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在我读完三毛——陈平的《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尤其对其中的《哑奴》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理解了一些名人的名言。

在撒哈拉,奴隶都是捉来的。沙漠里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用绳子绑一个月,就不逃了;全家捉来,更不会逃,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财产,也可以买卖。

可是,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平等的吗?人与人之间,不是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可为什么这些奴隶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能像普通的人一样活下去呢?难道仅仅只是应为种族的歧视吗?

当我再往下看时,才发现,原来我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其实一个人,就算他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卑微,也照样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照样可以让自己精彩的活下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虽然卑微,但是却依然活得精彩。比如,有一些已经得了绝症的人,当他们被告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要走到尽头时,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坚强乐观的去面对,在生命之树即将枯萎之时努力实现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愿望;又比如,有一些盲聋哑人,他们虽然有缺陷,可是他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又或是旁人的嘲讽,像海伦.凯勒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像瞎子阿炳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绎出一首令人感慨良多的乐章……

在我的理解中,当一个人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的时候,并没有必要去过多的理睬,因为你就是你,你的生活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连你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时候,你的生活是消极的,面对黑暗的,相反,当你对自己变得自信的时候,你的生活也会是精彩的,面对光明的。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寂。”因此,你应该相信自己一定是最好的,一定可以活得精彩。

生命无分贵贱,只要你做了,纵使它并不完美,纵使它依然平凡,它依然是一首美丽的乐章。你就如一个个音符,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穿过它,生命就谱写了一首首完整的乐章。有你生命的存在,有你生命的过程,有你生命的平凡,有你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构成了一首美丽的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我本是一个慵懒又随性的人,看完一本书的耐性都没有,但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三遍,三毛随意大方又浪漫细腻这种矛盾的性格和简单明了的叙事方式,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撒哈拉这片土地和这个勇敢随心的女生。

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载了三毛浪漫又幽诡的乡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搞笑的故事。她描述的撒哈拉沙漠,鸽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异怪形的山峦,朦胧神秘的落日。让人对撒哈拉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三毛用东方女性少有的诙谐和潇洒,用中国人特有的广博和狭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礼貌,她也以现代礼貌的角度观看沙漠旧俗和古老礼貌,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三毛曾解释说自己坚持去沙漠是正因感到了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么久却是正因荷西,不论是正因什么,在撒哈拉的经历都是三毛最珍重最珍惜的,也让之后的追随者们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一个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却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她勇敢的抛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知心温暖的朋友,到一个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物资奇缺的大沙漠,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屋子,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但是她一袭长裙,飘逸长发,照样把沙漠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在书里,三毛描述了刚到沙漠家里的狭窄简陋,讲述了和荷西一齐做家具装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里,荷西长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处旅游。与个性又可爱的撒哈拉威邻居相处,交了一群喜爱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里都不会个性孤单,正因她总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说开了只有一个客人的沙漠中的饭店,在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国特色食品骗了傻傻的丈夫,并乐在其中。还自娱自乐的开了一家医馆,在撒哈拉威邻居面前做起了悬壶济世的医生,用指甲油给邻居补牙齿,给营养不良的年轻女孩吃维他命片,还差点帮难产的孕妇接生,在家里开了个女子学堂,教当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识。她尽一切可能走进沙漠内部探寻这片神秘土地的真实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们奇异的洗澡方式、帮撒哈拉威妇女拍照被误会、随身带着医药箱为贫穷困苦的撒哈拉威人义诊、并将日用品送给当地人………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少了冲动的激情,少了应对梦想的勇气,停滞了追求梦想的脚步。只有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之中。

为了梦想,至少就应有一次随心说走就走的旅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一张照片带着前世的乡愁,一次邂逅拥着半生的悸动。她以优美的姿态飞跃进贫瘠的大漠,褪去了繁华的光鲜,用着质朴的态度生活。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扑进大漠的怀里,或许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更为五百次的相遇,相识,相知与相爱。

