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与碱的教案

知远网

2025-09-1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酸与碱的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酸与碱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②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③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认识什么是酸、碱、盐。

实验准备

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

教学过程

点评

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追问:为什么会变色?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

探究活动一:

分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现象交流:与碳酸的现象相似,试液变红。

小结:碳酸、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它们还有其他的共性吗?

探究活动二:

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实验现象交流:锌粒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都能产生气体;氧化铜粉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消失,溶液的颜色都发生变化。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一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

探究活动三:

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演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活动四:

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交流:灯泡亮了。

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

学生讨论交流:参照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推测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惟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认识到什么是酸。

自主探究:什么是碱?

按学案步骤完成探究过程。

评价与小结:根据学生完成探究的实际情况,评价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

课外学习:什么是盐?

这种有挑战性的引入,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这种紧逼式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按照知识的轨迹活动,且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亲身感受酸有相似化学性质,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了酸的印象。

溶液的导电性对学生是一个抽象的认知,选择学生已经认识的离子化合物入手,便于学生接受且易过渡到酸的导电性。

以上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什么是酸”的探究步骤,学生学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酸与碱的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交流与讨论】查阅附录四,探讨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

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要求】学生记忆盐的溶解性

【练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问的关系如下:

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酸+碱盐+水 .

酸+盐新酸+新盐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盐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盐新盐+新盐

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中,都有盐类物质生成。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制备盐类的途径,方法有很多。[想一想]

请用五种方法制备ZnCl2。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二、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金属活动性

【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b.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b.盐必须可溶.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A.银 B.镁 C.锌 D.铁

镁锌铁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银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 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b>c>a D.c>a>b

a、b、c三种金属稀盐酸,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a、b排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a、bc活泼;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a排b前边,综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为B。

例3.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

①Zn ②Ag ③Cu ④CuSO4溶液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 ⑦FeSO4溶液

写出证明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氢前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则不能,所以取用锌铜稀硫酸锌铜稀硫酸锌稀硫酸铜稀硫酸锌铜锌铜铜AgNO3溶液铜铜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物质中的①Zn ③Cu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Zn + H2SO4 == ZnSO4 + H2↑ Cu+2AgNO3 == Cu(NO3)2 + 2Ag

㈢判断金属发生置换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Zn、Fe D.Fe、Zn、Ag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边、Ag的前边,所以Fe不能与Zn(SO4)2反应,故滤纸上Zn;但Fe能与AgN03反应换Ag,所以滤纸上Ag;又因为Fe是过量的滤纸上Fe。所以答案为B。

㈣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

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

Mg﹥Zn﹥Cu﹥AgZn能置换Cu(NO3)2中的Cu,能置换AgNO3中的Ag,但不能置换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换锌粉置换AgAg+被置换置换Cu2+滤纸上有AgCu时,滤液中有Ag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Ag,Cu2+B和D。[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实质上就是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置换反应。如果滤纸上的金属单质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能够反应,则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为B(Cu和Ag+反应)、D(锌不可能置换出镁)。]

【板书】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b.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b.盐必须可溶.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酸与碱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酸和碱

2.学会用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掌握它们遇酸、碱变色的规律

3.了解著名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史实,拓宽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PPT课件在“班班通”设备上应用的探索

2.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突显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讨论、客观分析、认真归纳、注重反思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2.引导学生感悟化学科学的魅力,感悟化学源于生活的真谛

3.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分组实验的基础,本节教学可进一步加强实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酸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碱相对陌生,应从生活中常见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层次差异,应分别对待。

重点难点

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及其变色规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致问候

二、课题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单元----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学习之旅,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科学探究中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收获更多的快乐。好,下面我们一起开启全新的学习: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板书课题)

三、概述(第一阶段)

“酸”对同学们来讲一定不陌生。大家还记得在前面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叫酸名的两种物质,是什么呢 (稀盐酸、稀硫酸)(板书稀盐酸、稀硫酸)对,它们也是酸。“碱”对大家来说可能没有酸那么熟悉,其实你也遇到过。在我们以前的化学学习也接触了碱,例如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使用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板书氢氧化钙),还有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氢氧化钠(板书氢氧化钠),它们也都是碱。同学们又有谁知道“碱”(板书碱)“酸”和“碱”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阅读一下)

四、重要知识讲授-----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第二阶段)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方面都会经常接触并使用各种酸和碱的,那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吗 原来很简单,只要用一种叫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就能区别开来。板书: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那么酸碱指示剂又是谁发现的呢 先让我们重睹一下300多年前那个不经意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播放视频)观看后,你从波义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指定2名学生回答。做一个生活中有心人,细心人,你就会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是那么神奇、那么富有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沿着前辈科学家们的足迹,继续更有趣的化学科学探究-------再现波义耳当年的科学实验吧。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再讲解,然后并指导填表。

五、知识深化归纳(第三阶段)

老师演示实验并作结。

六、练习题巩固(第四阶段)

七、布置课外探究活动----自制酸碱指示剂第五阶段)

八、化学歌曲欣赏

我们学习化学快一年了,初中化学是起步阶段,更是打基础的阶段,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令人感到纷繁复杂,你为此也许感到困惑和沮丧。下面,让我们一边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化学的魅力,也让你领略一下学习化学的快乐。播放《化学版—小苹果》、《化学版—青花瓷》

九、课后反思(第六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我们努力学好化学,奠定良好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酸与碱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讲述故事中角色对话。

2、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理。

3、初步培养幼儿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能力。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幅,小兔、大象、老虎(插入教具),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主题。

(音乐响起),带小朋友到树林里去玩玩。出示背景图。

二、演示教具,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讲述。

1、提问:谁在小树林里?干什么?

