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1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学生反馈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
(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
学生反馈。师: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1)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学生反馈(点击:一次又一次)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2、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
(点击显示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一个接一个)请你再来试一试。(个别——集体)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3、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知明寓意。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分析:
我班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不懂得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字词功底不扎实。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障碍。本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新鲜、感兴趣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寓深刻启示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探究欲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
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生生间解决。(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课文
1、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里面。
2、找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点击:混)
3、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团队活动,气泡图记录混之前的表现,混的'情况,混的结果等思维轨迹)
四、引领提升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4、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他偷偷地逃走了。也就是说,南郭先生失业了,失业后的南郭先生怎么办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自拟)
2、四人小组交换看,推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在班上展示。
3、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4
《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信任与报酬,齐泯王继位后,让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怕暴露,只好偷偷地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说明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按内容可把故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南郭先生的成功。
第二部分:写南郭先生的失败。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从内容到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确定的本节课
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悟出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明白南郭先生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南郭先生行为中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要求学生从文题入手质疑,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应该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以此,当作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课文采用的几种手段:
1、重视多读。
本节课我多数时选择了自由读,齐读,指读等形式,尽量多地给学生读的机会。而且注重朗读后的讲评,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评后再让其读,扬长避短,力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
2、努力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
学习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解决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即南郭先生成功的原因,南郭先生失败的原因。
3、其余预设的问题也多数属于有弹性的问题:
如用多媒体打出课文第二段。读这句话你明白了哪些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学懂了“这个机会”一词。有的可能明白了南郭先生是看到了可乘之机,可作假,有的可能明白了齐宣王,奢侈,不务实等等内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机会。
4、教学中内心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这里的目标意识除了指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更应该重视“学法目标”的实现。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法系列,使训练沉积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如:我们坚持的学生主动质疑,先质疑、再解疑,然后通过读,深入体入文字中的情感,小组合作学习,找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已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在学生的素质中,有了一定的沉积。但愿这种沉积通过不断训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5、树立服务意识。
新时期的教师应牢记这样一个信条:宁要有缺憾的突破,不要无价值的完整。所以,我坚持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要学生得到了实惠,哪怕我的这节课看起来不是完美的一课。因此,无论在开课伊始、还是讲课中,以及将要结课时,都不抑制学生的质疑。
6、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课本教学这个范围。
应该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把课堂学的课文当作例题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举一反三的练习,所以,学习本课,不但要求学生学懂课文内容,还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滥竽充数这个词的运用。而且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找寓言
以上只是上这节课的设想,因为课堂是活动的过程,难免会遗留下一些处理不妥当的地方,肯请各位不吝赐教。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6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学生反馈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
(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
学生反馈。师: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1)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学生反馈(点击:一次又一次)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2、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
(点击显示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一个接一个)请你再来试一试。(个别——集体)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3、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知明寓意。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
(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
(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齐站起来,一——二——三!
(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齐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
(师做动作。)
生:多么有面子啊!
生:多么有钱啦!
生:多么了不起啊!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
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习三、四段。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湣王。
生:齐湣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湣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
课后反思
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平时学习不同的文体,体会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
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 ,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3、发挥想象,给故事续写结尾。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难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就要考考大家。看图猜成语,不用举手,直接喊出来就行!看看哪位同学积累最多,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ppt出示图画)
2、大家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这些成语都是寓言,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3、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齐读课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说整个词的意思。)
5、你是怎么知道的?(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故事
1、聆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2、在文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行为?生思考回答师板书:(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混”字来深入理解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是描写南郭先生混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句子中,最能体现南郭先生混的词语是哪一个?(装腔作势)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样子的`句子。(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4)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呢?同桌间互相做一做。
(5)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演员天赋?大家给他配上朗读。
(6)谢谢你的表演,大家评价一下,这位南郭先生像不像?能蒙混过关吗?(7)祝贺这位南郭先生顺利过关,我来采访一下,此时你心情怎样?
2、教师出示问题:南郭先生在吹竽队里是怎么混的?
3、南郭先生能够混进吹竽队,因为谁?(齐宣王)请同学找到课文中描写齐宣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齐宣王是个怎么样的人?(讲排场)
4、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齐宣王讲排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同学们,正是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而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所以南郭先生才能钻空子混进吹竽队里。边说边板书:三百人一起吹
5、同学们再想一想,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为了钱)同学们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呢?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同学们“待遇”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呢?
6、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7、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1)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去了?他到底是听到一个什么消息呢?(齐湣王一个一个吹)板书
(2)那么南郭先生去吹就行了嘛!干嘛要逃跑呢?(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
(3)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当他听说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吹的时候,他只有选择——逃跑!师相机板书:逃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四、明寓意
1、“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小组合作讨论。
2、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作假充数的人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3、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如:上课时,老师问:“会背诵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都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背诵时,有的同学只是跟着动动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在那里滥竽充数而已。
4、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南郭先生逃跑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故事。(学生交流指名汇报)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留作业)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寓言,又像一个警钟,让我们在认识别人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做南郭先生,让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练就一身真本领!
七、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混逃齐湣王一个一个吹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