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古诗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了解瀑布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当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欣赏了许多不同地区的瀑布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这些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让学生说一说)很美、很壮观、很好看等等,学生就体会到了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接着就是重点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或图片理解“生紫烟”;“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最后介绍作者。这么美丽的诗歌是谁写的呢?你对李白了解多少?你还学过他的什么诗歌?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李白。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
坐下来,梳理这节课,真的像诗句中描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问题,在备课的时候,预想不到,只有上完这节课经过实践以后,问题才会暴露出来。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导学案的设计问题等等,只有经过这一节节的课堂实践才能去发现,去解决。反思这节课,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其实这也是检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这节课,我想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一就是让学生会正确朗读这两首诗,A组和B组能背诵其中一首。第二就是理解两首诗的.大致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是一节课匆匆上下来,总是觉得时间不够,问题一展而过,处理不透彻。所以,我觉得导学案真的要提前下发,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还应该抽查个别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因为,新的课堂模式,学生也在适应阶段,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时候仅仅利用课堂的15分钟学生很难完成一份导学案,而如果独学在课堂中占用太多时间,又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流程。另外,在一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最好有一个可以让全员参与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说这节课的古诗学习中,如果第四题能加上“创意大考验:我们小组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展示我们组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读、写、背、演……)”,我想学生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小组都会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的,实际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古诗的读和理解都已经达到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正是因为,导学案没有想到提前下发,觉得课堂时间不够,所以在设计时省略了这一题,这也是导致这节课学习目标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其实,“学海拾贝”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完成,不用占用课堂独学时间。所以,从最近的这几节课,可以看出,导学案的使用和设计非常重要,老师要好好利用好这个课堂抓手,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学生课堂的很多养成习惯亟待培养。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这个“主人”就应该有主人的样子和气质。课堂展示的时候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要学会与台下同学的互动,台下的听展者也要学会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因为,课堂老师讲的少了,如果不会倾听学习伙伴的发言,就不会有课堂的点评质疑和补充,而且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很难突破。而这一切的实现就要求,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机制要跟上。没有及时、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就很难提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谢校长耐心及时的听课、评课,让我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成功不易,坚持更难,可是课改之路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钻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实践,坚持我们当下的选择,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早一日实现真正的高效!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4
《望庐山瀑布》及《山行》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写景类的古诗,所以只要让学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讲解,应该大部分地让学生赏读,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课前,我准备了电脑课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课上使用。于是采用了课文挂图,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动画那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我设计,以回忆学过的古诗导入,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诗意,特别是个别字的理解,如“生——产生”“川——河流”“坐——由于,因为”等,能准确地汇报;学生还能体会诗中的好词佳句,如“挂”字化静为动,“飞”字描绘急流飞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壮丽、势不可挡的'气魄,等等。这个环节,我是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探究合作学习:你喜欢哪首诗?或者喜欢诗的哪部分?喜欢就多读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当学生已经回答出诗句好在哪里市,教师就应顺着这个线路,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读再来讲讲诗写得好在哪,体现赏读的过程。
在扩展教学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写景类古诗,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读诗,没有更进一步的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只要汇报3-4首有代表性的诗,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或意境,这样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互相积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在速记是未记全的,或对某给学生的某首诗感兴趣的,可以下位来互相补充,充分达到积累的完整准确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创作的过程,值得在讲授其他课文中继续恰当应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大块环节设计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课标精神。但细节上还须认真加工、雕琢,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望庐山瀑布》及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
沿过去古诗学习中感受诗的意境的教学及学习基础,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插图大致了解诗人所占位置和所见的景物。在看图后,我认为学生对诗人所处的位置应该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但设想到,学生眼里有山顶,山崖,山腰山脚,就是没有“远处”一词。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远处还是在近处?。由此看来,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远处”却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大跌眼镜,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而远处是从直观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品析时就不能只凭老师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调整了一些方式,尽可能从学生的形象、直观的思维入手,对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尽可能让学生从可抓、可摸、可闻、可见的东西入手,再在此基础上体会全诗。如理解“望”字,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的几个动作,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中直观感受,找到有关望的词语,如“看”,“瞧”“瞅”“眺望”,“遥望”,“仰望”,等,然后联系课文插图,应用“遥望”用自己的话说:在远远的地方看,再想,为什么要远远的看的,这样学生联想到了瀑布的高与大,从形象实体体会其壮美,然后读诗,体会诗中写实的部分“挂前川”,进一步感受其高大,为下一步体会“飞流”句做了较好的铺垫。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6
