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套中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套中人读后感 篇1
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活着许多类似于套中人的人,比如现在的那些明星和名人,他们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套中人,从文中来看,主人公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而现在的名人只是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是不活在人们面前,不站在舞台的中央,聚光灯下,他们就不好受,就感到害怕。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文中的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将自己掩饰起来,怕出任何乱子。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名人,用尽各种方法夺取娱乐周刊的头条,提高自己的曝光率,仿若离开人的眼前,他就会死。
文中的主人公有如此想法,是因为所在的社会,是封建的,迂腐的,不人道的。在沙俄专制的社会中,任何不利的言行都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主人公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做任何事都再三考虑。而我们的社会呢,是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正当的言行并不会引来非议,而不正当的言行只会让你站在舆论的中心,并不会对你怎么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凤姐,芙蓉姐姐,犀利哥层出不穷,通过各种不正当方式让自己活跃在别人的眼前,以别人叹为观止的表情为容。
并不是想批判谁,因为这2种现象都是正常的,它本身都是建立在一个社会发展的直观情况下的,但是只是有些人把这些本该很正常的行为以极其夸张的方式表现了而已。文中的主人公过于谨慎,而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又过度放肆。并不反对那些真正秀出自己的人,也不反对那些娱乐八卦。曾经有人对我指责说,那些明星分分合合关你什么事,你关心他干嘛。我只能说八卦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不能过分的八卦,任何事的极端形式都是很可怕的。
套中人读后感 篇2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总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的怪人的事迹。别里科夫总是用厚厚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来,他的生活用具也装着套子,他为人刻板,做事总是提心吊胆,怕惹出乱子。虽然我对那段时期俄国沙皇的统治并不了解,但我在笑这个“怪人”之余,还是能感觉到,也许别里科夫的事迹影射了俄国当时的状况。
文中别里科夫出现次数很多很多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事儿来”,这句话不是细心的体现,而是一种病态的恐惧。别里科夫除了把自己的肉体包裹起来,更把自己的思想埋了起来。他对一切允许的事情表示怀疑,甚至不是自己的事也会担惊受怕。也许在所有人看来这个人都不可理喻,他却控制了这个城市十五年之久。
别里科夫在得知让担忧的事情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极度担忧极度恐慌的神态,并且总是去同事家一声不吭地坐一两个小时,使他身边的人受尽精神压迫,以至于不敢让别里科夫发现他们在干什么事。十五年内,全城的人害怕高声说话,投寄书信,彼此结交,阅读书籍,害怕帮助穷人,教人识字……直到别里科夫死去,他用最坚固的套子把自己装了起来,全城的人才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也许别里科夫的处事态度和当时沙皇的统治方法是一致的,禁锢人民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剥夺人民的自由。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制度的施行者及受害者,或者更能被想象成那种制度的代表。别里科夫的死表示作者的心声:沙皇专制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坟墓。
我们生活的社会的精神文化远优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免有把自己封在“套子”里的时候,像有走上歧途却一意孤行或自己有想法却憋着不肯述说的时候。我们要努力拆掉自己的套子,去倾听或者陈述,把心与心拉得更近,在生命途中就会少一些迷茫和孤独。
套中人读后感 篇3
对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博马舍说过:“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博马舍说的话很真实,在上大学以前,我看契诃夫小说的感觉就如他所说的那样,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哭的欲望远远没有笑的欲望那么强。然而,如今再看契诃夫的小说,我想说,比起狂笑,我更想哭。
可记得起契诃夫的《套中人》?曾经让我觉得相当可笑的别里科夫其实真的不可笑。信不信由你,昨晚我重新阅读了《套中人》后,眼泪直流。
别里科夫,套中人。的确,我不否认,别里科夫确实是个套中人——即使在晴朗暖和的天气里,他也穿着套鞋和棉大衣,带着雨伞,而且,他的雨伞装在套子里,他的怀表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他的穿衣打扮使他的脸也像是蒙了一个套子;他热爱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可能这也是他的一个套子……总之,别里科夫为自己制造了许许多多所谓的套子,仿佛这样好隔离人世,好让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
