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17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让学生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株柳树的

2、在作家陈忠实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么样的柳树

3、下面请大家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它的神奇在哪儿 轻声读课文3———5段。

4、组织交流学习体会、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株柳树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结实、浓密表达出来吗

5、这粗实、浓密的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并不少见、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它是神奇的呢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党你身处这寸草不生的原野、看到这株柳树时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设计点评: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从作家的视角感受高原一株柳的外形、学生通过读思说充分体现了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这株柳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学生在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的各个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提升了情感。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段、体会在作家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教给学生品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百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精神。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五段)

设计点评:首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体会柳树在经历干旱寒冷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重耳标次出来的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感悟更加直观与强烈、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语言的方法、情景交融、抹浓柳树的.神奇色彩、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写到这里再加上一个结尾、我想也算比较完美了、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段、去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3、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的感悟、也是学法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名誉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

3、让学生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 )练习说话。

4、感悟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我更相信、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课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设计点评:对人生哲理的人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课文的点睛之笔、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理解青海该院一株柳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么一株柳树!就让再次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指名读第五小节。说说这株树留给你的印象。

二、比较体会精神:

1、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却写了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2、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1)阿娜多姿与粗实坚硬

(2)风情万种与苍郁深沉

(3)极易生长与极难生长

(4)一簇簇与一株

这些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

3、朗读这小节最后两句话,理解其含义。

4、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导语:师: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受、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如果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1、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撑立的不容易?拿出笔来,把它面对的困难、经历的苦难划下来,想象它苦苦支撑的情景,在书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做做批注。

2、交流

(1)苦难: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

(2)精读第二段,想象它面对苦难苦苦支撑的情景。如果你想把它与高原恶劣的环境进行搏斗的过程拍摄下来,你会让观众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选择一个方面,写成剧本。(交流中点评)

(3)这样的考验永无止尽!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读第七自然段。

(4)交流感受

“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这株柳经历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百炼成钢似的锻铸)

这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畏”是害怕吗?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师: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配乐读)

四、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1、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2、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3、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4、师: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陈忠实简介)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5、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作业

课文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想的一定很多,写下来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平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平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平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10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

3.学习课文1—5自然段,感知“我”惊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

【学习过程】

1.再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①初见

②想象③赞美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章脉络。

1、导入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说说柳树给你的印象。(婀娜多姿,袅袅婷婷,曼妙)

(2)板书课题,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

2、预习反馈。(词语)

3、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作者眼中的是怎样的一株柳树?(总体)作者向我们怎样展现这一株柳树?

4.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评议,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神奇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3-5)初见

(1-2) (6-7)想象

(8-9)赞扬

二、学习3-5自然段

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这株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感受它的神奇所在。初识柳树

(一)第5自然段

1、自主探索第5自然段: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快速浏览,用“ ”画出描写这株柳树样子的句子,用“﹏”画出联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这株柳的外形时细致地描写了它的树干、树枝、树皮以及它站立的姿势,从短文中找出能体现它们特点的词语填空:

树干、树枝;树叶

树皮;站立的姿势

(3)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所在吗?(神奇在:高大粗壮坚硬粗壮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

(4)相机理解“锻铸”“巍巍然”

(4)有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2、组织交流。

3.指导朗读:此时在你心中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谁来读?

4.教师小结:历经考验,这株柳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它强大的`生命力,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引读“神奇的柳树……)

(二)感受环境描写对神奇的柳树的衬托

1.自主阅读,找到文中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句子

2.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恶劣;无树—有柳——生命力旺盛)

3回读第5自然段,树立其柳的伟岸巍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