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8-22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不言放弃的顽强精神。

文章注重通过具体的数字,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能通过思辨、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其情感变化。

3、对信念之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有自己的感悟。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呢?

指名读题。

复习“厄运”、“信念”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师:带着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师:读懂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明白了。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简述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读文章由课题入手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预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课题中“厄运”与“信念”的具体所指,进而由此扩展开来,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全文,为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二、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喜悦

1、师:谈迁写了几次《国榷》?(生回答)请你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写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部分。

学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内容。

师:你找到了哪一句?

指名回答。

2、品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能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什么呢?

组织交流。

“20多年”,可见谈迁坚持不懈;“6次修改”,可见谈迁精益求精;“50多岁”,可见《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心血;“500多万字”,可见《国榷》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

3、师:这些数字,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谈迁历经艰辛,更读出了谈迁的坚持不懈,读出了谈迁的精益求精,读出了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谈迁的毕生心血。带着你的这些理解,读好这句话!

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

4、师:如果是你,你看到自己创作的这样一部足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现在正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箱,你的心情如何?

师:你历经20多年,四处奔波,搜寻资料,今天终于了却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师:你6次修改,无数个夜晚忘却了腰酸,忘却了肩痛,忘却了眼花,夜以继日地写着,终于了却心愿,你的心情又如何?

指导学生分别想象说话,体会谈迁了却多年心愿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20多年是苦,这20多年是累,但今天了却心愿的喜悦让谈迁无比激动。一起读!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文字里有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会说话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国榷》的来之不易。品读这些数字方能走近谈迁,感受谈迁的品质。文中一句“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是概括性的表述,在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引导学生将概述性的表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了谈迁的内心,感受到那份了却毕生心愿的喜悦之情。

1、师:此刻,谈迁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出示:“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指名朗读。

2、师: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让我们去看看那位老人吧!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你看到了什么?

3、师:这是我们看到的谈迁老人。再读这句话,你能读出老人此时此刻他也许在想些什么吗?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此时谈迁的所思所想。

4、师:如果是你,睁开眼看到那曾经摆满100多卷的《国榷》的书桌,现在空空荡荡!你的心情如何?

师:又看到了桌上的那盏油灯,那盏曾经陪伴自己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油灯。灯仍在,而书稿却下落不明。你的心情如何?

师:闭上眼,眼前浮现出那一天自己徒步100多里路终于抄到所需的史料,竟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而现在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想起这些,心情如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

5、师:此时的谈迁,不禁让人们很为他担忧。他的朋友来了,他的学生来了,但他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谈迁?他的邻居在半夜醒来时,看到谈迁在做些什么?他的儿子一次次为父亲送去饭菜,可是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你展开想象,按这样的提示,选择一种身份,写上一段话,写出你的所见,所思。

出示写话提示:

6、组织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写的话。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为谈迁哀叹,为谈迁担忧。是啊!这种致命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呀!一起读!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7、师:大家都在为谈迁感到担忧,甚至认为在这致命的打击下,谈迁大概要垮下了。而谈迁正看着自己虽然苍老却依然有力的手,问自己“吾手尚在,宁已乎!”

师: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么停下了吗?就这么算了吗?于是,他的心底有个声音在试探着问自己“我要不要再写了?”

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为什么要写?不写,为什么不写?

师:如果不写,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自己的夙愿也难以实现。所以要写,一定要写!可是谈迁又不能不思考:我还能不能写成呢?

再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能写成,有哪些优势;不能写成,有哪些困难存在。

师:既然未必能写成功,那就不能不再次问自己:要不要写?

又一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或许还有成功;不写,注定不会成功。

师:于是,谈迁重新回到了书桌旁,重新点亮那盏油灯,重新提起笔来,重新铺开纸张,他决心重头撰写这部史书。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文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文字,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却是全文关键所在,是对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打不垮”的具体描写。因此,阅读这部分文字重在引领学生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语言背后的情感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之情。在这“厄运”的打击之下,谈迁由“悲痛”而“振作”的心路历程,则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反复地思辨,越辩越明。

四、品读“北上考证”,体会执着与成就

1、师:于是,谈迁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那么,谈迁的第二次创作和第一次一样吗?只是第一次的简单重复吗?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

组织交流。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师:更加翔实、精彩,这两个字我们读来容易,但谈迁要做到那可是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组组画面!请你读这段文字,读两遍。第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这组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词语或短句。

学生品读词句,得出自己的感悟。

3、师:哪个词或短句深深打动了你?

