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15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能够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明白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资料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一样的样貌,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仅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一):课文学习。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例: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阅读资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讨论: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推荐两种朗读方法: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配乐朗读。

3、背诵比赛。

五、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佳作欣赏。

2、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我爱观察。(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板书: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

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累。

二、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感受颇深,于是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读题、释题(课件出示墙壁诗)。

齐读题目,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课件出示简介)

三、初读古诗,感知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要求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2遍,一遍读给自己听,一边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3、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师指名背。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最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学生4人一组自学,师巡回指导。

五、小组展示,感悟美

1、小组汇报在自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有何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课件出示岭、峰对比图)

3、讨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课件出示高低远近对比图)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师: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

6、朗读后两句,并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后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谁还能反过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7、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引导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小结: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是庐山的全貌。还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例如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六、感悟拓展

过渡语:学了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庐山的美是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1、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优缺点全看)

2、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生评价)

七、个性吟诗,表达美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吟诗,指名吟诵。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这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九、拓展作业。

1、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2、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9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的感受,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想象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庐山的音乐,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营造氛围。

教师介绍庐山,引出古诗。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正音。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想象画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庐山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体会情感

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赞美到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探究哲理

小组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

总结升华

回顾全诗,总结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收集有关庐山的其他诗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创设和想象感悟,学生能够较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小组讨论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优】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