这一连串的描写将别里科夫刻画得可笑无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说极力刻画了别里科夫思想的套子。用我们高中老师的说法就是别里科夫已经墨守成规到无人能敌的地步了:“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垂头丧气”;“然而这个老穿着套鞋、拿着雨伞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到他的辖制呢”……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更集中地表现在了他“差点结了婚”这件事上。被压抑了非常之久的生理与心理对爱的需求,别里科夫对瓦连卡动心了。然而,一个促狭鬼画的漫画却让别里科夫有种天快塌了的感觉。他要向瓦连卡的弟弟科瓦连科解释清楚这张漫画与他无关。他的喋喋不休让科瓦连科发怒得将他推下了楼。这一推在当时不要紧,后来却要了别里科夫的命。
话说,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可恶至极。契诃夫不但用极其夸张的语句来形容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给予了别里科夫极其过分的惩罚,以此显示,对别人的干扰最后总会回归到自己身上,让人看后释然一笑:别里科夫,你真活该。
然而,这未免太残忍了。“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的别里科夫,“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他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阿法纳西来杀他,深怕小偷溜进来,然后他就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闷闷不乐,脸色苍白”,他总是担心地说道:“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呀。”对于本来就没有安全感、本来就不快乐的别里科夫,我们就不能淡去对他墨守成规的厌恶、对他略表理解吗?不是要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吗?那为何我们不能包容这位远称不上十恶不赦的别里科夫呢?非要让他死了才会感到痛快?再说来,认真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人能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内心没有半点别里科夫的影子?
不要一巴掌拍死一个人。有时候,这个人就是你。
别里科夫并不可笑。
装在套子里有什么可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舒适的定义。别里科夫将自己装在套子里,是他的性格所致,他热爱这样的小空间,他热爱过去,他热爱古代语言,他觉得这样他会很安心、很舒适,难道这有错吗?至于让我们觉得他可笑吗?
担心出乱子有什么可笑?从小我们不是都被教育要谨慎小心、别出乱子?如果担心出乱子反倒出了乱子,那何必担心、何必如此教导呢?
墨守成规有什么可笑?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应该做的。只不过,胆小的人过分在乎了而已,便成了墨守成规。难道胆小也有错、也很可笑?
套中人读后感 篇4
契诃夫不愧为短篇小说大家,在《套中人》这短短的篇中,却塑造出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套中人”形象。“棉大衣”、“灰色的鹿皮套中”、“黑眼镜”,别里科夫那苍白、抑郁的脸好像已经从纸中浮现出来,让我们细细打量,尝试着去体会他的一切。
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是一位语言教师,这样的情节令我费解。但转念一想,也许正如作者所说,对古代语言的教学,“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是他“套子”的一部分。多疑和病态担忧也是他鲜明的性格特征之一,在法规的层层环绕之下,他会感受到安全和舒心。平日里人们普通的娱乐方式他敬而远之;在学校中,学生的闲谈也会令他惶恐和不安;甚至在教务会议上,与他朝夕相处,一同工作的教师们也被“压得透不出气”。他就像一朵乌云,走到哪里,就要给那里的人阴沉的心情。
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准备结婚了!我想他的未婚妻必然是一位快乐的女子,不然怎能在“乌云”边久待呢?可是,漫画给别里科夫带来的压力还未消除,他就亲眼目睹了华连卡骑车时快乐的样子。这对于“套中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刺激了。他被迫接受着新世界带来的一切新事物,这让他恨不得将自己永久地封存起来。可是,未婚妻对他的“背叛”令他好不容易感到一丝快乐的生活被更深的忧虑所充满,我想,这是别里科夫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况且他也无心去改变自己,融入新的时代。
他们爱情的决裂也无法避免,也许是柯瓦连科的推搡,亦或是华连卡那爽朗的大笑冲破了别里科夫内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他同时也绝望了,对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活着对他来说是痛苦的,是奢侈的,在坟墓中或许会给他更多的安全感,一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慰藉。
别里科夫不是孤独的,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必定有无数的套中人在痛苦的活着,他们相信套子,和一切能够包裹住他们的东西,那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他们所要冲破的东西正是他们所依靠的东西,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快乐。甚至在现今的社会中,依旧有无数人给自己带上各种各样的“套子”,或大或小,但却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失去它们而导致安全感的.丧失是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
别里科夫的安全感来自于“套子”,柯瓦连科和华联卡的安全感则来自于变革,这令我不禁想到,我的安全感、现代人的安全感又来自何处?它们是否也像别里科夫的一样脆弱呢?
