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月亮的变化
教具构成:
球相位三步卡一套。
教育目的:
1、初步了解各种月相,指导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培养宇宙观及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家长在晚上带孩子对月亮连续观察一个月并做记录,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规律地变化。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三、科学工作内容:月亮的变化。
1、将装有月球相位三步卡的托盘放在右下方。
2、教师拿出所有的控制卡,并沿工作毯水平摆放,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月亮吗?
3、教师把图片和标签卡分发给孩子们。
4、教师指着新月的错误控制卡问:“哪位小朋友有这张图片的标签卡?请放在图片的下面。
5、孩子进行图片配对,并复述名称。
6、将所有的标签卡与图片配对。
7、进行三段式教学认识月亮相位: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
8、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思路】:
《纲要》中提出,关于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接触体验、表达感受和交流过程中知道探索的乐趣。水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了,它无处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对水更是喜爱,又恰好遇上这炎炎夏日,于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欢的"水"设计了这个活动。利用感官教学、直观教学、实践体验、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系统地认识了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三)结束部分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认识星座
教具构成:
星座卡片。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各种星座的形状和名称。
2、培养幼儿对星空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圆形黑色垫布一块,白色图钉,托盘一个。
2、课前了解关于星座的传说及故事。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属相。
三、数学工作内容—认识星座。
1、介绍教具,将教具轻轻的搬到工作毯上。
2、请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生日,教师告诉他:“尧尧,你的星座是白羊座,是由很多星星组成一只羊的形状。
3、把黑色垫布铺于工作毯中央,取白羊星座的图片放在垫布左边,将放有白色图钉的`小盘放在垫布右边。
4、请尧尧从小盘中取出图钉,对照图片在垫布上摆出自己星座的形状。
5、教师讲述这个星座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
6、依次把水瓶座、双鱼座、金牛座、巨蟹座、双子座、狮子座等摆出来。
7、将教具收起来放到教具柜中。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教具构成:
世界地图嵌板。
活动目标:
1、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提高孩子对地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图嵌板。
2、彩色地球仪。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
三、数学工作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1、出示彩色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2、教师拿起彩色地球仪说:“这个代表地球,当我们拥有了这个小小的地球模型,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地球的样子。“然后把地球仪放在一边。
3、指着世界地图嵌板说:有时看平面的地球图会更方便一些。这是地球的平面图,分成两部分,左边是代表地球的西半球,右边是代表东半球。
4、从拼图上拿出亚洲部分,将其放在地球仪上的亚洲的位置比较。
5、这是平面的亚洲,它与地球仪上的亚洲是一样的。
6、将亚洲布放回地图中。
7、提问:请在拼图里找出南美洲,并与地球以上的南美洲配对。
8、请孩子一次从拼图里拿出其他大洲图片,与地球仪上的.大洲进行配对。
9、在地球仪上,南极洲是一个整体,但在拼图中,南极洲被分为两个部分。那么南极洲到底是一个大陆还是两个大陆呢?
10、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大洲?大洲是一块还是两块?
11、大洲是有一块土地组成的,那么南极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呢?
12、南极洲是一块。
13、那为什么在拼图上南极洲是两块呢?
