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1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话语,我们能表达出什么?
大部分的傻子,都是故作傻态以掩真面,因为在我们身边,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那些不被接受的话语,便只能沉默。而我们,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中一员。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言语是人的表达方式,也是权力被宣泄的方式。
我们听到亩产可以达到三十万斤,听到土平炉可以炼钢,即使那像牛屎一样的铁块就是钢铁,却也依旧填不饱我们饥饿的肚肠。
于是我们就对周围的.言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越是嗓门高亢,越是不值得相信。和任何话语相比,贫穷都是更大的真理。
所以成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学会了沉默,因为他们懂得了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现象好吗?说不好。
王小波的语言就像一束强光,刺穿时间的阻隔,让人们看清时代的变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闻所想,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国内外文化和观念的看法、对某些书或电影的评论等。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方式中选择”,沉默是一种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沉默不代表没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不是“那个圈子所要的'那种话”,你不能逃离那个圈子,但你又不能与圈子里的主流话语对立,因此你选择沉默。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他自己便是最后一种人。即使对于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但还是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并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观者,也并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摇摆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社会的喧嚣真伪,往往会使我们误入谎言的陷阱中,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3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4
作者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他认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电线杆或木头掉进河里,要不要跳下去捞回来,甚至不惜生命为例,解释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礼,利,义,生的.关系。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是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种新闻和影视作品里,我们见惯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们害怕伤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我们选择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较容易被谅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人,他们不愿意自欺欺人,不愿意逃避,不愿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视痛苦,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5
起初就被王小波的幽默感和文章中透露出的理智所吸引。于是继《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继续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喜欢王小波的文章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一个宣泄口来抒发曾近难以表达的情感,得以一种豁然开朗,而富有自己独特色彩的思考和见解,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还有一点则是他笔墨中的幽默感,读起来轻松之余,仍能分析透彻。故有的人曾评价,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
就杂文中的其中一篇《椰子树与平等》来讲。王小波以椰子树论平等,把两样毫无相关的东西联想在一起,也是够独特的。
分两点来谈。先是论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有和无是一种不平等,于是人们为了保持这种平等,有两种方式,把无变有,把有变无,很显然后者更容易做到,能更快的创造平等。渐渐,有变无、有变无。有越来越少,多的是以无来取代,更奇怪的是,在以有少无多的情况下,有变无的过程仍在继续。这样不是违背了平等,不应存在吗?
人是鲜活的,性格和情感使得每人都不同。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这就是问题的所在。知识的.高低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也涵盖文化素质和艺术的品味等精神方面。后者的差异更难以弥补,有的人能欣赏画作,有的人却不行,或是有的人能体会到幸福感,而与此同时有的人不行,这更易招来嫉妒。于是为了保持一种平等,消除“有”成了那些“无”的人最好的方法。然而,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在政治上,这颇像一种愚民的政策,将“聪明”的人一棍打死,偏袒维护“笨”的人,得以保留“好思想”和“好作风”,消除那些优越感。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说,一旦聪明人和傻子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子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自焚”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6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黄金时代》我读了很多遍,一读就非常喜欢。王小波的一生是短暂而精彩的,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感到非常愉快。趁着周末空闲我读到了王小波的这篇杂文。
王小波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分。王小波说在他的周围有很多人在公共场合下什么都不说,私下里却妙语连珠。就是说对信得过的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沉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问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的.确,沉默是可以传播的,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就像野火样蔓延着。王小波讲述了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片小腊肉,他的弟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向世界宣布我们大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他爸爸一顿揍。
读完这篇文章,真的很佩服王小波对这件事情观察的透彻,对比现在,人群中沉默者往往最有实力。虽然现在的大环境下,会说话的真的要比沉默的人占据优势。现在有多少人选择沉默,我们认为很多善恶可以自明,人与人生来就在不平等的人间,被尊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是你可以不听。沉默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口沫飞溅,对别人大作评价,层次确实很低。
在一个伦理体系中,人们学会了把事物分成好与坏。这种观点对我们了解世界是有不良的影响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小波独到的眼光确实令人敬佩。理不辨不明,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