套中人读后感 篇5
契诃夫的《套中人》是我读高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现在重读此文,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文中的字并没有变,但读起来已经不是当年的感觉——时间如流水般逝去,这世界变了太多了。
也许,我这么说大家会笑话我吧——我感觉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害怕变化,却又不得不接受变化。
我的年龄并不算大,经历也很有限;但是比较喜欢回忆过去,梦想自己永远都不会长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去,一切就都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了:校园是再也回不去了,自已也从十三岁变成了三十岁。各种情愿、不情愿的事都要做……有时候真希望有个套子,自己也钻进去。
如果不是读《契诃夫小说选》,我几乎把《套中人》忘记,如今看来,有些东西确实能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温故而知新:刚开始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懂老师总结的那些“中心思想”啊、“人物特点”啊……现在用不着别人总结了,可是读书的心境也不同了。
曾经看过一句名言:“如果人生可以从八十岁开始,以婴儿结束的话那么人人都会成为伟人。”是的,有些事经历过了就知道对错了,可是知道对错了却又不能改变了。前途的未知往往让人产生恐惧感。我想有个套子钻进去……
套中人读后感 篇6
《套中人》是一篇老课文了,每次教这一课都会有点压抑又有点无聊。那个用套子套起自己同时还想套住别人的别里科夫真的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乏味的角色,除了嘲笑除了鄙弃除了痛恨,还能给他什么呢?可是嘲笑鄙弃痛恨之后呢?是不是多少会有一点忐忑?在我们的内心的某一个角落,难道没有别里科夫的影子吗?别里科夫真的已经随着他生活的时代销声匿迹了吗?
新课标推行已有数年了,而我们身边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仍举步维艰。所谓的选修课名存实亡,“必选”之下,“选择”的本质流失殆尽;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所谓的多元评价只是空中楼阁,“分数”依然在一统天下。在由就业压力转嫁而来的高考升学压力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分数这个套子将自己套起来,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唯高分是取,一切唯高考马首是瞻。凡是不合高考的“规矩”的东西都要尽量规避。大家都知道,在高考这件事上,“千万不能闹出什么乱子”!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放弃思考的权利更窝囊的事情了。”这是著名作家张炜在苏州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的。他还说“可是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别里科夫无疑是一个放弃了思考的人,不但自己放弃,他还想让身边的人都放弃。由不敢思考到不愿思考到不会思考,作为个体的生命的光彩在逐渐暗淡,而一个个体生命暗淡无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让人窒息的社会。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彩的时代,可是却有很多人也放弃了思考。上级的指示安排,既定的程序步骤,荧屏的五彩斑斓,网上的海量信息……左右着我们冲击着我们压迫着我们,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将思考的权利交给了上级,交给了同事交给了电视和网络……我们只顾了关注今天的分数明天的大学后天的工作,却没有察觉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日渐肤浅,对内心的审视日渐粗疏。别里科夫用他的“套子”拒绝了世界,我们则用自己的“套子”隔绝了自己。
生活在“套子”中并不可怕,因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套子”,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套子”而存在。更何况,很多时候,“套子”的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身处怎样的“套子”,都不放弃思考,都不隔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