14、师:当人们将地球仪划分两个半球做成平面图时,为了顾全各个大洲的完整,因此从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划分,但到了地球的底部南极洲的时候,不得不把南极洲分成了两部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南极洲,真正的南极洲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所以最好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南极洲。除了南极洲在拼图上页被分成了两部分,那么你们说亚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大陆呢?同理解释其他洲。
15、请个别幼儿来操作。
16、将教具收起来放到教具柜中。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认识时间(周、月、年)
教具构成:
周、月卡片。
教育目的.:
1、使幼儿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周有七天。
2、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周、月卡片。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复习昨天、今天、明天。
三、工作内容————认识时间(周、月、年)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工作毯上。
2、教师展示教具:一周有七天,分别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3、游戏:我是星期几值日生。
4、教师展示教具:一年有12个月,分别是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5、游戏:“过生日”
(1)、教师念儿歌:苹果、桃子和李子,你的生日在几月?被请的幼儿回答:在此月的所有幼儿都站起来。其他幼儿共同说:“生日快乐”。
(2)、游戏反复进行玩。
6、整理教具,幼儿自由工作。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中班科学———形状的稳定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幼儿感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而四边形等形状会变形。
2.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就是利用了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性原理。
活动准备:
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每组若干,筷子、橡皮筋、记录表若干,录像,(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制作的)稳定性的课件。
活动过程:
1.看录像,以自动伸缩门的事例引出课题。
“这个小区的大门能自动拉长、缩短,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通电了。”
“门有弹性。”
“我看到门那边有个平行四边形,本来是大的,门开的时候就变小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是怎么回事。”
(幼儿可能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过,对于伸缩门的好奇使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教师出示用橡皮筋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进行拉、挤,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个正方形我一拉就变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动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结:原来四边形是会变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会变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操作后,在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勾,不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叉。还可以运用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状,看看这些形状是否稳定,也在表中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对幼儿在记录和绕线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和帮助。
(幼儿基本都能分辨出什么形状稳定,什么形状不稳定,并对制作各种形状非常感兴趣,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独立地用橡皮筋将筷子连成五边形、六边形,而且发现这些图形也都不稳定。)
4.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形状,是否稳定。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怎样可以使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也变得稳固。
(1)引导幼儿讨论:只能再用筷子,怎样让四边形、五边形也变得牢固?
(2)幼儿操作,教师给予指导。(如果幼儿想不出办法,老师可以给幼儿以适当提醒或暗示,再让幼儿操作。)
(3)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4)小结:用筷子把四边形或五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变得牢固了。
6.请幼儿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东西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上次我们看到的自动伸缩门,上面有一个个平行四边形,开门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变窄,关门的时候又变宽了,非常方便。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的原理吗?
7.看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课件)。
(看了课件,幼儿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利用了形状的稳定和不稳定性,感到非常好奇,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奠定了基础。)
延伸活动:
师:这个三角形本领这么大,真神奇啊!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这个本领,如果你们找到了再来告诉老师,好吗?
1.请幼儿平时多注意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在探索区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儿继续探索形状的奥秘。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活动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蜓、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
(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三、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
(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
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了,但是,同样离不开的还有自然,我们是自然中的一员,其实,自然和科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吧。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8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构成:
xxx。
教育目的:
1、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尝试按吃的不同部位对蔬菜进行分类。
2、自己设计蔬菜汤配料表,感受做小厨师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家长带领幼儿参观过菜场、幼儿已经收集了有关蔬菜的各种知识。
2、蔬菜若干(幼儿自备、教师准备)、分类筐、蔬菜自选车、菜篮、记录(笔、表格)。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学工作内容: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介绍。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
(3)请个别交流,鼓励幼儿说说蔬菜的样子。
2、幼儿按照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
(1)师:你们爱吃的蔬菜品种真多,看看老师喜欢吃什么?(出示萝卜)
(2)引导幼儿讨论萝卜吃它的什么部位?
(3)幼儿相互讨论自己带来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儿动手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归类。(放到老师准备好的标有(根、茎/叶、花、果、种子)标志的篮筐。
(5)纠错、小结,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3、幼儿设计蔬菜汤配料表。
(1)教师提议制定一份蔬菜汤配料表,激发幼儿制作蔬菜汤的兴趣。
师:我们喝到的蔬菜汤都是大人为我们制定的,今天我们自己来做小厨师,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蔬菜汤,怎么样?
