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案

知远网

2025-08-10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麦哨》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麦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看词猜义

1、教师激趣:同学们喜欢农村吗?为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麦哨》,板书课题,麦哨。课文中的麦就是——(麦子),写“麦”字时,注意写好第三笔和这个字的部首“折文旁”,哨就是——(口哨),写“哨”时注意第七笔。麦哨就是——(取一节快成熟的麦秆拉一道缝做成的哨子。)

3、学生齐读文题。

二、检查字词,走进文本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1)出示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抽读—纠正—自由读—带读。(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麦哨的句子,并读一读。(3)指名读描写麦哨的段落(第

1、2、7、8自然段)。指导读准多音字“和、应”。

2、教师引导:读了这四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生1:我发现这四个自然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1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几乎是一样的。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3、小结引导:真棒!看来,你们都是用心的孩子,这四个自然段确实展示出了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了文字中表达出的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个自然段中重复出现。

4、教师引读:好,请全班同学标注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朗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

1、2自然段,女生读第

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三、抓住难点,研读课文

过渡: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关于“麦哨”的段落只有四个自然段。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用“麦哨”作为课文题目合适吗?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课件出示:“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秆”“麦芒”的图片。

教师导学:请看看,这段文字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文中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能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的,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学生说出读完这段话的感受。(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小结:这种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吗?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1)指名读第5、6自然段,提问: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乡村孩子们的生活。)结合具体句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导朗读: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指名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在湖畔割草的孩子。)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课件出示: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这段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乡村生活的简单。感觉到色彩很美,很协调。)

教师小结:确实,简单就是快乐之源!这就是柔美!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特点是一样的。

四、感受主题,积累语言

1、教师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感受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词句,诵读喜欢的词句。

3、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喜欢的诗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麦哨》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同学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便拥有一路的风景,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发生情与美的共鸣,用个性的语言与情感构筑起属于自身的一片新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小朋友憨厚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放大的课文插图和课文重点语句段落)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听田园牧歌

1、板书课题:

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交流: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

(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5、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俺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6、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7、学习写法:

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俺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俺应,让俺们一直沉溺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设计意图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同学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掌握学习语言的实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同学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二、赏田园画意

1、为什么小朋友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同学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小朋友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小朋友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小朋友,色彩斑斓的画)

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千变万化五彩纷呈的画。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小伙伴游戏乐:男小朋友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小朋友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设计意图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同学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掌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同学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三、抒田园诗情

1、同学们,刚才俺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小朋友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同学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 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俺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 一朵朵 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3、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俺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诗人刘定安用一首首短诗向俺们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同学自由诵读)

惊飞油菜地里/几只鹧鸪/哨音竟沾住了几片白羽─—《麦哨》

又是一场雨/好多人被淋湿/湿润的清晨和黄昏/原上草色迷离/雨伞长出叶子/蘑菇戴上斗笠/炸雷翻滚在牛角上/少年心事在风里飞─—《在雨季》

像俺来时一样/油菜花在拂晓开放/凝露的风/在三月的轻烟里/吹过有梦的村庄─—《三月》

4、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设计意图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浸润同学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板书设计】

麦 哨

碧湖,绿田,小朋友,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油菜,蚕豆,稻花,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翻跟头,竖蜻蜓,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

〖设计意图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并为同学最后的课外创作提供了有效的范例。

【特别建议】

本公开课教案布置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学习步骤,如何让这四局部连贯成一个学习语言的整体,让同学得到有效发展,还需在教学中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1、公开课教案中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环节,理解感悟是基础,积累运用是目标,四者缺一不可。但在时间上掌握哪一局部为重点,偏重于哪一局部的学习,需要根据同学的基础而定。如同学自主读悟的能力较强,那么教师可引导同学当堂熟读积累,并把课外创作练习交流引入课堂学习中。如同学自主读悟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必需在学习引导上作一番努力。

2、课文描绘的情景对于城镇同学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在理解感悟课文时,更需要激发同学的想象,通过对比、教师语言描述介绍乡土风情等手段让同学有所体会。

3、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布置了一课时。但因本文文质兼美,尤其是许多语句值得同学去品味积累,所以如需要,可以放慢教学节奏,布置两课时的教学时间,使每一环节的学习扎实有效。如布置一课时教学时间,可以在四个环节中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而做到重点突出,学有效果。

《麦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麦哨》的教案及反思。

2、自主读悟,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初步感知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作用。

4、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一、直接揭题,了解麦哨

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刘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麦哨)齐读课题。

2、师: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吹起来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麦哨声吧!

二、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用横线划出描写麦哨的句子,多练几次。

3、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麦哨带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2)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3)指名读、男生女生合作读

4、学习写法。师: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生:首尾呼应)仿佛让我们置身于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三、精读课文,感受麦哨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这么欢快,这么柔美呢?让我们去田野湖畔欣赏一番,请你们自由读课文3—6小节,喜欢哪部分就多读几次,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生读并交流初步的感受。

版块一:让我们先去欣赏那儿的田野吧。

1、指名生读句子

2、读着读着,哪些色彩映入你的眼帘,请圈出来。

3、有了这些色彩的点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这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首丰收的赞歌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6、仿说句子:()的()谢了,结出了()的()。

7、特别是这一望无际的麦田,(图示:麦穗图),你看到了什么?风儿轻轻拂过,麦穗摇晃起身子,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什么?

