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荷花学生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1

《荷花淀》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孙犁小说中诗性的特点。小说的开头就写到“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诗一样的语言,简练,优美。“跳跃着”三个字将女人编席子时的熟练写的淋漓尽致。还有接下来的一段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诗化了女人遍席子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2

读《荷花淀》有感第一次读《荷花淀》是在语文书上。那时候给我上课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语文老师。连带着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我都非常的喜欢。譬如现在讲的《荷花淀》。

从小到大,我们看的有关那个红色年代的作品数不胜数!从小学时候的短篇革命文到大了的长篇,从小时候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到大了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么多红色的革命经典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我们不能再回到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时代,不能再亲眼瞧瞧那些可爱的人民怎样在艰苦中奋起,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而这些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便领着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去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不得不说一说,我们读到的革命作品,大多数都是让人热血蓬勃,激昂四起的。而《荷花淀》却不同。作品所反映的虽是残酷的战争生活,但从描写背景中,我们却看不到硝烟的烈火,断壁残坦和血污泪痕。读罢《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写的虽是战争年代,却没有战争年代的那股烟火味。

作者通过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拿水生嫂来说,她温柔、贤淑、羞怯、善良,又很体贴丈夫。当丈夫因工作晚归时,她不埋怨,而是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当听说丈夫要到大部队去了。她的手指震颤了一下,叫苇眉划破了,表现了她的温柔善良以及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同时,水生嫂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丈夫参军,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语气中虽略带一丝埋怨,但更多的是她为丈夫感到自豪。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但她并没有拖他的厉腿,这些都说明水生嫂不只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华儿女!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朴实、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

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

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和我。国家之大爱正是从我们平实的生活中所升华而来。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3

《荷花》这个名字虽然不吸引人,里面的内容却吸引了我。

今天,我又拿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我读到“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这句时,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旁边的一朵就是小姑娘,我和她一起嬉戏舞蹈聊天。小鱼说:“荷花姐姐,你好美!”我笑了笑。青蛙跟我说:“荷花姐姐,你能跟我玩吗?”我摇摇头。蜻蜓飞过来,停在我头上,对我说:“荷花姐姐,你能让我在你的花瓣上美美的睡一觉吗?”我点点头……

想到这些,我伸过手去,想摘一朵下来,可又想到荷花多美,摘了岂不可惜。我摸了摸花,突然,“啪”的一声,荷花断了。我痛苦极了,想起了荷花的美,想起荷花的莲子,哦,想起了荷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我的心一阵阵酸痛。抬头一看,不是蓝天,而是妈妈。妈妈拿起破了的水杯,我好奇极了:“这水杯是谁打破的?”“是你!”“我只是弄断了一朵荷花!”

我从头开始看起,看到“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事可真了不起”这一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妙,实在是妙!”如果真有这种画家,那人们会让他画上上千、上万个画!

读《荷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心灵中的一种美。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4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形象。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5

荷花,有令人一见倾心的美貌;有清新淡雅的芳香;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

《荷花》这篇文章既写出了荷花的美丽,还写出了作者思乡的心情,“在初识的那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作者的这种感受,我们又怎么会没有呢?那种纯洁,仿佛荷花就像仙女一样,十分神圣。

读到这里,我觉得荷花很幸福,因为它做出了奉献,为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与美丽的环境,我还想到了河流、小鸟、蜜蜂、粉笔和落叶等为人们做出的奉献,它们也是幸福的。

河流的幸福,在于提供水源,进行水力发电,输送到千家万户。洗涤衣物,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所以,河流欢乐地向前奔跑。

小鸟的幸福,在于每天欢快地歌唱,为大树消除害虫,给美丽的大自然带来生机。所以,小鸟在枝头放声高歌。

粉笔的幸福,在于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清楚的笔迹,让同学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粉笔与黑板谈心事。

落叶的幸福,在于当秋姑娘来临时,投入大地的怀抱,化为营养,滋养大树。所以,落叶在风中欢快地歌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每天辛勤地劳动,努力采集花粉,酿出香甜可口的花蜜。所以,蜜蜂欢快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所以,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我们应该学习它们,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为他人无私的奉献,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幸福。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6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张兴良老师以一个神话故事的诞生——荷花淀导入,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帮助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读荷花学生读后感 篇7

假期我阅读了一本以描写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的冀中人民生活为主题的书——孙犁的《荷花淀》。这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他的写作风格颇具冀中地区的特色。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水生嫂”这一角色上的描写很多,水生嫂乐观向上、勤劳善良。而以她为代表,书中许多冀中地区的妇女皆是如此,书中前几章就充分体现了她们的品质。以水生嫂为例,她的丈夫水生要去参军抗日,她虽舍不得丈夫去吃苦,但她懂得“舍小顾大”,

她对水生和家的爱是小,冀中乃至国家的安危是大。于是她毅然给丈夫收拾了行李,送他参军。

作者笔下的白洋淀妇女不仅善良朴实、顾大体,而且也是坚强、勇敢、聪明、爱国的。水生和白洋淀其他男人参军不久,水生嫂便和其他妇女一起划着小船去看望他们。但在返回途中遇见了敌人,她们熟悉地形,在广袤的白洋淀里弯弯绕绕,甩掉的敌人。最能证明她们坚定沉着、视死如归的,还是她们自己说的那句话:“敌人若是追来了,绝不投降,宁可跳下水!”冬天,她们还学会了射击,拿着枪,组成自己的队伍,来回巡视……

她们还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书中开头几段描写了水生嫂编席子的情景,先是美丽的白洋淀风景的描述,引人入胜,然后又写:“不久,她身下就铺了一大片席子,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云上。”以景衬人,在美丽祥和的叙述中,将白洋淀妇女的.勤劳、聪慧表现出来了。

《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中人民的生活,但并没有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没有那些鲜血淋漓的场面。而是更多的描绘的人民的朴实生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人文画。而作者也通过描写水生嫂等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变化,从侧面展现出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完美演绎出抗战时期人民“心向往未来,永远朝胜利”的美好愿望,歌颂了包括这些妇女在内的千万抗战民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满腔热情和激扬于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