(2)引导幼儿理解并确定蔬菜汤配料表的设计要求。
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状;
加工后形状;
根;
茎/叶;
花;
果;
种子。
(3)幼儿两两结伴,选择蔬菜。商量讨论菜名,边在自选车上选择蔬菜。同时把选择的蔬菜对应画在表格中,可以根据需要,一格多选或不选。
(4)幼儿动手制作蔬菜汤。
4、介绍自己的蔬菜汤。
教师提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蔬菜汤的所选原料、菜名、味道、及营养价值来进行介绍。
5、整理教具,集体活动结束。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名称:
中班科学———形状的稳定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幼儿感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而四边形等形状会变形。
2.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就是利用了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性原理。
活动准备:
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每组若干,筷子、橡皮筋、记录表若干,录像,(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制作的)稳定性的课件。
活动过程:
1.看录像,以自动伸缩门的事例引出课题。
“这个小区的大门能自动拉长、缩短,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通电了。”
“门有弹性。”
“我看到门那边有个平行四边形,本来是大的,门开的时候就变小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是怎么回事。”
(幼儿可能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过,对于伸缩门的好奇使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教师出示用橡皮筋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进行拉、挤,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个正方形我一拉就变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动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结:原来四边形是会变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会变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操作后,在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勾,不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叉。还可以运用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状,看看这些形状是否稳定,也在表中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对幼儿在记录和绕线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和帮助。
(幼儿基本都能分辨出什么形状稳定,什么形状不稳定,并对制作各种形状非常感兴趣,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独立地用橡皮筋将筷子连成五边形、六边形,而且发现这些图形也都不稳定。)
4.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形状,是否稳定。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怎样可以使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也变得稳固。
(1)引导幼儿讨论:只能再用筷子,怎样让四边形、五边形也变得牢固?
(2)幼儿操作,教师给予指导。(如果幼儿想不出办法,老师可以给幼儿以适当提醒或暗示,再让幼儿操作。)
(3)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4)小结:用筷子把四边形或五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变得牢固了。
6.请幼儿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东西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上次我们看到的自动伸缩门,上面有一个个平行四边形,开门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变窄,关门的时候又变宽了,非常方便。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的原理吗?
7.看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课件)。
(看了课件,幼儿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利用了形状的稳定和不稳定性,感到非常好奇,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奠定了基础。)
延伸活动:
师:这个三角形本领这么大,真神奇啊!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这个本领,如果你们找到了再来告诉老师,好吗?
1.请幼儿平时多注意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在探索区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儿继续探索形状的奥秘。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各国国旗。
教具构成:
世界地图及国旗。
教育目的:
1、认识各国国旗。
2、开阔幼儿的.眼界。
活动准备:
世界地图及国旗。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中国国旗。
三、科学工作内容:各国国旗。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桌上。
2、把国旗散置在桌子上,把国旗按洲分类摆放,教师介绍国旗与地图的配对,从自己的国家和洲开始。
3、教师示范并说明:教具后面有国家名称,小朋友可以对照后面的图案和名称来插国旗。
4、教师带领幼儿边插边认识各国国旗,教师可先提示各国国旗的特征,比如:中国国旗有五个五角星,加拿大国旗有一个枫树叶等等,帮助幼儿记忆。
5、请幼儿重复操作。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11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人类骨骼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人体支架,初步了解骨骼名称和作用。
2、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活动准备:
1、动物骨头:鱼骨头;骨骼支架图一幅;
2、提前家长与孩子介绍人的骨骼。
活动过程:
(一)以动物骨骼引起幼儿兴趣。
(二)了解人体支架——骨骼。
1、找找说说哪儿有骨骼?(幼儿讨论)
有: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
2、结合图片共同整理,了解人体骨骼数量和有关名称。
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各部位骨头有何作用。
讨论:
(1)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
(2)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3)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三)懂得保护骨骼多种方法。
喝牛奶、晒太阳、作运动、坐得直、站得稳等。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欣赏《黑熊曲》、《野蜂飞舞》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情绪。
2、感受钢琴的顿音和小提琴交替拨奏,表现密封扑向小熊蛰刺的.情景,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教具:音乐《黑熊曲》、《野蜂飞舞》、《握手舞》
2、学具:蜂箱、大树、小熊头饰、蜜蜂头饰、
活动过程:
1、律动:
教师出示蜂蜜罐,请小朋友们一起喝蜂蜜(幼儿根据《握手舞》的节奏做律动。
2、教师讲诉故事,幼儿听音乐做小熊和蜜蜂的动作。
3、音乐游戏。
听音乐《黑熊曲》、《野蜂飞舞》玩游戏,启发幼儿感受不同的两种音乐及高低强弱、乐曲的变化。
玩法:一部分幼儿戴上小熊的头饰、一部分幼儿戴上蜜蜂的头饰当听到《黑熊曲》的时候黑熊出洞(幼儿做出走路、爬树、挠耳等动作)当听到《野蜂飞舞》时黑熊回到树洞蜜蜂从蜂箱飞出做蜜蜂飞舞动作,反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