组织交流。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读出谈迁的苦、老、弱、贫、孤、穷……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4、师:读到这里,你会发现谈迁第二次创作,不仅书稿不同了,第二次创作的谈迁和第一次的一样吗?

组织交流,深入体会此时的谈迁更老,更弱,更穷,更苦……

师:而就在这样种种不利的条件之下,谈迁却做到了更加翔实、精彩。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肯定不同了!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新写的《国榷》……明史巨著。”

5、师: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你认为谈迁因为什么而名垂青史?

讨论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其一,他留下了《国榷》;其二,他给我们树立了在厄运面前不放弃,不气馁的榜样。)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预设抓住两个对比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在新旧两部书稿的对比中,抓住“更加翔实、精彩”引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谈迁的艰辛付出、执着追求。接着将此时的谈迁和第一次写书稿的谈迁进行对比,谈迁变弱了,困难变大了,然而谈迁依然做到了书稿“更加翔实、精彩”。在这两个对比阅读中,在品读词句中,谈迁的崇高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师:是啊!谈迁留下了一部史学巨著,更留下了在厄运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2、师:古今中外,在厄运面前坚强站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很多很多,请你再去搜集一些这样的事例。

设计意图:讲述完谈迁的事例,作者有一段哲理性话语的概括。学生经过以上学习也能或多或少有所感悟。现在再结合作者阐述的道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领悟更深了。

古往今来,在厄运面前屹立不倒,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还有不少。文章学完了,阅读和积累没有结束,因此引导学生继续去阅读一批这样的文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让学生走进主人公谈迁的内心,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并能用朗读来表现。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深刻体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尝试为课文补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谈迁遭受厄运后的心路历程,写一写谈迁二写《国榷》时某个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说中积累,看中想象,写中运用;让学生既能“得意”,又能“得言”。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主人公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他很早就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板书)

二.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

1.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把心读到课文中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数字也会说话,请大家用心默读体会,你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了什么?

3。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下面这段话,比较,联系画线的两个部分,你读出了什么呢?

4.读着这句话,我们不由得感叹:“这一部凝结着谈迁20年风雨洗礼,20年艰苦奋斗的《国榷》,简直就是他的___________

三.走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槃与升华

1.一天晚上,这个装有《国榷》书稿的竹箱竟然被小偷偷走了!《国榷》被偷,意味着什么?

2.出示句子:“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体会“厄运”的打击。

3.在这种厄运打击下的谈迁,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静静地读读这段文字,你能从中字里行间感受到什么?

4.出示:面对沉重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噫(yī表示悲痛或叹息),吾(我的)力殚(dān,竭尽)矣(yǐ,跟“了”相同)!”

教师读文言文,学生读译文。

5.想象谈迁选择屈服厄运后的结局。

6。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时,真的'男儿就能显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本色。请同学们再想想谈迁的志向,想想他那20年无怨无悔的奋斗,谈迁还会想些什么?

7.出示:但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吾(我)手尚(还,尚且)在,宁(难道)已(停止)乎(跟“吗”相同)!”

师生合作读。

想象谈迁紧握双拳,说:“

我不能__________________!我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我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出信念: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指读,板书。

四.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1.重写《国榷》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对于家徒四壁,对于年老体弱的谈迁来说,要想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同学们,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谈迁重写《国榷》的情况,请大家用心读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把它划下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3。创设情境:

风雨袭来,踩在泥泞的道路上……

风雪交加,露宿墙角……

四处寻访,遭受冷言冷语……

伴着孤灯,奋笔疾书……

师述:那天,狂风怒号,大雨如注。谈迁要去拜访一位前朝的官员,年老体弱的他撑着伞在狂风中艰难地前行,犹如暴风雨中的一株小草,一阵狂风刮来,谈迁摔倒在泥泞中,谈迁告诉自己:“我不能向厄运低头!只要生命还在就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完成《国榷》!”于是,谈迁奋力爬了起来,继续前行…

学生练笔。

4.比照两部《国榷》,体会“名垂青史”。

五:总结升华:

1.一唱三叹,读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作业:收集关于信念的名言

板书:

厄运打不垮的

用生命信念再写《国榷》!

