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2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讲解生字、词

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问〕“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明确:“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问〕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问〕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明确: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问〕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明确: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问〕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确: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问〕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明确: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问〕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明确:“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问〕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明确: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问〕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明确: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3)作业:

练习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问〕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问〕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明确:“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问〕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明确:“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问〕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明确: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确: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问〕“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明确: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明确:“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问〕“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问〕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课后练习2、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文章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

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师过渡)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明确):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解决疑难):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总结):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一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⑷ 最后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知识点:“说”通悦,“乃”是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知识点:微:没有夫人:那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赴

其:祈使还是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明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作业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补充):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示例):

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

晋国无厌点醒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注释1,了解《左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⑴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⑷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4、翻译语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背景简介:

四、研析课文

1、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

2、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确: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

(板书:秦晋退兵)

5、速读课文,思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6、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提问:全文四个段落,哪些段落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2、找出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文字,并分析表现效果。

明确:

六、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作业:背诵并翻译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 ↑

五 越晋难治——以退为进

论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救 舍郑利秦——许之以利 妙语退秦师

郑 晋人无信

国 晋人无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4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 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题

烛之武 退秦师 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可填“劝、智”等)

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

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四、追溯历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晋(晋文公) 齐(齐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庄王)

晋国简史

晋献公 → 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

↘ 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

↘大女儿(秦穆公夫人)

晋襄公

晋灵公(晋灵公不君 用弹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杀厨师)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

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

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一共有五点

A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注意“执事、缒、鄙、越”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意“舍、东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赐、许、朝、夕、济、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注意“何厌之有、封、肆、阙、焉、图”)

二、思考: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摆事实,哪些是讲道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A和 D是摆事实

B C E 是讲道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E 因为秦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课时

一、讨论: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与、知、易、武”, “吾其还也”的“其”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三、思考并讨论:吕祖谦《东莱博议》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四、作业

背诵课文,并阅读《左传》一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查找资料和分析讨论的方法;

2、了解文中“说辞”的魅力,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学生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我做过的课堂小调查显示,多数高一新生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带进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只有让同学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对文言文的看法。

《烛》的故事背景对学生们来说非常陌生,要想让他们了解烛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让他们理解郑国所处的危难。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总结收集方法,尤其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数字图书馆,使他们的自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被各个学科在课堂上广为应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师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本课希望加强教师在其中的点拨作用,在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给予过程指导。

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课尾设计的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应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

电脑投影的内容不应该是板书的替代品,围绕教学设计的课件也应该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自古以来,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或为民排忧,或为国解难,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他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永载史册。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共同探讨!

(互动设计1: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曹刿论战》以唤起对《左传》特点的回忆,再结合课文注释①及文后补白所选《中国文学答问总汇》中对《左传》的介绍,说说“我所知道的《左传》”。)

教师补充点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传》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土、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祝史、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勇等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解说:此为引导学生走近《左传》,力求对《左传》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2:

了解相关背景:

投影秦、晋、郑三国地理形势图,以便对照讲解。

补充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几点史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齐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爱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动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攻赵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互动设计3:

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点拨: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2、事中涉及哪些人,请初步扼要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点拨: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他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动之以情;接着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3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三、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结构

1、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三、人物形象

1、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2、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3、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⑴ 长期得不到重用;

⑵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烛之武是希望──长期不用,辞──许之,退秦师──晋欲攻──晋退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异义:

⑴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词多义:

⑴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⑵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⑶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 《课课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个让学生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朗读预习→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5、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知识链接】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

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

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

参考资料:姓氏由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七、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八、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九、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谥号为姓。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6、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第一段讲解: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要点: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第二段讲解:烛之武出场——一波三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许之。

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人物形象分析。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第三段讲解:智退秦师(说退秦师)(重点讲解)

讲解要点:

1、夜縋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备之道

2、说辞艺术:

A、人物分析;秦君——唯利是图,对两者的称谓不同,抓住秦伯的性格特点,连用八个“君”字,而对晋只是称作“晋”、“邻”。

B、两国的历史关系

C、军队的位置

说秦过程

①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亡郑无益于秦。

③存郑无害于秦。

④亡郑有害于秦。

①②③层层深入,论证严密;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投影)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

【以为】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型: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谈。

教学反思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这几堂课上下来,笔者觉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让学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首先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刚开始让学生赏析时,开始几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经过点拨才基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人们常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形容那些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形容那些高明的谋略家,这并非溢美之词。相信大家学习本文将会感受到这种风采。

一、检查课前预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3)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字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瑕xiá阙quē秦杞qǐ子逄páng孙

3文常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还作了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春秋三传”

二、课文探究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自主学习):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4.了解主要人物(自主学习)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5.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合作探究)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盟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秦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6.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题:简析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总结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三、课后作业翻译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人们常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形容那些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形容那些高明的谋略家,这并非溢美之词。相信大家学习本文将会感受到这种风采。

一、检查课前预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3)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字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瑕xiá阙quē秦杞qǐ子逄páng孙

3文常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还作了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春秋三传”

二、课文探究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自主学习):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4.了解主要人物(自主学习)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5.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合作探究)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盟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秦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6.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题:简析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总结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三、课后作业翻译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个让学生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朗读预习→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5、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知识链接】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

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

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

参考资料:姓氏由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七、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八、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九、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谥号为姓。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6、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第一段讲解: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要点: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第二段讲解:烛之武出场——一波三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许之。

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人物形象分析。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第三段讲解:智退秦师(说退秦师)(重点讲解)

讲解要点:

1、夜縋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备之道

2、说辞艺术:

A、人物分析;秦君——唯利是图,对两者的称谓不同,抓住秦伯的性格特点,连用八个“君”字,而对晋只是称作“晋”、“邻”。

B、两国的历史关系

C、军队的位置

说秦过程

①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亡郑无益于秦。

③存郑无害于秦。

④亡郑有害于秦。

①②③层层深入,论证严密;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投影)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

【以为】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型: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谈。

教学反思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这几堂课上下来,笔者觉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让学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首先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刚开始让学生赏析时,开始几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经过点拨才基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1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第二课时: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下列文言词语:贰、军、辞、鄙、陪、共、济、阙、说、行李、肆。

2、归纳下列文言词的义项:若、夫、微、之。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2、体会《左传》的.语言魅力。

自主预习

一、了解背景

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为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这一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作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二、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三、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讨论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战术?

(3)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 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题

烛之武 退秦师 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可填“劝、智”等)

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

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四、追溯历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晋(晋文公) 齐(齐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庄王)

晋国简史

晋献公 → 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

↘ 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

↘大女儿(秦穆公夫人)

晋襄公

晋灵公(晋灵公不君 用弹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杀厨师)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

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

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一共有五点

A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注意“执事、缒、鄙、越”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意“舍、东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赐、许、朝、夕、济、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注意“何厌之有、封、肆、阙、焉、图”)

二、思考: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摆事实,哪些是讲道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A和 D是摆事实

B C E 是讲道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E 因为秦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课时

一、讨论: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与、知、易、武”, “吾其还也”的“其”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三、思考并讨论: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四、作业

背诵课文,并阅读《左传》一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理解下列文言词语:贰、军、辞、鄙、陪、共、济、阙、说、行李、肆。

2、归纳下列文言词的义项:若、夫、微、之。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2、体会《左传》的语言魅力。

自主预习

一、了解背景

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为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这一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作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二、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三、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讨论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战术?

(3)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