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0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2

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读完“央视名嘴”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绪便笔端流淌。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他从1990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真实的还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和个人独特人格魅力的日渐成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满了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很多青年都感觉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终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但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园,他宽广的胸襟和独具深度的话语,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电视屏幕上的他是一个正义、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实事,讲述着异样的人生百态。完美的彰显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一种魅力。曾经的他也彻夜失眠,也在无聊时可以一下午坐在麻将桌旁,也和同学们做一些看似荒诞的事儿。但终究他是为人们所铭记,这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

从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而归,到重新加入WTO,再到香港、澳门回归,九八年全国抗洪救灾,这一切都会使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年前的白岩松同样谈到了环境污染问题。书中不仅谈到环境污染,更动情的描写了人心污染的可悲。人心污染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乃礼仪之邦,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今天似乎也只是一种场合或形式的出现,真正被切入人心的,则少之又少。国民素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变冷了。书中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不同层面的体现了人性中的阴暗、善良、宽容的一面,以及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是我们在这个大跨步社会中,被这样那样的洪流磨平了棱角而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觉悟,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快乐亦该是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至此,希望诸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3

假期的闲暇之余,我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我喜欢他的认真,他的执着,他对电视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觉得他的话总能给我一种感动和积极向上。

对于我们来说,不得不在这个社会上努力拼搏与学习,不得不尽快去适应这个社会,也许在适应中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可是我们不能轻易地就放弃了,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他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眼前,暂时的错位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你能否有在错位时期的良好心境。

在以后要努力学习专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会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与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4

这次阅读,我倒是不想采用摘录谈感受的形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就有了触动心灵的力量。

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为家庭生活的一角,其中的主持人,让我感受到其内涵的时候,他们主持过程中流露出的气质,让我从中受益。不得不感慨: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语言魅力是大多数主持人都需要有的,而随着语言流露出的思想和正气,渐渐让我感受到。

前一段时间到书店中,买了《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读得过程,渐渐感受到语文课提及的“共鸣”之意。众人读书,反思各有不同。然而,读书过程中,有些共同的,在不同年龄段的读着与作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感悟。在读过作者的书后,将心中的想法清晰化,对生活的意义又深刻了一层。

白岩松感受到三十岁后的阅读,是让人快乐的。随着读书的积累,我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上学的时候,是带有功利的阅读。如今,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励志篇目,教育书目,英文原著,杂志……在一种自然的节奏中,去感悟,去摘录,确实快乐。

白岩松提到一位名家为晚辈记录日志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在灵灵出生之后的育儿日志,感慨做出的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他们的思想,也恰恰是我所思考的。以前想想渺小的自己,思想比较幼稚。可是渺小的人也会有大思想。呵呵……

当提及到AB血型的人的.话题,也不禁让我感受到我关注自己血型的时刻,其中的话语出奇地相似。乐于思考的人,可能都会经历一条感悟生活点滴的路,只不过,有的人先经过,有的人后经历。

乐于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思考路上不同的风景。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5

阳光轻轻地穿过窗柩,跳跃在书桌的一角,明亮而鲜活。然而阳光又是经过多少番轮回的折射和辗转,才能恬然于这看似极其平常的场景。正如今日充满自信、健步如飞的中国,曾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挫折。

作为一个新闻人,白岩松耳濡目染的世界比我们这代人所触及到的更加饱满真实。我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一个刚走出学校的激情青年是如何逐步蜕变成一个步履沉稳、成熟稔练的人的全过程。身边的事触动于心,他的成长历程清晰地折射出一个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中国的发展轨迹。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中国共产党通过渐进式的变革引导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向前走。

曾经的中国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曾经的中国贫穷落后,浮夸自欺;曾经的中国十年黑暗,徘徊迷茫……的确,在探求光明的征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弯路,受了很多的伤。庆幸的是,曾经的中国已成为过去,这段痛苦坎坷的道路,中国人在泪水与汗水中挺过来了。事实证明,我们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九州,开春的味道被阳光经营得恰到好处。

当紫荆花与五星相映,莲花与红旗齐飞时,白岩松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观众席上、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香港与澳门顺利回归,是对经历了百年风雨的中国人的一种抚慰,它用欢笑、骄傲大度地平衡着过去百年中辛酸的泪水、苦难和自卑。

巧合的是,澳门回归十天后便是一个新的千年的开始,新千年就像是一个新的起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投入了希望和歌唱。虽然新的世纪中,依然还会有战争有欺骗有眼泪有失望,但对于刚刚把富强之梦开始转化为现实的中国人来说,多么希望在这个新世纪里,欢笑能多于眼泪,快乐多于痛苦,和平多于战争,善良永远多于欺骗……十年后的我们再次回眸,仍为当年人们的憧憬与期望动容。比起当年,今天的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前程似景,但是若没有当年的热切与自信,又何来今日之中国?或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便是保持当年那颗充满希望与斗志的心。

然而,就在这春光四溢的时候,白岩松又露出它犀利的一面。

立在松花江的江堤上,目睹了人们的众志成城,在感慨于中国人们傲视异邦的民族之魂时,他痛定思痛,指出洪水之灾不仅是天灾,还有改革的负面——上游的乱砍滥伐,中游的围湖造田,行洪区成了人们的家园。洪水之“祸”,是人们在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形下积累起来的。其实岂止是洪水,当“人祸”导致“天灾”时,当家园脱离绿色时,当母亲河的乳汁开始有毒时,我们更该思考:我们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难道我们非要用今日勤奋劳作制造出一个恐怖的未来吗?