谈迁↑升

∣华

用汗水立志编写《国榷》。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课文第四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共写课题,提示:端端正正写字

2、教师设问:什么叫“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事?谈迁被厄运打倒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打倒?(相机理解打不垮、信念)

3、指名读题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自读课文,并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导学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⑴、引导学生选择最受感动的一节读课文,导读课文第二、三节,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正确,尝试读出感情,相机理解“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

(预设举例:“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疾速。“积劳成疾”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嫉恶如仇”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奋笔疾书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义项)

⑵、导读第一节

设问: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的优美、精彩,所以有“凤头”一说,谁喜欢第一节?

读第一节,相机正音“浙江、国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

⑶、导读第四节

设问: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又像豹的尾巴一样有力度、响亮有力,因此又有“豹尾”的说法——反复齐读第四节

3、交流学案第四题

⑴、谈迁写的《国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⑵、谈迁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0字),通过引导,逐步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课文内容。(预设:谈迁矢志不渝著《国榷》)

4、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 浙 迁 博 抄 锁 挣 诞

⑵、教师范写 博 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质疑问难

初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理解或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完善学案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课文第四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共写课题,提示:端端正正写字

2、教师设问:什么叫“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事?谈迁被厄运打倒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打倒?(相机理解打不垮、信念)

3、指名读题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自读课文,并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导学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⑴、引导学生选择最受感动的一节读课文,导读课文第二、三节,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正确,尝试读出感情,相机理解“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

(预设举例:“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疾速。“积劳成疾”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嫉恶如仇”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奋笔疾书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义项)

⑵、导读第一节

设问: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的优美、精彩,所以有“凤头”一说,谁喜欢第一节?

读第一节,相机正音“浙江、国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

⑶、导读第四节

设问: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又像豹的尾巴一样有力度、响亮有力,因此又有“豹尾”的说法——反复齐读第四节

3、交流学案第四题

⑴、谈迁写的《国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⑵、谈迁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0字),通过引导,逐步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课文内容。(预设:谈迁矢志不渝著《国榷》)

4、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 浙 迁 博 抄 锁 挣 诞

⑵、教师范写 博 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质疑问难

初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理解或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完善学案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2、懂得在生活中面对崎岖和坎坷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1、课文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二、体会写《国榷》的艰难

导语:“厄运”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而谈迁不就是一部《国榷》手稿被偷走了吗?为什么对他来说是“厄运”呢?

1、《国榷》来之不易。

(1)、通过数字来理解。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通过事例来理解。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指导朗读。

(读出艰难,读出来之不易)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和坚强。

导语: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转眼之间这20年的心血就化为乌有。

1、抓住“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理解。

(1)品位“20多年的心血”、“致命的打击”、“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体会谈迁心中的悲痛。

(2)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2、体会谈迁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1)齐读最后一句

(2)读到这里,你眼前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人?

(3)指名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品位重写《国榷》的艰辛和打不垮的信念。

导语:重写500多万字的《国榷》,谈何容易!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体会体会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组织交流

重点抓住“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尔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理解

(1)指名说,谈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谈迁为了重写《国榷》不怕艰辛。)

(2)围绕提供的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课件出示)

(3)交流

(4)小结: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3、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读完最后3句话

此时,你想说什么?

五、学习第4节,总结全文

1、指名读。

2、面对厄运,你准备怎么办?

3、齐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百折不挠”。以古今中外鲜活的名人事例,启迪学生明白只有具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本组的第2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例和先记叙后议论的写作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著。既是对上一课《天火之谜》中富兰克林勇敢探索、敢于试验的承接,又是对下一课《诺贝尔》中描述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铺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外,重点目标是通过阅读感悟,体会数字的表情达意作用和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自读自悟的阅读能力,但对于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默读、朗读、交流讨论和教师的难点点拨,通过对文中人物故事及其精神的感悟,学习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厄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重点:

1.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励志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厄运?(厄运就是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3.“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是怎样的信念无法被厄运打垮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①读生字词。

出示:浙江 谈迁 博览群书

挣脱 厄运 奋笔疾书

巨著 诞生 名垂青史

②指导书写“诞”字。

3.了解谈迁心中的信念。(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三)体会数字表达的效果,了解厄运的含义。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国榷》的句子。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①理解“编年史”。

②这句话有意思,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数字多)

