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知远网

2025-09-24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在地震中,那个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病好后和青年人见面后,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的结束语让学生对以后的生活中会怎么做,升华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与遗憾: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最终对“跨越海峡”也不是很明了。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3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该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了创设情境

课中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通过多种渠道展示情形

本节课老师主要向学生展示三种情形:

①展示大陆青年小钱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陆青年小钱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艰难,感受地震当时的危险。

三、 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情况,让学生动感情

①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所描写的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场景来令学生动感情。

②重难点词句的辨析,如两个“静静地”对比,分析当时不同的情况,分析小钱病危的情况,让学生有所感动。

③感情朗读,课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你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6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并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抓住“静静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来体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三、重视朗读训练,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特别是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指导学生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恐惧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引发共鸣。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二、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紧紧围绕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

一、精心创设情境,感受人物品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拓展想象、汇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救小钱的高尚品质。

二、指导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在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及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设计问题,圈画让你感动的词语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思考、交流,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

三、展开合理想象,与人物对话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到小钱的病情危重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他们的情感。如孩子们对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没有充分的心理体验,如何去体会小钱的无助、可怜和悲惨呢?这里我设计了补白练习,通过对比,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孩子们与重病在身的小钱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想象着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小钱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心理的共鸣,当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落实了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拓展空间,升华血脉亲情

为了让学生不仅为课文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还要把对课文的血脉亲情的认识再提升一个高度,我深挖教材,补充了拓展练习。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怎样?如果小钱与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话呢?这一过程升华了情感,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却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时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紧急,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生命面临危险,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得仍旧不够到位,朗读时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没有到位,只是为了读而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果我当时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用范读带动学生,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出彩的地方还是有限。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融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上提升不够,补充这一项能力发挥较好,可是有条理的进行转述的训练较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训练,力争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8

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又使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用课件出示几个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9

当看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他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教学中,该怎样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深思熟虑之后,我确定了以下训练点:

1、理解词语。

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走进人物的内心。

对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学生是很陌生的。怎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真正的走进文章中去,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让我们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来看一看,他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大地震过后,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

但是,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为只有我的`骨髓,会……会……会……

从课堂上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一训练还是很有效的。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

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0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红旗片教学教研课上,我教授了一篇颂扬人间真情的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后,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下面就此我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

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

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五、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板书应在适时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了教学生学会学习,我将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放在了运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的方法品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空白,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活用“三导”材料,落实导学目标。

根据学情,我对“三导”材料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学习,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运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的方法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如:导练达标内容的设计,我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台湾青年静静在躺在病床上,也许在想,但是,他知道。

(2)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但是,他们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抽取骨髓。

通过品读和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学完课文后,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总结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这样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回归了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抓住“静静地”,通过对比,体会小钱和台湾青年的内心情感。

在体会“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完后,我让学生把镜头转向小钱,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通过对比研读,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博大。

三、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朗读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课文内涵

本节课教学,我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想象:也许,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幸运的小钱一定会有满腹的心里话想跟他们说,这位同胞又会说些什么?

五、不足

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如能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感动的句子时,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充分阅读,学生也许会学得更投入。在课结束时,如能在导练点睛上点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真正让课堂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收效会更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