在党的阳光下,中国人眼前的路越来越宽。不过,痛苦与快乐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与希望,那走不了几步,人们就会在黑暗中陷入绝望,从此拒绝前行;而生活中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快乐也不会长久……今天的中国人是聪明的、睿智的、进取的,在前行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沿着正确的方向用最乐观的心态迎接一个个新的挑战。

岁月似一个拉伸的长镜头,将一路的艰辛风雨定格在历史的胶片上。不难发现,明亮而鲜活才是生活的底色。

最新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6

以前对白岩松只知道他的“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白岩松在母校哈工大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很丰富,也很精彩,而我也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性就找他的书来读一读。“读书就是在读你自己”,我映像特别深刻,现在我们的读书都是快餐式的消费,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花时间读书,有的也只是标题式的匆匆扫过,一本书的精神在于你去慢慢品味它的细节,而不只是所谓的中心思想,一部名著之所以伟大绝对不是由于中心思想,比如《简爱》,如果没有对于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精雕细琢,何谈伟大?所以,年轻人,不要急躁,干点“没用的”事情,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得与失,无所谓颓废或者是奋斗,也许那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尊重。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决定边读边写读后感。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其实或多或少你总希望在书里找到点什么,即使这种东西是你现在不能接受的。从讲诉离校开始,这本书在一开始就给我产生强大的共鸣,虽然还未毕业,但是大三下学期就会感觉到真正的离别就要到来了,考研的有考研的揪心,找工作的忙于各种offer,在众人看来比较稳妥的保研的同学何尝没有一丝丝烦恼呢?

青春,迷茫、颓废也许也是一部分,当然抗争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这种思想也许只有在这种大的离别快要到来的时候才会觉察得到。青春和生命是终将落下帷幕的一出戏,不要那么急于冲刺,慢节奏生活有的时候更容易激发你的灵感。忽然感觉自己好幸运,至少不会像白那样连一声道别珍重都来不及说;又突然感觉自己好悲哀,没有太多那样疯狂的日子,也许连好好的读上几本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书都没有。生命不应该是冲刺,而是体验,适当放慢自己的节奏,有何不可?

很多人有失眠,我高中没有,大学上学期开始有了,现在没有了,之中的经历没有白那么惊心动魄,但是能体会到他的痛苦。而唯一的解药是时间,而药效是放下,上学期一直在想自己的前途在哪儿,现在什么都不会,大晚上经常会起来到窗台边上对着街边泛黄的街灯呆呆的看着,而这一看表时针又转了一个360度。而后来想想高中为什么没有这种失眠、患得患失的情况,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时间来思考那么看似伟大的哲学命题,这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在糟蹋。

那时候每天和睿哥、超哥、小七吃完饭去买点东西,听着他们讨论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又或者是和张兵、小墩去看看几本杂志,又或者是到副教师从孔娜那儿随意抽几本《读者》《青年文摘》看看,然后接着用立体几何的美妙直线勾勒生活(那个时间一度对数学是真爱)。这也许也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我在7班成绩不好,但是我没有觉得怎么样,活得很自在,因为没时间想那些。

最乐观的人总是做好最悲观的打算,心里觉得悲剧或者苦难发生的时候觉得那才是生命该有的一种形态,而有惊喜时候才会觉得异常的满足。所以上面说让自己慢下来,但是不要让自己闲下来,生活需要用各种去填补,而不是空想,没有人的生活是想出来或者是谈出来的。

上学期结束了我一年半的初恋,我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感掩埋在最深处,室友都认为我像没发生过一样,但是到了夜晚,可以说思绪用泛滥的洪水来形容毫不夸张。夜晚是一张滤纸,会把你那些掩饰全部过滤掉,你所有的掩饰在这种滤纸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假期回老家和亲人在一起,和兄弟爬爬山、大声的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无所谓跑调,无所谓好不好听、和堂妹们一起出去吃宵夜,教他们做做题。慢慢的觉得其实也许有的人在你生命中就注定是过客,不管当时是多么的一见钟情,不管当时是多么的一拍即合,不管当时是多么的心有灵犀,不管当时多么的惊心动魄,不管当时多么的刻骨铭心,不管当时是多么的惊艳了时光,最终它不属于你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落下帷幕。

放下,不容易,但是必须,因为经不起时间的爱情和生命比起来那是多么的一种渺小啊,而生命在时间的面前又是多么的渺小,敬畏生命,敬畏时间!于是,开始又打开那本尘封的日记本,换一种态度和眼观,游泳、锻炼身体、一起去喝机油小聚谈谈生活、聊聊琐事、发点状态记录一下自己的开心或不开心,又感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这样一种心态,回忆想念的时候很自然的过滤去了不美好,也只剩下这段关于逝去的美好初恋的甜美回忆。生活,不会应该因为离别而停止,不是吗?离别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