③如果这些数字会说话,它告诉了你什么?(学生交流)

(20年——大好时光都耗尽了。6次——这该得花费多少精力。50多岁——青春不再。400多万字——用课本里的词来说,这就叫做“鸿篇巨制”。)

④对比句子,感受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A.“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B.“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厄运的含义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谈迁遇到了什么厄运。(书稿被盗)

②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称为厄运。

出示句子: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通过汇报交流,充分感悟厄运对谈迁造成的巨大打击。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抓关键词语,体会谈迁重编《囯榷》的艰辛和不易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键词语,体会谈迁重新撰写新书的艰辛和不易,感悟谈迁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体会。

一袭破衫四处寻访翔实精彩

年老体弱终日奔波不可多得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名垂青史

(理解每组词所写内容:1.谈迁面临的困难;2.谈迁如何写《国榷》;3.写的结果。)

3.交流体会体会谈迁重编《囯榷》的艰辛和不易。

出示句子: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说说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结

就这样,谈迁经过不懈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是什么支撑着这么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呢?(信念)怎样的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五)明理升华,拓展延伸

1.作者蒋永光把谈迁的故事讲到这时,非常的感动,他发自肺腑地说道: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方式,并知道它的作用:便于揭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出示老师下水文,为学生练笔写话作示范。

出示:虽然家徒四壁,虽然年老体弱,都无法阻挡你追求梦想的脚步。你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写出4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国榷》。面对厄运,你依然执着,你用坚强再一次书写了人生的辉煌。

3.学生练笔。

要求: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谈迁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要是能用上我们前面积累的四字词和数字表达的方法,那你就是最棒的。

4.展示与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励志书籍。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史学家,他叫——(谈迁);知道了一部史书,那是——(《国榷》);了解一种信念,那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明白了一个道理——(信念在,希望在)。

附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数字表达先记叙后议论)《国榷》

信念在希望在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明末清楚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专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教学中、难点为体会谈迁在编写《国榷》的前后过程及理解和体会谈钱在编写两部《国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百折不回的精神意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的理解“博览群书、奋笔疾书”等几个词语意思和在课文中的含义。

2、能力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数字)的意思。(3)、能结合本文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延伸。

3、思想目标:体会谈迁在厄运来临时信念不垮、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塑造坚强的性格,培养顽强的毅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谈迁编写新《国榷》的前后过程。

2、难点:理解及体会谈迁在编写两部《国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信念坚定、百折不回的精神意志。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选择:读、划、思、议法,情境教学法,质疑解难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学习咯课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这些词语。(对媒体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说)

2、我们知道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写谈迁的,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谈迁战胜厄运、战胜逆境而走向成功的更多细节和所包含的精神意志呢?(征求学生意见,统一认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2、谈迁从小有一个什么信念?(指名说)

3、谈迁怎样写成《国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划、思、议)

4、段落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

1、谁来给大家朗读这一段落?(个别读,师生进行评价,激励)

2、《国榷》写成之后,谈迁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大喜”是什么?“大悲”又是什么?(生回答)为什么说是“大喜”和“大悲”?(生思考、议论、回答)

3、你可以体会得到谈迁此时的心情的吗?(体会、议论、反馈)

4、谈迁在经历书稿失窃的“大悲”的厄运之后是怎么样做的?是什么力量让谈迁重新站起来?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质疑解难、分组讨论、总结反馈)

5、谈迁是怎样和命运做抗争的呢?(读、划、说。)

6、交流:你画了那些词?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指名)

7、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画的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谈迁怎样的身影?(交流反馈)

8、引读: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白天他(出示)齐读;

晚上他(出示)齐读。

9、“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新的《国榷》完成了,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新的《国榷》。(指名读)你从数字中看出了什么?(交流后回答)

(四)、课堂小结

1、谈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流传千古的《国榷》呢?从谈迁用打不垮的信念战胜厄运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2、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五)、课外延伸、感悟升华

1、介绍相似经历的名人。2、赠送名言名句。

(六)、总结全文。

(七)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写出《国榷》失窃重写《国榷》

二十多年沉重打击

有志者事竟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体会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小声自由的朗读课文,质疑:

1、是谁遭遇到厄运?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信念是什么?

2、课文中的厄运是什么?

3、遭遇厄运后,他是怎样做的?

