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0-11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压强教学设计(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压强教学设计 篇1

《9.1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压力的概念及压力的方向,正确地画出压力的示意图。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 3.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4.会利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压强公式的应用。

难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正确解释。

教学准备:压强小桌、钩码、细沙、海绵、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生活中用的针、要磨得很尖,刀要磨得很快。我们的书包带都比较宽,载重汽车的轮子比小轿车的轮子多。大家都注意到这些现象了吗?你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吗?

2、指导学生看课本29页的插图。

师:这些现象都与压强的知识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压强这一节。(板书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过渡:要学习压强,需要先认识压力。

(一)压力:

举例分析:(媒体播放图例)

1、粉笔盒放在桌子上,粉笔盒对桌子有压力。

2、向墙上摁图钉,图钉对墙有压力。

3、将木块放在斜面上,木块对斜面有压力。

师问:这几个力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观点。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概念----压力是垂直作用在于压物体表面的力。

师再问: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呢?可根据上面三个事例,画出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各物体的重力,区分压力和重力。

学生小组交流:

1、重力方向怎样?压力方向怎样?

2、物体受的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吗?

3、如果压力是由重力产生,压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

4、什么情况下压力等于重力,这时能否说压力就是重力?

归纳总结:压力是物体间的挤压作用,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指向受压物体。只有在物体处于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才会等于重力大小。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压力的大小,压力的方向,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分析一个力,需要从力的三要素来分析,那么压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压力的作用效果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1:分析节首图,人走过,雪地上留下什么?为什么?(人走后,雪地上留有脚印,脚印是人对雪地的压力作用形成的,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际体验——笔戳手、课本29页“想想议议”引导学生猜想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对于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1.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方法? 3.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压强小桌、钩码、细沙、海绵、橡皮泥等。引导学生可不同的小组选用不同的器材,如小桌、砝码与细沙;木块、砝码与海绵;木板、砝码与气球等(旨是观察效果,归纳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后,各小组代表台前展示实验方案,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引入:在物理学上,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板书:压强)

(二)压强:

问题3:现在你会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了吗?当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不相同时,我们如何比较压强的`大小呢?比如,怎样比较一块橡皮和一本字典对书桌的压强呢?

(提示:在前面学习速度时,当我们遇到时间、路程各不相同的两个个体,在比较他们的速度大小时,我们比较的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路程。那么现在比较压力、受力面积各不相同的两个物体对桌面压强大小时,我们是否同样可以比较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呢?)

由此引出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学生阅读课本30页下面的内容,自学压强的公式、符号、单位,(抽学生板书),并仿照1米/秒的物理意义说出1帕的物理意义:某物体在1m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教师补充:帕是很小的单位:两张作业纸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一个人双脚站着对地面压强为1万多帕。点拨:S指受力面积,不是接触面积,也不是物体的表面积。(课件图示不同:受力面积是物体间发生挤压部分的接触面积。)

例题:水平桌面放一本书,书所受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m,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已知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即F=G=3 N,桌面的受力面积S= 5×10﹣m

所以书对桌面的压强P=F/S=3 N/5×10﹣m =60Pa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Pa. (这部分计算,小组间通过课本自学,而后讨论,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深化答题规范意识,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过渡:知道了什么是压强,生活中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呢?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列举课本31页实例,结合“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根据公式p=F/S进行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学生先自己讨论,再共同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教师补充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路面、桥梁上会有限重标志。

三、课堂小结

1、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2)大小:只有在物体处于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才会等于重力大小。其他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3)方向: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4)作用点:作用于被压物体表面。(5)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与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p=F/S(3)、单位:帕斯卡(Pa)(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B.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压力和重力不可能是同一个力。 D.压力和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2、一个木箱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能够正确表示斜面受到木箱的压力F的是()

3、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但关系”,应再做图

(选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4、如图所示,将一块砖平放、立放、侧放时,它对地面的压强(

A.平放时最大。 B.立放时最大。 C.侧放时最大。

D.平放、立放、侧放时一样大。

5、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动物身上的各种器官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生存环境。我们所了解的下列事例中,有减小压强功能的是(