讨论后总结: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在树林里高高兴兴地玩着。

(学习词"高高兴兴")。

2、插入老虎。

哎呀!谁来了?它来干什么?小兔子们怎么办?

总结: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大老虎,它张着大大的嘴,露着尖尖的牙,要来抓小兔子,

小兔子吓得转身就逃。(学习词"窜")。

3、它们逃到了河边,怎么办?谁会来救它们呢?

(练习喊声"救命呀!救命呀!")

4、出示大象。

大象怎样才能救它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

小结:大象听到兔子的`叫声连忙跑过来说:"快!快从我身上跑过去。

"它伸长鼻子,翘起尾巴,就像一座桥,小兔子就从这座桥上跑了过去。三只小兔得救了。

5、扩散性谈话。

老虎追到河边,看见小兔们都过了河,它会怎么做?

老虎专门欺负小动物,真是个坏东西,你想大象会怎么惩罚它呢?

(结果可以有多个)

三、教师演示教具,幼儿完整讲述一遍。

编故事题目。

四、教师示范讲述一遍。

五、总结: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我们可不能学老虎,专门欺负别人,不然,总有一天会和老虎一样受到惩罚的。

酸与碱的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实验】演示“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和反应

酸碱之间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之后,视觉上没有变化,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需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发生了实验。

【提出问题】怎样利用实验桌上现有的镁条、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设计实验呢?如何才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呢?

【学生回答】

①镁条与盐酸反应剧烈,若加入碱后反应程度减缓,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②在碱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向其中加入酸,若溶液变为无色,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③在碱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再向其中加入酸,若溶液变回紫色,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教师引导】请小组代表来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得到的结论。

【学生回答】

小组①:镁条放入盐酸中有大量气泡生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气泡产生的速度减慢,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小组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再向其中加入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使溶液不再呈碱性。

小组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变蓝,再向其中加入盐酸,溶液由蓝色变回紫色,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均证明了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那么从微观的角度如何来解释呢?

【播放视频】播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动态视频。

【提出问题】观察三个化学方程式,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是酸和碱生成一个化合物和水。

【教师讲授】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否举出几个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学生回答】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其酸性。

②在印染厂的碱性废水中加入硫酸进行中和。

③人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在皮肤内分泌出蚁酸,涂上碱性物质可以减轻痛痒。

④用“胃舒平”可以缓解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

环节三:巩固提高

解释课堂开始前的“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原理。

解析:“红酒”为加了酚酞试液的碱,向其中加入“神奇液体”酸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导致“红酒”的红色褪去,变成了“白酒”。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布置作业:预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pH试纸的用途。

四、板书设计

酸与碱的教案 篇6

复习目标

知识

1、指示剂显色规律

2、认识酸碱盐

3、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分析归纳式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仪器:

烧杯、白纸、试管等。

药品:

10%的NaOH溶液、5%的硫酸溶液、5%的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剂、镁、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钠试剂、氯化钡等

其它:

多媒体投影、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复习酸和碱,看投影(今节要复习的`知识)

【板书】1、指示剂显色规律

画一幅《雨落叶出红花开》给同学们。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吗?认真观察,知道里边是什么化学知识?

分析原理,引出指示剂变化规律(见投影)

练习一

【板书】2、认识酸碱盐

投影物质的分类与练习

浓酸、浓碱的使用

【板书】3。常见酸碱化学性质

见投影

【板书】4、溶液酸碱度的

表示方法(见投影)

【小结】本课复习知识明确要复习内容

猜想、思考、回答问题

做练习一

观察、做练习二

做练习三

做练习四(填表)

激发学生学兴趣,分析应用指示剂知识

巩固知识:

巩固酸碱化学性质知识

用化学性质去检验物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现有下列物质:①食醋②石灰水③CO2的水溶液④NaCl溶液⑤蒸馏水⑥Na2CO3溶液。用序号填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____,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变色的是碱_____。

酸与碱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中和反应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1、从离子角度认识酸碱的概念

2、从离子角度分析酸碱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3、书写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 如何给物质分类、引导学生回忆归纳

(一名学生上黑板填写,师生判断补充,保留后面练习用)

[提问]常见的酸有哪两种?引导学生回顾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的特性,稀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

[练习]1、下列物质露置空气中质量减小的是(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食盐水 D、氢氧化钠固体

2、现有稀硫酸、石灰水、食盐水三瓶无色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一次鉴别开来的是( )。

