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习惯》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习惯》有感 篇1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而抓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所以作为班主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更是显得犹为重要。以前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我对于培养学生的习惯还是停留在最普遍的说理与奖惩上,缺乏系统性,所以效果一直都不怎么显著。阅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后,让我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工作豁然明朗。虽然这本书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的,也是针对家长来写的,但是它对于我们教师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这本书从多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让我对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该书分块分别阐述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其中一些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非常具有实用性。比如:“孩子写作业马虎怎么办?”,“孩子浪费东西怎么办?”,“孩子任性怎么办?”“孩子学习不专心怎么办?”,“孩子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怎么办?”,“孩子缺乏创新习惯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刚好就是我们平时在议论的学生常有的不良习惯,书中提到的实例以及解决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后面的附录“养成教育内容序列化方案”十分具体的给出了幼儿、小学、初中养成教育内容序列细目,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得到了学生习惯培养工作的参考,使我们的养成教育工作有据可依,有目标可参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本着以严为纲,以爱为本的原则,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让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成效。
读《习惯》有感 篇2
那日,我读了一篇文章——《习惯》,文章的内容令我记忆犹新。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位青年为邻居考了一个馅饼,邻居惊喜万分,大叫:“太谢谢你了,你太友善了!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友善的人!”第二周,青年又送去一个馅饼,邻居只是说:“谢谢!”第三周,青年依旧送去一个馅饼,但邻居说:“今天的馅饼送来的有点晚。”第四周,青年照例送来一个馅饼,邻居却说:“这几次的馅饼都很硬,我更喜欢樱桃馅,别老用苹果馅!”有一个星期过去了,青年由于太忙,没顾得上为邻居烘烤,路过邻居家时,邻居愤然大叫:“我的馅饼呢?”
唉!我真为那青年难过,或许人就是这样,时长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友善之举,就会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上演着这样类似的'一幕幕。如:早上一睡醒,睁开双眼就有父母精心烹调的爱心早点,放学一到家,就有补充能量的午饭、美味的晚餐,这本是父母对自己的友善举动。父母做的饭菜如不合自己的胃口,就会大叫:“怎么这么难吃?”也许,这时的父母一定会像那青年一样难过得啊。还有:上学时忘带了笔,借了同桌的,这是同桌对自己的友善之举,但时间一长,就连笔都不带了,还时不时地会抱怨几句:“这笔为什么会漏水?”“为什么这么难看?”一类的话……
对别人微不足道的小小友善之举,我们要学会感谢,万不要像那邻居一样。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读《习惯》有感 篇3
世界上有两种人,分别是空想家和实干家。但最终空想家什么都没有,还把宝贵的时间扔了,而实干家则往往成了大器。那么,空想家和实干家之间是否相距很远?不远,他们中间只隔了一种东西——习惯。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间接地话明了习惯的重要性。而习惯也分两种: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能使人心想事成,但坏习惯只能让你一事无成。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好习惯呢?首先要定下死目标,而且要思考哪些同学、家长和老师能帮助你,并把你的计划告诉他们,而且还要写一些纸条贴在家里,用来随时提醒自己。
但是一定要去用行动改正。就拿一个小例子来说,树上有5只鸟,飞走2只,还有几只鸟?答案是3只;树上5只鸟,有2只鸟想要飞走,还有几只鸟?答案是5只!这也就说明光想或光说但不去做是不行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坚持。就像一个故事所说的:一个球队教练对队员训话:“迈克尔。乔丹放弃过吗?”队员们回答“没有!”教练又说“怀特兄弟呢?”队员们又回答“没有!”教练再次说“爱迪生呢?”“没有!”他又问“艾尔。洛卡拉斯呢?”队员们沉默了一会儿问“艾尔。洛卡拉斯是谁呀?”教练说:“你们当然没听说过他,因为他放弃了!”由此可见坚持的重要性。
再来看看改掉坏习惯方面,正如同“改掉”里的“改”字,坏习惯应该被替换成好习惯,而不是直接抹去。因为抹去是不可能的.,习惯就像性格,抹不了。如果把坏习惯比作一辆正在运行的火车,那不管你在路上放多少门塞都不能将其停下,而当你成功地把它停好时再放上一个门塞,它就怎么都开不起来了。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立刻去做,并且做就要坚持。
读《习惯》有感 篇4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本名为《习惯的力量》的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习惯的书籍。书中列举了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指出了种种坏习惯犹如蛀虫般腐蚀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坏习惯的方法,它全面分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同时从各种各样的例子中,总结并归纳出了若干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对我们有益的习惯。读完该书,收获颇多,感受到这种“习惯力量”的强大,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改掉原本的坏习惯,循序渐进的培养对自己有益的好习惯。
其中书中第二章剖析了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指导在工作中寻找乐趣,用心就能无差错,指出工作中无小事,于细微处见精神,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和第三章养成搭上学习的高速列车,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完善,工作中出现问题自己主动承认错误,要有魄力有魅力,把压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踏平崎岖成大道,从而懂得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平衡。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习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到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习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对于林林总总的比较,不难看出,习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过去,对于自己的行为没什么在意。对于成败,常常归结于自己运气不佳,而从来不去考虑为什么会失败。事后想想,和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本来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所以以后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改善自己的习惯。作为一名政府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惯,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在今后回顾自己生活和工作往事时有喜悦有感叹。