A.号称“森林医生”的啄木鸟,长有细长而又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

B.人口腔里的牙齿根据咀嚼功能的不同,分出了切牙、尖牙等。 C.骆驼的体重比马的体重大不了一倍,脚掌面积却是马蹄的三倍。 D.大象长有两个大耳朵,即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可用于散热。

6、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请用力的示意图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受到的压力。

五、作业:课后练习

1、

2、

3、4

驻马店实验优质课评选

《9.1压强》教学设计

遂平县槐树乡中

二0一四年五月

压强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5

情景引入,趣味感知“快去救人,有人掉冰窟里了”

这是去年冬天发生在泰安市东郊某冰冻河面上人们勇救落水儿童的场面:只见见义勇为者在冰面上平放一长木板,然后走上木板去接近落水儿童并把他拉了上来。作为知情者,我们即佩服救人者见义勇为的豪迈,同时也惊叹救人者出奇制胜的智慧。试问一下:为什么大人站在长木板上就不会踩破冰面呢?

潜能开发,自主探索压力

A

B

CA图:压路机对地面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地面将地面压平B图: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垂直于跳板使跳板向下弯曲C图:图钉对墙壁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墙壁将墙壁压出小孔

观察上面三幅图可知,压力是指__,它的作用效果是__,它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吗?__

压力的作用效果:

做一做:两个手指用力夹住削尖一端的铅笔一回儿后,观察两个手指肌肉的凹陷程度。讨论后回答: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1 如图所示:把两块或一块砖分别按图A、B、C三种放法放在装有沙子的容器中,看一看哪种情况压力的作用效果大(沙子的凹陷程度明显)?

试回答:(1)图A和图C说明: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图A和图B说明: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为了表示压力与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把它称为压强,用P表示。单位帕斯卡,符号Pa。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猜一下:一粒西瓜子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__,一块砖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__,一个中学生站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__。

试回答:大人们站在木板上为什么就不容易踩破冰面呢?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分析一下:以下情景中,需要增大压强的是__,需要减小压强的是__。1、切菜刀切菜2、背书包3、打孔器打孔4、用针缝衣服

5、盖房时先筑起比墙厚的地基6、缝衣服时用顶针7、用扁担挑东西

想一想:以上事例中,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动动脑: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你还能想出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固体压强的呢?素质提升,分层训练

如图所示,斧头的刃越锋利,越容易劈开木头,这是因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减小了__从而增大了__的缘故。

如图所示,将实验用的“小桌”放入沙盘中,观察陷入沙中的深度,比较图a与图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有关。

如图所示,采用减少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例是()

2

A、切刀要磨的锋利B、书包用宽的背带

C、拖拉机用履带与地面接触D、铁轨铺在路枕上

4、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站在水平砂地上,它的质量为400千克,每只脚掌的面积为0.02平方米,问:

(1)骆驼对砂地的压力为多大?(2)骆驼对砂地的压强为多大?拓展视野,主动阅读魔术师睡钉床不受伤的道理

我们听到或看到过魔术师躺在布满铁钉的床上而毫发无损的现象,这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来揭开睡钉床的谜底吧。当魔术师睡在钉床上时,他的背与所有钉子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可能与你睡在一般床上时身体与床的接触面积差不多。这就是他不会受到伤害的原因。

魔术师躺在一颗钉子上,肯定要受伤,钉子多了,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就减小了。不过,他在向钉床躺下及从钉床上起身时,应当非常小心!你可千万不要模仿。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魔术是有科学道理支撑的,并非特异功能。

3

压强教学设计 篇6

压强

马畈中学李志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立方体的重力为8×103N,底面积为0.4m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3.质量为100kg,底面积为2m2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把木箱放在面积为1 m2的桌面上,桌面全部被箱子盖住,桌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六、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 篇7

新人教版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教具准备:

木条、图钉、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意思是把刀磨得锋利了,砍起柴来就会轻松快捷省时,它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

板书压强

二、压力

1.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下列情况下的压力示意图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压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理解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幻灯片展示:

