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查阅资料:两则寓言的原文。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取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习。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
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
④怎么争?
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
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
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
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
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
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
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
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
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
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业:
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
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
鹬
相争渔翁得利()
蚌
(注:括号处根据学生阐明的寓意随机宽容、谦让之类的词语。)
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 、猜成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游戏好不好?看图猜成语,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件展示)
2 、引入寓言,导入本课《鹬蚌相争》
二、新授
1、解释鹬和蚌(课件展示)
2、了解《战国策》
3、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读——明——品——悟。希望大家以后学习顾问能够用到它。
4、学习寓言: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正字音:曝箝禽鹬
(3)对照节奏,再读课文。
(4)对照译文,自读寓言,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从而读懂全文。
(5)检查重点的字词的解释:
方:刚刚曝:晒箝:通钳夹住
禽:通擒捉住雨:名词作动词讲下雨
谓:对某人说喙:嘴
(6)用你自己的话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自主复述课文
(7)带着下面的问题再看课文:
A、它们为什么争?
B、它们怎么争?
C、结果怎样?(要求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相争时的`语言)
(8)交流
(9)指导鹬和蚌相争时的语言朗读。
(10)要求读出它们毫不示弱的语气(分角色来演一演)。
(11)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吗?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鹬
相争渔瓮得利
蚌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雨、禽、箝,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感悟文言文的特点,把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
教师小结:看古文与今天的译文,再次体会文言文的简练。瞧,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白话文说明,文言文好简炼。
教师过渡:同学们还说要读出韵味,可以尝试一下。古人读书是一件风雅的事,那是一卷在手,朗朗上口。
寓言的故事情节弄清了,咱们得好好读出文言的韵味。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在诵读古文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句读的停顿?读出语词的延长,读出语词间的停顿
小组合作体会在诵读中,还应改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
1、读出文言的'节奏之美。
(3)有了这样的停顿,就有了文言文的节奏,我们试试读读,体会这节奏之美。
配乐读原文,教师过渡:在这样的古调古韵中,我们仿佛追随作者来到了那风和日丽的河边,那一幕鹬蚌相争就在眼前。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那么大家对它存在什么疑问吗。
共同探究:为什么鹬蚌相争到不顾渔翁的存在哪。
教师行为:小组合作理解,运用表格,通过梳理文本结构,从文字中探究“相争”是如何升级的。
起因、经过、结果
1、他们最初的争执在哪里。
2、真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如果没有渔翁,结果会怎样。
4、引导学生总结出寓意:猜测渔翁的表情,猜测鹬蚌后悔的样子
5、你看他们的样子,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学生回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
怎样解决呢。退一步海阔天高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0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生答。)对,就是战国时期的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结果如何?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六国是如何被灭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中。(板书课题。)
二、解题,明确学习目标
略
三、达标新授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上的自读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念几遍,念会了,再往下念。
(2)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应该积累的四字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
(3)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再与周围的同学交流:“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读自悟,相互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学习情况作补充、指导。
(二)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感情朗读指导。
(1)过渡:“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请大家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找出时间和地点,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要让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优美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并试图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的同学交流: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
(1)过渡: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疼痛使它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鸟的长嘴。此时,河蚌是怎样想的?
(2)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另一组朗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要进入角色,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读后评议。
(3)出示句子:“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边读句子,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长。
(4)让学生默读、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再汇报自己找到的原因,教师同时出示写有重点句的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引导学生从鹬蚌的语言和心理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没有想到会两败俱伤。
(5)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抽三个学生来读,一个读9,10段,一个读11段,一个读12段,或者分男女生和全班读,再交换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了解。
(三)了解故事的结果,升华理解,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思想哲理的启迪。
1.鹬蚌就这样相持下去,结果如何?读最后两段。
2.引导学生思考:鹬蚌有没有想到它们相持不下会是怎样的后果?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鹬蚌相持的结果让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教师补充介绍《鹬蚌相持》这个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谋士苏代用这个寓言来比喻燕国和赵国之间的相互争斗,就像鹬蚌相争,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强秦坐收渔人之利。用这个例子启发学生,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必苛求学生举的例子与课文完全相似,只要有相似之处,就说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思想启迪。最典型的例子有:两只小羊迎面走来过独木桥,互不相让,结果都掉进河里淹死了。还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景物的优美、生活的美好,如果鹬蚌都退一步,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何必弄得两败俱伤。生活中有许多悲剧也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凡是涉及这些,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
四、指导课后练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晒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
(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