4、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学习生字。

二类字:寝撰逸崎岖坎坷生字:浙迁博抄锁挣诞

2、出示词语

夜难安寝撰写逸闻崎岖坎坷浙江谈迁博览群书抄写锁门挣脱诞生

刻苦好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可想而知家徒四壁下落不明化为乌有体弱多病茶饭不思一袭破衫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不可多得

名垂青史希望之光绝望之云

3、出示一同类的词语。

勤奋: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奋笔疾书贫苦: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一袭破衫

体弱:体弱多病年老体弱烦恼:夜难安寝茶饭不思绝望之云

成就: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名垂青史

4、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写了谈迁几次撰写《国榷》?

6、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段意

7、生概括,师总结并板书

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决心重编

坚守信念,完成心愿—揭示道理

8、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以按顺序编写如下提纲:

(1)编写《国榷》

(2)遭遇厄运

(3)完成新著

(4)启迪坚定

9、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10、读课文,把你读的`最好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三、精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谈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的谈迁”,并用文中的语句加上自己的体会说说理由,越充分越精彩。

2、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师圈点)

四、交流

(一)信念:

1、指读出示:谈迁自幼刻苦……翔实可信的明史。

A、读b、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二)厄运

1、指说厄运。理解:家徒四壁。(家境贫寒、书稿被偷、体弱多病)

师: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此时,我们一起来感受谈迁的内心世界。

2、出示:20多年的心血……流淌。

A、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怎么感受到的?

B、学生说,教师点击:茶饭不思、夜难安寝。

C、你认为这2句话该怎么读?指说、指读、练读、多指读、齐读。(师指导:谈迁的心情没你读的这么轻松。)

师:揣摩人物的内心,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苦同乐,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

师:在《国榷》原稿被偷前,面对20多年的心血,谈迁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3、出示:a、面对这部……知。B、20多年……淌。试读、多指读(指导谈迁的心情,老师没听明白)——把两句话连起来。

师: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的信念,他没有就此罢休,又找回了他生命的支柱。

4、出示:很多人……史书。

A、自读,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说。

B、师:想想老师刚才讲的读好书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内心)

自由练读、指读、你为什么这样读?、指说、指读。

5、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谈迁内心的变化。(出示)指读、齐读。

(三)打不垮

理解:

1、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书。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3、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理解: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面对孤灯)、不怕病(年老体弱)。)

(四)小结

边读边议,感悟人物情感发展的轨迹

面对完成书稿时的喜悦——书稿被窃后的沮丧——重坐书桌旁的自信和坚定——奔波考察时的辛劳……

(五)读了课文,你认为谈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向困难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态度严谨认真,不畏艰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五、总结

你最想对谈迁说什么?

六、联系实际,启迪进取

1、说说自己对厄运的理解:灾难、不幸、挫折、困难、委屈等。

2、以前遇到“厄运”怎么办的?结果如何?

3、学习了本篇课文,准备如何面对“厄运”?

总结:希望同学们都能以谈迁为榜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去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1)、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2)、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3)、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4、小练笔《信念战胜一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课文第四节,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共写课题,提示:端端正正写字

2、教师设问:什么叫“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事?谈迁被厄运打倒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打倒?(相机理解打不垮、信念)

3、指名读题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自读课文,并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导学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⑴、引导学生选择最受感动的一节读课文,导读课文第二、三节,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正确,尝试读出感情,相机理解“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

(预设举例:“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疾速。“积劳成疾”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嫉恶如仇”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奋笔疾书的“疾”应选第 种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义项)

⑵、导读第一节

设问: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的优美、精彩,所以有“凤头”一说,谁喜欢第一节?

读第一节,相机正音“浙江、国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

⑶、导读第四节

设问: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又像豹的尾巴一样有力度、响亮有力,因此又有“豹尾”的说法——反复齐读第四节

3、交流学案第四题

⑴、谈迁写的《国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⑵、谈迁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0字),通过引导,逐步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课文内容。(预设:谈迁矢志不渝著《国榷》)

4、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 浙 迁 博 抄 锁 挣 诞

⑵、教师范写 博 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质疑问难

初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理解或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完善学案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博览群书、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3.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明末清初,我们浙江省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名字叫谈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板书,齐读。

读完课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研讨(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厄运打不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什么?)不急着回答。同学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了?很好,真会学习。

二、初读感知,了解厄运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下落不明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

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三、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受伤害等)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650500”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5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请你读出他的艰辛漫长细致修改翔实)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可见,这书稿中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

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二)抓四字词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令大家震惊的是“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4年完成书稿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危险多多终日奔波不辞辛劳奋笔疾书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大雪纷飞之日,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

4.课外作业:

找一找像谈迁一样的人,读一读关于信念的文章,并写写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2、懂得在生活中面对崎岖和坎坷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1、课文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二、体会写《国榷》的艰难

导语:“厄运”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而谈迁不就是一部《国榷》手稿被偷走了吗?为什么对他来说是“厄运”呢?