1、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被压物体(即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2)方向: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

并指向被压物体

(3)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只有在特殊时,压力F =物体的重力G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1.播放视频:针压与手压皮肤

2.引导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1)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2)可能与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含视频实验

实验方法(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木条、图钉、铅笔、气球实验步骤:

(1)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2)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课桌上的器材探究)。

4.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四、压强

根据探究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通过比较压力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时,通过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且被压物体形变程度极其微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该2

如何比较呢?例如:一块底面积为2 m、重500 N的木板和一块底面积为5 m重1000 N的钢板都放在水平地面上,哪一块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大呢

22F木=G木=500N,S木=2m F钢=G钢=1000N,S钢=5m

[生]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求出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圧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生]每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看来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能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在物理学上我们就把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做压强

幻灯片展示:

1.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做压强。即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引导学生理解:受力面积S指的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4.单位: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2”,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即1 N/m2。

5.灯片展示:例题某同学质量为45kg,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50 cm2。(1)当他站在水平地面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2)当他正常步行时,脚对地面的压强变大还是变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五、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生活中有些事例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如刀切菜、斧劈柴等;而有些事例中又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如滑雪、背书包、铺铁轨等。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2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

进而得出:1.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例:细线可以切割皮蛋、刀口磨得很锋利。 (2)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例:打桩机的锤很重。 (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例:铁轨铺在枕木上、载重汽车轮多而宽、石雕像有宽大的底座、坦克有履带、螺丝放垫圈、宽带的书包、人坐沙发与坐硬凳

(2)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例如:书包中的书太多时,对肩的压强很大,这时可取出几本书,减小书包对肩的压力从而改变压强。

(3)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六、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圆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板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海绵块、铅笔、啤酒瓶、水、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动画播放:冬天的北方,漫天雪花飘飘,大地披上了银装。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 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板书设计

9.1压强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 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海绵块、铅笔、啤酒瓶、水、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动画播放:冬天的北方,漫天雪花飘飘,大地披上了银装。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

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归纳:

(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板书设计

9.1压强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 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习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习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习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1、压强计算公式

2、习题练习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习题检学部分

课堂小结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

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

,求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平方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17.总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回答问题

阅读、体验、思考。

聆听、分析、画

图、总结。

聆听、总结、记笔记。

实验、观察、思考。

聆听、记笔记。

阅读、实验、总结。

聆听、记录、阅读。

解答,分析。

分析解答。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回答。

总结、思考。

复习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学习从实例中总结知识。

学习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压力概念。

了解压力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要求。

学习利用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学习用压强公式解题。

学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九章第1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强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压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压强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实验器材】

多媒体、铅笔、气球、压强桌、海绵、金属块、饮料瓶2个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躺钉床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出第一节压强的课题。

(教学说明:通过社会生活中新奇的现实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进新课】

一、压力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压力,并画出示意图:

问题:

1观察所画压力有什么共同点?

2、压力与重力相同吗? 3什么情况下,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压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压表面的力。

(教学教学说明:教材没有给出压力的定义,此处对压力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让学生区分压力和重力,二是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

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用两个手指用力向中间压一支铅笔感受力具有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请学生观察教材滑雪的图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同学提出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也就是为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压力____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积_________

有关;

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方案,验证我们的猜想。分组探究探究一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回顾与数据分析:结论

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学说明: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强,探究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完全放给学生。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帮助学生设计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学生,完全包办。)

三、压强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面积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方便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采用比值法,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

什么是压强?请同学们类比曾经学习的速度定义。结论: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P=F/S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Pa小数据:

一张报纸对折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教学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 m -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学生思考并解答

师:强调受力面积的问题。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物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记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个符合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压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师:通过公式P=F/S大家知道压强的计算,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学生讨论并分析

结论:增大压强的方法:

(1)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教学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进一步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同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物理知识揭示社会中的伪科学,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课堂小结】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强:(物理学上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公式:

3、压强单位: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1 Pa = 1 N / m2

三、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同,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压强自小到大的顺序是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4.思考:现在如果让你表演躺钉板的杂技,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无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