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生命的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
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
1、学会做人比学会在学问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为先、智育为重。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体会到了学习的真正喜悦,他在这方面归纳为三条:不是知道,而是学会;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老师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指导孩子掌握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过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航船驶向未来的发动机。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三)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求功名,但求无过;教育是事业,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为此奉献终身。
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四)教师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叠叠的作业本把教师学习的时间都给耗掉了,教师们可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小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选易错题批改,个别学生面批等。其次应多看报纸、看电视、多上网。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音乐、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
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课文,题目叫《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写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飞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体会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习中,我感受到文章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对人生积极地态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该对生命负责。
我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春天,小草从泥土里倔强的探出头,在阳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们诉说它拥有生命并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无闻的为农民伯伯们翻土,没有人体会到蚯蚓对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就是最好的答案,这就是蚯蚓诠释生命的方式。蚕破茧而出,需要的也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足够的勇气,而它做到的不仅仅是破茧而出获得新生那么简单,更需要时吐丝的贡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蚕们不惜扭曲身体,还要吐出丝呢?蚕靠的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勇气。连小小的动物都有对生命的喜爱和渴望,那么人类要怎样诠释和珍爱宝贵的生命呢?
让我们好好珍爱有限的生命,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日聚会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陈思璇生日。她邀请了一大帮同学放学后为她庆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会的地点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听说,在百盛蜂吃披萨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披萨,这让我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同学们怀着高兴地心情来到了百盛蜂披萨店。
到了披萨店,同学们都抢着点自己喜欢的披萨,“来这里就是吃披萨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点了一份鲍贝披萨,还有一份水果披萨。在兴高采烈的吃披萨的过程里,同学们都喜欢相互抢饮料喝,还玩起了“围攻郑琰”游戏,大家唱呀,跳呀,顿时,整家披萨店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终于到了制作披萨的环节,披萨师傅给我们端来了面团、芝士、果酱和新鲜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胀的面团,第一个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团给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团使劲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团捏成了三角形。披萨师傅告诉我们,制作披萨的面团不能捏扁,这样不美观。开始做披萨啦!首先抹上果酱,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几乎一瓶的果酱全被我给弄完了。抹好果酱,再把新鲜的水果摆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几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学们说我做的是大杂烩,我开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两人一包芝士,还是我的动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陈思璇只拿到了一点点。终于大功告成,师傅把我们把成品都编上号,一个个的放进烤箱,大约过了数分钟,披萨出炉了,我打开一看,一个小娃娃的脸露了出来,“哇塞!”我惊讶地说,“我的看起来像大杂烩,烤好了一点儿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尝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萨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带回家给老爸老妈吃,让他们也尝尝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美味披萨。
百盛蜂这个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萨吃,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点到,我也要在这里举办!去补习
这次的数学单元考试,我才考了80分,老妈对我的这个分数很不满意,老妈看着我的试卷说:“徐韵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还粗拉!”我为此也非常的苦恼。
周六的早上,鲍杨洋来我家玩,吃过中饭后,就邀请我去她家玩,她说:“徐韵,你来我家吧!我家请了家教呢!今天下午来帮我补习,你也来吧!”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收拾好学习用具,准备出发。
老妈听说我要去杨洋家一起学习,给了我一些票票,让我们坐三轮车。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伞都撑不住。顽皮的小雨点穿过伞一直的拍打在我们的脸上。我和杨洋冻得起鸡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来一辆三轮车。虽然是乘三轮车,可是沙啦啦的雨点透过车棚打进来,一路上我们可冷死了。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拜读了康岫岩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收获很大,书中很多地方让我感动。她用生命理解教育之深刻,她追求并实践"整体高素养教育"之执著,她的人格魅力,她的教育人生和教育思想,还有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那深深的挚爱令我的灵魂再次得到洗礼。
康校长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她爱生如子,而且爱老师,充分理解老师的疾苦,为老师搭台唱戏,建立机制,陶铸名师。在她做老师期间,她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牢记母亲的教诲:要把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她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都能引起她的注意。她总能发现学生的优点,重视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为了挽救一个孩子,她用心灵去与孩子沟通;可当她发现自己因说错一句话而误解了学生后则深感内疚与自责。我被她的行为而感动。她理解学生,她更爱学生,一个校长经常和学生说话,能经常听取孩子们的心声。
作为一位校长,她更爱自己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她不惜一切代价送老师走出校园、走出天津、走向世界,让他们的知识与世界接轨,让他们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为了使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她关注老师生活的细节,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切努力,她赢得了学生对她的喜爱,教师对她的敬佩。
“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教育的步伐是不能停息的,她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前进。我愈读此书愈钦佩于康校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教育趋势的高瞻远瞩和对学生教学艺术的智慧、对教育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去积累新鲜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时时有自信,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时时有美丽。我的教育生涯才会精彩。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4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5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 篇6
读生命教育后,读罢之后方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么的狭隘,视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浅。“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没有办法的是“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象“各扫门前雪”。小学不为初中负责,初中不为高中负责,高中不为大学负责,大学不为社会负责。各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为人的一生负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学了生命的教育让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生命教育包罗万象,如果要真正开展起来,也绝非易事,这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得认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