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爱莲说》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1
自濂溪先生写下著名的《爱莲说》后,莲花一夜间名声大振,成为了端庄高雅,廉洁自爱的代名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买莲,种莲,赏莲。北宋掀起了一股“爱莲热”。
再说牡丹,已被遗弃在一角。在没有人喜爱牡丹。没有人愿意被人称作“富而不贵,哗众取宠”。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骂名与人们的唾弃,在阴暗的角落独嚼苦寂。
莲花的风光可谓高绝一时。朝臣权贵争着拥有它。一边借它以表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一边暗地里,玩弄权术;迁客骚人争着吟颂它,按照《爱莲说》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写下了大量诸如《爱荷说》、《莲花铭》等等堪称“一绝”的诗篇;一般商贾搞不懂《爱莲说》,更不会写诗,但他们竞相高价购莲,在家中开凿数亩池塘种莲,邀请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财力;就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客栈,也争着借莲的名义大开什么“莲花阁”、“爱莲楼”、“赏荷馆”,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老板挣钱挣得笑不拢嘴……莲花,已成为了走红的“明星”,风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当年濂溪先生笔下默默无闻的花之君子了。
几年后,一文人路过一片荒原,吃惊地发现了在繁盛绽放的牡丹。花团锦簇,鲜艳夺目,雍容华贵。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在花云香气缭绕中,挥笔立就《牡丹赋》,把牡丹比作高贵的象征,却把莲比作伪君子。不久,《牡丹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2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回味。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3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爱莲说》,我受益匪浅,杨老师课堂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交流。杨老师的课前交流可以说驾轻就熟,简单的几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不再陌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要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这就为整个课堂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平台。
其次,理解文意。对于文言文教学,疏通文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使学生动起来,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杨老师采取提出问题生生问答师生互译的步骤,达到了这一课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杨老师从语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提出问题示范举例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完成了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始终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暂时中断时,杨老师总能非常恰当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我十分佩服杨老师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维的机智灵活,佩服他对课堂极好的驾驭能力。学生们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得到了莲花君子一样的品质这个结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赞美莲花实则赞美像莲花一样的人,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
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演员的表演要靠导演去指导,要想使演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关键看导演的点拨,杨老师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4
《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它描写了荷花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但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令人尊敬的品格。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来赞美那些在污浊环境中都能够坚定不移,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的人物。
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句写出了莲花的不同寻常的可贵之处,是全文的精华之处。我们看到开放的莲花总是朵朵清香,含苞欲放,楚楚动人。它是生长在污浊的淤泥中,却清清白白,静雅宜人,令人肃然起敬,却又心生爱慕。 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我们做人也要一样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学习莲花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大千世界,万千变幻,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变化多端。学习莲花精神,就是在利益冲突面前,遇到追名逐利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始终坚守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原则。
莲花是生长在凡尘俗世的花朵,又是那么超凡脱俗,独具一格。它不象牡丹艳丽富贵,它不似菊花消极隐逸,永远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浮华不喧嚣,保持独立。
读完《爱莲说》,我想,在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一朵静怡宜人的莲花,时时提醒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5
古往今来,莲花一直有“花中君子”的美名,追其缘由,向来是出自背诵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爱莲、赞莲的美文,历经千年,多少文人墨客说诵吟咏。由此,莲花也不再是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人们赋予了它心的生命意义。读完这篇千古美文,心中存有些许疑惑。
周敦颐爱莲、赞莲,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同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是他认为莲花所具有的可贵之处。而我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中通外直”的释义是“中间是空的,外身挺直”。而中间是空的不正是“腹中空空无点墨”吗?如此华而不实的花又怎能称之为“花中君子”呢?
周敦颐还认为,莲花的君子之风还体现在它的“不蔓不枝”。“不蔓不枝”的释义是“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周敦颐认为这正体现了君子不爱慕名利,不攀权附贵的高贵品质。而我认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是莲花的一个缺憾。因为它决定了莲花不能向更高处攀爬,如此不思进取的花,还能称得上是“花中君子”吗?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鲁迅先生曾经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由此可见,君子不该安于现状。
同时,“亭亭玉立”的莲花十分清高,它是不愿与人亲近的,甚至有一点儿桀骜不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告诫刘禅:“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见,清高实际上就是在堵塞忠谏之路。所以,作为君子,应该放下清高的姿态,广泛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君子之风,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从内而外散发的气节。
《爱莲说》读后感500字 篇6
素闻莲花乃花中君子,早在小学时就听得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而我也只是一笑,或许又只是某诗人随口而吟的敷衍之作。然而,近日来我却改变了这种看法。而且是真心佩服它,因为不久前,我们学习了《爱莲说》,我深有感触,从字里行间悟道了许多道理。
世间大富贵者,妖邪者,数不尽数,因而在这个世间,有人迷惘,有人昏沉地度日,而有人因为一念之错成为了名族的罪人。在现在,这个安康的社会,各地仍不断传出贪婪官的新闻,更何况在古代呢?古代混乱。能在黑暗中脱颖而出,而不不甘落后者更难得可贵了。
黑暗之中,总是会有光亮星星点点。口中读着《爱莲说》,我又回忆起上次去云山水库的经历。
刚坐上游船,全身的劲就使了起来,在那个炎热的季节,每个人不免要出身汗,而越热就渴望清凉。眼见表弟在船边冲水,我已心生不妙。
才没过多久,他已昏迷过去。“本来身子就不好,还冲水干什么?”我埋怨道,忽然眼前一绿,与阳关的强射相比,荷花显得从容、大气任曲,太阳的荼毒,仍勇敢的直立面对。
它的莲心已积累了一捧水珠,在阳光下散发炫目的光彩。仍而,有谁曾想:在散发光芒的同时,它不也在消耗自己的活力吗?
豁然,我想到一种人,哪怕会消耗青春,甚至失去生命,也要尽力在历史上留下淡淡一芒。譬如雷锋、钱学森等。我又看向它,莲叶在若有若无的涟漪冲刷下,洗尽生平一切污点,它傲立在那儿,就像伫立在天际中的一颗星。又想到表弟,我迟疑着抽出小刀,准备割两片莲叶,为表弟纳凉。
看着它,它视乎并不责备我的用心,在阳光下摇曳着,似乎想让我尽快割下了它。但我只割下了一片荷叶,将荷叶搁在表弟的头上。
我没有割下它身体,因为它那身子,虽生于淤泥中,却冰清玉洁;我没有割下它身体,因为我不忍心让独傲的君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杆;我只割下一片荷叶,因为我盼望以后有幸见到它的人,能从这少一瓣的荷花,知道一切,并尊重它。
荷花在我的心中,一直是洒脱的所在,而在阅读《爱莲说》时,我突然想到了这朵荷花,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