这个英姿飒爽的女子毅然地抛弃了安逸的生活,和苦恋她的荷西在大漠的怀中安居落定。简陋的房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他们将人生中最神圣的婚礼献给了无言的大漠,炙热的情感迸发出无尽的动力,于是一个完整而又精致的家展现。三毛以点滴的攒聚开始,带着爱意布置她的窝巢。这样,他们爱的凝聚赫然成为了一个真正艺术上的宫殿。

生命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现,它是细水长流的欣欣向荣。在那一片荒寂的贫瘠之地,炊烟袅袅,落日的恢弘见证着撒哈拉威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黄沙细流,缱卷起缓慢的岁月苍生。而在大漠守护的深处,传统的陋习根深蒂固,禁锢着女人的坚持,禁锢着婚姻的可笑,禁锢着哑奴的自由。

无尽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夕阳残血,凄艳苍凉。她知道,撒哈拉这个多年的梦中情人终于被她遇见,同她相守。

隐藏在夕阳下的,撒哈拉沙漠的夜是苍凉而又绝望的,她恐惧着吞噬了她丈夫的泥沼,绝望压迫着她的神经:“荷西,荷西——”一声声悲戚的呼唤,一步步生存的希望,他们的爱摆脱了死亡的邀请。无言的大漠目送着年轻的夫妇远离,寂寞与悲戚在他们的身后哭号。

恐惧,未知的恶毒诅咒降临。一条平凡无奇的项链隐隐的透着死亡的威胁,过敏,眼疾,呕吐,头晕等经常发生的小病都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夺取人的生命。一切的巧合足以推翻唯物主义的殿堂。未知的最为可怕,所以人们对于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都会闭口不谈,唯恐犯了禁忌。噩梦之后,一切平静了许多,生活依旧。

大漠的枯燥乏味却依然有人为止深爱。爱,是最迷茫的话题。总有人肯为之飞蛾扑火。沙仑的爱是渺茫的,这个木讷的年轻人一直静待他的妻子,他梦中的温柔之乡。可到头来留给他的只是空泛的幻想,一丝渺茫的希望。沙仑一直都明白,一切都是他的空想,可他甘愿抓着这泡沫,为的就是有家有爱的温暖。最后的最后,他奔向远方去寻找爱的殿堂。

人说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里它是固执的。荒凉,死寂,没有欢笑,没有哀乐,就这样静默着,等待着。终于,它等到了知己,同三毛一起,同固执己见的撒哈拉威人一起,扎根于沙漠的深处,望着远方的落日。

完美,幸福。三毛有幸遇见了大漠,而大漠亦有幸遇见了三毛。无论是平凡的落日,还是繁华的街道,这都是生活,生命的旅程。就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的荒山之夜一文,文章讲述了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在找化石的时候,荷西不幸掉入泥潭,她尽其所能营救荷西,而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印象极深,当泥潭弥漫到荷西的腰部时,三毛寻找一切,可以拉他出来的东西的时候,虽然,三毛差点落入恶人之手,却依然努力的想办法,三毛曾向一辆驶来的吉普车求救,车上的大汉,却贪图三毛的美色,要非礼三毛,为了逃走,她用了金蝉脱壳之术,不顾寒冷,着急的想办法,而荷西看到这一幕后大嚷:我杀了你们!三毛于荷西感情真挚,真心实意的帮助对方,看不得对方受欺负,三毛不顾自己的危险,寻找办法,令我十分佩服。

生活中,亲人之间要真诚相待,爱对方,帮助对方,朋友之间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不可以只顾自己的安危,若是陌生人,也不可以不闻不问,凡事人皆需要爱,天地覆,地同载,要像三毛荷西一样真诚相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心的交朋友,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信乎!

文章让我感受了情可以摧毁一切。克服困难,告诉我: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帮助别人,不要虚伪,不要刻薄,不要上谄下陷,不要口是心非,只要真诚待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从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