A、石蕊试液 B、二氧化碳 C、酚酞试液 D、氯化钡溶液

[提问] 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变色如何?上述练习2能否用PH试纸鉴别,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 学生阅读P49、P61有关内容

[练习]小华帮助家人科学种田,查阅有关农作物生物最适宜的PH范围见表:

酸与碱的教案 篇8

提问】

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活动与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

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对此两类置换反应在应用时还应注意:

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教师讲述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

㈠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例1.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A.银B.镁C.锌D.铁

分析:镁、锌、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所以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答案为A。

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b>c>a D.c>a>b

分析:a、b、c三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说明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而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a、b比c活泼;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排在b前边,综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为B。

例3.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

①Zn ②Ag ③Cu ④CuSO4溶液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⑦FeSO4溶液

写出证明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氢前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则不能,所以取用锌、铜和稀硫酸,将锌、铜分别放入与稀硫酸中,将见到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得出结论锌比铜活泼且锌排在氢前铜排在氢后;然后再取用铜与AgNO3溶液看两者能否反应,可见铜的表面附有银白色物质,说明铜可置换出银,所以铜比银活泼。从这两组实验则可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所以至少需要选用所给物质中的①Zn ③Cu 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答案为:①③⑤⑥ Zn + H2SO4 == ZnSO4 + H2↑ Cu+2AgNO3 == Cu(NO3)2 + 2Ag

㈢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例4.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Zn、Fe D.Fe、Zn、Ag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边、Ag的前边,所以Fe不能与Zn(SO4)2反应,故滤纸上不可能有Zn;但Fe能与AgN03反应换出Ag,所以滤纸上有Ag;又因为Fe是过量的,所以滤纸上有没反应完的Fe。所以答案为B。

㈣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

例5.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Cu﹥Ag,即Zn能置换出Cu(NO3)2中的Cu,能置换出AgNO3

中的Ag,但不能置换出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换反应只能部分进行,锌粉加入溶液后,首先置换Ag+,当Ag+被置换完后,再置换Cu2+。也就是说,当滤纸上有Ag和Cu时,滤液中肯定没有Ag+;当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肯定没有Ag+,Cu2+。所以答案为B和D。[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实质上就是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置换反应。如果滤纸上的金属单质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能够反应,则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为B(Cu和Ag+反应)、D(锌不可能置换出镁)。]

【板书】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注意: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教后小结】

酸与碱的教案 篇9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花。

2.学生准备:每小组自制2~3种指示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酚酞试液、

[教学程序]

[提问]成红色

探究实验: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了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

探究实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实验: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

[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了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它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

[自主探究]:碱

[评价与小结]:评价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

[课外学习]:什么是盐?

探究学案:什么是酸、碱、盐

[示范探究]探究活动一:

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

结论:探究活动二:导电性实验发现:

稀盐酸_______(能、不能)导电; 稀硫酸 原因:什么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acid)。

[自主探究]

铁溶液

结论:探究活动二:

______(能、不能)导电。

原因:

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碱。

酸与碱的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 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酸与碱的教案 篇11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习】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酸与碱的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酸与碱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酸与碱的教案 篇1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交流与讨论】查阅附录四,探讨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

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要求】学生记忆盐的溶解性

【练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问的关系如下:

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酸+碱盐+水 .

酸+盐新酸+新盐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盐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盐新盐+新盐

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中,都有盐类物质生成。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制备盐类的途径,方法有很多。[想一想]

请用五种方法制备ZnCl2。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

二、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金属活动性

【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b.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b.盐必须可溶.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A.银 B.镁 C.锌 D.铁

镁锌铁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银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 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b>c>a D.c>a>b

a、b、c三种金属稀盐酸,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a、b排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a、bc活泼;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a排b前边,综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为B。

例3.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

①Zn ②Ag ③Cu ④CuSO4溶液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 ⑦FeSO4溶液

写出证明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氢前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则不能,所以取用锌铜稀硫酸锌铜稀硫酸锌稀硫酸铜稀硫酸锌铜锌铜铜AgNO3溶液铜铜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物质中的①Zn ③Cu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Zn + H2SO4 == ZnSO4 + H2↑ Cu+2AgNO3 == Cu(NO3)2 + 2Ag

㈢判断金属发生置换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Zn、Fe D.Fe、Zn、Ag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边、Ag的前边,所以Fe不能与Zn(SO4)2反应,故滤纸上Zn;但Fe能与AgN03反应换Ag,所以滤纸上Ag;又因为Fe是过量的滤纸上Fe。所以答案为B。

㈣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

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

Mg﹥Zn﹥Cu﹥AgZn能置换Cu(NO3)2中的Cu,能置换AgNO3中的Ag,但不能置换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换锌粉置换AgAg+被置换置换Cu2+滤纸上有AgCu时,滤液中有Ag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Ag,Cu2+B和D。[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实质上就是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置换反应。如果滤纸上的金属单质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能够反应,则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为B(Cu和Ag+反应)、D(锌不可能置换出镁)。]

【板书】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b.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b.盐必须可溶.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