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教案 篇1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介绍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
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
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
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
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认识作者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
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填空:对,错?
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钦佩。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老师: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
5.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案 篇3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缘:因为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题西林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
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题西林壁》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
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题西林壁》教案 篇9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题西林壁》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案 篇12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
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题西林壁》教案 篇14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 shí)只缘(zhǐ 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来认识该字。
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
⑵自,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二部分:
⑴自读。
⑵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是因为。
②因为,所以。
③,所以。
④之所以,是因为。
⑶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⑷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⑸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