读《习惯》有感 篇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倍受推崇的书,我的公众号名称中的“高效能”正是源自此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
从书名看起来,这似乎是本成功学的书籍。事实上,它远远不止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在我看来,它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它讲述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成功速成法,而是基于人类本身特点总结出的成长原则。有一个著名的祈祷词这样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慧,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别人,不是世界,是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就要终身学习,不断成长。这里的学习和成长,不是简单的看书、掌握一些知识和方法就能实现的。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这本书能给我们很好的指引。
那么,阻碍我们成长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思维定式对我们的影响巨大。就像出去旅行却拿了一张错误的地图,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就是因为不同的思维定式活成了不同的结局。
同样是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苏明玉在父母试图牺牲她成就兄弟时,果断的选择了和家人决裂,并且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得更好。而樊胜美却成了父母及哥哥一家的提款机,把改变命运的突破口放在了嫁个有钱人上,大好的光阴不去学习提升,而是用在美容和参加饭局上。
女人的成功靠自立自强还是靠男人?这样不同的思维定式对人生的选择有巨大的'影响。对高效能人士来说,转变思维定式才能实现根本的改变。书中在实现个人领域成功方面提到了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个人领域成功的关键是从依赖到独立。苏明玉和樊胜美二人不同的思维定式,导致她们这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习惯一:积极主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命运对我们有多么苛刻,而是缺乏积极的态度。
明知道要过好日子就要脚踏实地,却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事上,比如中大奖,高富帅踏着七彩祥云拯救自己等等。
其实,只有自己才是救世主。
苏明玉靠自己,主动去争取事业成功和经济独立,事业爱情双丰收。樊胜美想靠婚姻,积极主动都花在了和有钱人打交道上,结果呢?不过是被人当成了饭局上的“菜”。
习惯二:以始为终。
没有目标,所有的努力就像没头苍蝇在乱转。生活中不乏踏实肯干的人,可以没有目标,就像挖井人,这挖一下,那挖一下,力没少出,没有成效。
要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写出自己此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实现的梦想。
苏明玉的目标就很明确,和很多一不如意就跳槽的人相比较,她在一项事业上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不断自我成长,这样的人,有可能因为运气因素成就有高低,但都能过的不错。
而樊胜美呢?她的目标看似明确:嫁个有钱人,可实际上,这个目标非常模糊,不确定因素很多,没有把自己做为撰写人生剧本的作者,这种情形下,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了饭局上的一盘“菜”而不自知。
习惯三:要事第一。
作者把时间的使用方式分成了四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其中,对个人成长最有用的是第二种,包括建立人际关系、规划长期目标等,而有害的则是第三类和第四类。
苏明玉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在于有“贵人相助”,而贵人,并不是莫名其妙的从天而降的。樊胜美的失意,一大原因是面对职业天花板得过且过,不去寻求突破,自己都放弃了,怎么会有人来主动帮忙呢?而现实中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一边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刷剧,一边感慨生活不易,这种把时间花在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上的行为,只会离理想生活越来越远。
介绍了三大个人领域成功的习惯后,作者指出,公众领域的成功是一个从独立到互赖的过程。
这里的互赖,不是依赖,而是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双赢思维,能够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习惯四:双赢思维。
一个人损人利己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是难以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的。所谓双赢,就是双方或多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苏明成在面对问题时,想到的就是“剥削”妹妹。而在家庭成员之间,想长期损人利己是很难实现的,最后只能收获苦果。
而利人利己才是长久的人际交往之道。在实现不了“双赢”时,作者认为,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习惯五:知彼解己。
聆听别人的心声,了解对方的需求,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别人的行为,甚至好为人师,这样做只会导致沟通不畅,影响情感交流。
在育儿过程中,我发现这一点尤为重要。
记得大宝刚上幼儿园不久,曾经多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要上幼儿园呀?”我只是很简单的告诉她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可以学知识,认识新朋友。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她在幼儿园被欺负了。
以后孩子再提出类似问题或要求请假时,我就注意多和她交流,找到原因,看是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了还是被老师批评了。及时沟通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理解自己。
习惯六:统合综效。
这个习惯主要是指前面的五个习惯并不是互相隔绝的,综合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这个习惯使用的前提是尊重个体差异,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家大嫂吴非,在面对苏大强要买房并加保姆名字时,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简单应对,这种情况下,不坐以待毙,积极主动,定下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追求双赢,注重移情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习惯七:不断更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提高产能。这里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包括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忽视这一点,即使以前有一手好牌也可能有个坏结果。
比如苏明哲,曾经的天之骄子,在工作后没有规划好职业发展路径,还任性的在苏母去世后马上回国导致丢了工作。
而一直不被父母重视,缺乏资源的苏明玉,却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成了苏家孩子里最成功的。
真正的改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只有看世界的眼光变了,世界才会改变。作者:简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