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当以朗读为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文章,都必须在读中去感悟,理解,体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更应当以朗读指导为主了。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导入部分先我是利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开课后,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课文。虽然,我在上课时课件出了一点小问题,没有播放出配置的一点古筝的音乐,但并不影响我的范读。我看见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我一起朗读古诗,心里真的很高兴。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中,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等,悟出了诗歌中所蕴藏的优美的画面时,教师一定要做具体的指导。那些字该重读,诗歌的节奏时怎样的,古人读诗,吟诗时摇头晃脑,声断气不断的样子······这些朗读的技巧,教师都要做细致的指导。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唱读,不拖读。由此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从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做好长远的打算,奠定基础。今后在写作中能信手拈来。正所谓:熟读唐诗八十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总之, 要上好一节课,真的不简单。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试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7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了解瀑布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当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欣赏了许多不同地区的瀑布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这些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让学生说一说)很美、很壮观、很好看等等,学生就体会到了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接着就是重点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或图片理解“生紫烟”;“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最后介绍作者。这么美丽的诗歌是谁写的呢?你对李白了解多少?你还学过他的什么诗歌?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李白。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8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但是后来我想,虽然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同时也注意到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我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可是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们读得并非是声请并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们是否可以在引导之后,孩子们自学练读之前,我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是否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哪些地方怎样读才会读得更好?这样设计,既可以不挫伤后进生自信心,又可以这些孩子一个模范学习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全体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再一次跟文本深入对话,改进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点词句的朗读。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9
庐山,我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50多岁时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倾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诗人来说,短短的十数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乐,情感纠葛。而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在不断地研读中揣摩诗人或复杂、或激昂的情感,走进诗人,走进诗歌盛行的时代。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银河”的银读yín。第三步就是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当遇到困难时,再由我这个教师适时引导、指点,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体会了“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银河落九天”的惊天动地。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联想,在质疑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互帮互助中想象画面,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教师引导读,在理解中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出示,使学生虽身在教室,却有如身临其境、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壮观场景,聆听瀑布所发出的隆隆巨响,真切地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壮美”的感叹!
庐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峰,因为李白的到来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视权贵如粪土的诗人,寄情山水而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这份情,要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对于二年级的小孩子是有难度的。如何引领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一直都困扰着我。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0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想象空间。
由于这首诗是第八课的第二首诗,有第一首诗“扶”的引导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这一首诗,我就采用“放”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学,主要采用学生熟读成诵,读中感悟,分组学习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讲课伊始,我就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预习的材料,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庐山。有去过的`同学彭文杰说说自己去庐山的感受,以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他还展示了自己搜集打印的庐山图片。孩子们各个兴高采烈,高兴万分。
接着我再让其他同学都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并选出代表以回报学习情况。最后选派代表在班级中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做补充说明。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气氛很活跃,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有说有笑,各执己见,在争辩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为了加深印象,我在孩子们讨论声中,我又播放了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这样一下子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接着进行朗读比赛,孩子们各个都摇头晃脑的像小诗人一样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快,孩子们都能熟读成诵了,而且领悟了诗的大意,并理解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进一步悟出了他的夸张的写法和比喻的写法。我借机告诉孩子们“三和九”是虚指的表达方法,并不是真正的三千尺和九天的高。从而达到了最终的学习目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1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教学本首诗,运用平衡策略,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落实工具性”与“渗透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与“适度超越教材”的有机平衡,彰显课堂学生本体,回归语文教学本色,打造真本语文课堂。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
二、扫除障碍,顺畅阅读。
1.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2.理解古诗。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精读古诗,品读感悟。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的过程中,相机解决学生自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四、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
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2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播放有关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再配乐解说,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然后自然导入到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出示庐山瀑布的画面,我相机配乐范读,向学生展示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观,让学生学习领略《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欣赏瀑布的气势宏大的激情,并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感染学生,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大胆充分地展开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鼓励学生动脑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并把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遗憾的是,本想让学生把这幅画面画下来,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