1、《国榷》来之不易。

(1)、通过数字来理解。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通过事例来理解。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指导朗读。

(读出艰难,读出来之不易)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和坚强。

导语: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转眼之间这20年的心血就化为乌有。

1、抓住“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理解。

(1)品位“20多年的心血”、“致命的打击”、“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体会谈迁心中的悲痛。

(2)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2、体会谈迁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1)齐读最后一句

(2)读到这里,你眼前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人?

(3)指名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品位重写《国榷》的艰辛和打不垮的信念。

导语:重写500多万字的《国榷》,谈何容易!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体会体会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组织交流

重点抓住“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尔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理解

(1)指名说,谈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谈迁为了重写《国榷》不怕艰辛。)

(2)围绕提供的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课件出示)

(3)交流

(4)小结: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3、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读完最后3句话

此时,你想说什么?

五、学习第4节,总结全文

1、指名读。

2、面对厄运,你准备怎么办?

3、齐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四、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国榷》

谈迁精神 名垂青史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谈迁、《国榷》

若学生没讲到信念,则问: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部饱含20多年心血的史书,谈迁心中会想什么?这意味着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

2、谈迁心里该是多么快乐啊!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

(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喜悦,齐读)

3、当谈迁还沉浸在完成鸿篇巨制的喜悦中时,一场厄运从天而降。

请同学自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生交流,能读读文中的叙述吗?)

一天夜里,……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4、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珍贵的,世上少有的,有很高历史价值的)

谈迁是怎样完成这部书稿的?(交流后出示)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默读句子,注意句子中的数字,透过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b、交流,相机点拨:(在交流过程中指名读)

20多年——20多年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谈迁吃了多少苦,只有他知道;6次修改——《国榷》是部史书,必须反复地查证、修改,可见谈迁治学多么严谨;50多岁——二十多年啊,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老人;500多万字——这真是一部工程浩大的鸿篇巨制。

c、这部《国榷》真的是来之不易啊。齐读。

可是这部耗费了谈迁大半辈子心血的史书却被小偷偷走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将一无所有)谈迁该是多么伤心啊!

5、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描写遭受厄运后谈迁心情的句子。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名读)

a、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看到了一个痛苦、伤心、悲痛欲绝的谈迁。)

b、他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望着沉沉的黑夜,他想的是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情到未深处。)让我们走进谈迁的心灵,去感受他那悲痛万分的心情。(齐读)

6、还记得谈迁初次完成巨制后的喜悦心情吗?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可是现在呢?)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一夜之间,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一夜之隔,谈迁的心情一落千丈,看来这真是一场——厄运,一场致命的打击。

7、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心情很沉重,读得真好)?能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吗?谁也想来读一读?

8、遭遇厄运后的谈迁又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读出了什么?(谈迁心中的那种坚强、不屈和勇气)

②面对如此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支撑着他很快站了起来?(信念——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坚定的信念驱散了谈迁心头的绝望之云。

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谈迁心中那份勇气和力量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从头再来,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更何况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是难上加难。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静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细细体会,想像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2、指名交流感动的句子,师相机点拨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已经不多。”(根据交流,交互出现句子)

(1)“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初写书稿,谈迁走百里抄史料;再写书稿,谈迁行千里来北京)

(2)“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相机显红字: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 (谈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相机显红字:在袭破衫、终日奔波

点拨:为了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什么苦都能吃。

(5)“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相机显红字:孤灯、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

b、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他要和什么抗争?

(是啊,他是在与时间、厄运、恶劣的环境、虚弱的身体、孤独抗争)

c、读句

3、谈迁为了完成这部史书,感人的画面又何止这些呢。这里有两个场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静心凝思,想象谈迁的遭遇,呆会老师要请你们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播放音乐)

“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