苦役。后来又巧妙地逃脱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请求,接回了珂赛特,把珂赛特抚养成人,后来珂赛特又和马吕斯结婚,而冉阿让也揭发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这篇文章为什么叫做《悲惨世界》呢?我认为

1、这篇文章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而冉阿让也是那个时代穷苦人的缩影——即使自己再努力劳动,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让人有一种饱一顿饿两顿的感觉,那时一项数据表明:伦敦一天会发生5起盗窃案,其中有4起是因为饥饿直接引起的,这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一定是忍饥挨饿的;

2、这篇文章不仅写人们忍饥挨饿的而且写了社会的昏暗;

3、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个时代未婚先孕母亲的缩影,她把女儿放在德纳第夫妇家,而且每个月寄钱过去,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不仅没有过上好日子,还被德纳第夫妇当做奴隶使用,后来芳汀被开除工作,惨死在医院里。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6

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说了主角冉阿让为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出狱后,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众人的嘲弄。她的女人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出狱后,冉阿让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于是他决定重新做人。不久,他成为了令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断帮助穷苦的人民,帮助他们、他和腐败的政府可是天壤之别!因为他宁可自己饿,也不让老百姓受苦,他是一个大好人。值得我们去敬佩在他担任期间,在路边看到一位衣衫破烂,伤痕累累的小姑娘手里拎着一捅水,走也走不动!冉阿让连忙夺过水捅帮她拎。

这个女孩名叫珂赛特,是一个老板的奴隶,她受尽折磨,经过了很多周折,但冉阿让使小女孩逃离了魔爪,自己收养了她,他多么具有同情心啊!

读后我感到作者对这种残酷、剥削、黑暗的社会冲满了厌恶,非常希望有一个博爱,仁慈、道德的环境。我们现在生活比后者好得多吗?但为什么我们没有珍惜他呢?为何还去浪费时间呢?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要想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吧!不让世界再一次回到悲惨世界当中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