8、出示句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生齐读

9、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板块二:

1、在这样美丽的田野里,怎能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呢。瞧,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接读: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教案《《麦哨》的教案及反思》。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引:湖边的草又软又密,只消用手拉拉,很快就能装满篮子。瞧,采完草的孩子们——

生接读: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还做着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生:打滚、摔跤、钓鱼……

师:摔倒了疼吗?

生:不疼,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

师:踩在草地上,扎脚吗?

生:不扎,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2、师:孩子们玩得多起劲,多快乐啊。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上,——

生接读: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板块三

1、师引读: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2、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3、是呀,这种茅茅针就是天然的饮料,可以让你解渴,可以让你解除疲劳,你想尝尝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嚼嚼、吮吮,这滋味怎样?读出来。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自个儿一人享受,你们想尝尝吗?齐读

4、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

出示: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四、回归麦哨。

1、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2、同学们,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我们收藏,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你喜欢的摘录到你的采蜜本中。

板书设计:

24麦哨欢快柔美无拘无束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

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

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

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

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麦哨》教案 篇4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欢乐、无拘无束;二是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词句解析:

(1)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田间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芽刚缀,为人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

(2)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表明作者为乡村孩子们有这样“天然的运动场”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的运动场是农村特有的,是城市运动场无法比拟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感情朗读训练点: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教师: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预习提纲:导语:作者们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乡村孩子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抓紧时间去文中看看吧!

《麦哨》教案

《麦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 麦芒 麦穗儿 茅茅针 竖蜻蜓 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 一声呼一声应 剥开叶片 结出嫩荚

(2)嚼嚼 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湖畔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_____,将_____轻轻______,把______放进嘴里_____,一股滋味_____。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 体会色彩美。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 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

《麦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欣赏图片,导入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看,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这是美丽的乡村,田园上,远处的麦子黄了,近处的绿草地上,几个孩子在快乐的玩耍着。)

2、欣赏到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你想了乡村孩子的生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

(这节课我们学习24,《麦哨》板书课题)

3、看课题,什么是麦哨?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以麦哨为题?课文写的是怎样的麦哨声呢?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与麦哨有关吗……)

4、好,我们带者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合作交流:

②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③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d、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刚才,我们从作者的语言当中体会到了田野上那色彩斑斓、变幻无常的景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呢?出示: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引导体会丰收的喜悦。

就一句话可以写清楚的乡村美景,但经作者这么一写,我们感受到的是那像电影画面般变幻无常的景象,感受到的是作者心中那欢快喜悦之情。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也像看电影一样,欣赏一下作者所描绘的乡村美景。师配乐范读。

边思考:课文几次写到“麦哨”?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3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边读边画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语。

4学习写法。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那么,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呢?

5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这种首尾呼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巩固延伸

①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②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麦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2。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二、感悟理解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

(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麦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

(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麦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看录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给定时间,读得快的多读几遍。

2、反馈:

⑴ 有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给同学提一个醒。

⑵ 词语检查。指名读,齐读。

应和 掠过 湖畔 衬衫 肚兜 晶莹 鹅黄 嫩绿 芽苞 初放 麦穗

黑白 相间 裹脚 剥开 嚼碎 肺腑 此起 彼落 撩起

三、感悟课文

1、课文录音范读。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一读首尾段,比较异同点。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欢快、柔美?

2、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① 写了哪些农作物?

② 读一读,还有哪里让你觉得美?

③ 分号前后的三个分句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句子该如何读?读出韵律美,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⑶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 每根麦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把麦穗儿比作了什么?这样些让你感觉的到什么?)

⑸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巾。全文就这一句描写孩子们的穿着,文字精练简洁,念上去有些顺口。这样的句子铭记在心,多念几遍,记在脑海里。

四、总结,谈感受

1、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2、学完课文,麦哨和吹麦哨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3、拓展阅读诗歌《麦哨》:

麦哨(诗)

春的原野

鼓起浑圆的唇

期待

麦秆的一头传出

悦耳的清脆

碧野之间

若有所思的人

淹没,看天

浑然一体

一支悠扬的乐声

传来

仿佛跋涉的路

足以酣睡百年

我呼吸的节律

感触年少情怀

如歌

在青春的另一面

春天的少年再次鼓起腮帮

春天的少年和着麦哨

拌着亘古的声调

喜悦满眼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麦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2。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二、感悟理解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

(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麦哨》教案 篇1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省略

《麦哨》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学习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吹哨子

同学们,请你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2、 如果老师用麦秆来做哨子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麦哨”。 (板书课题:麦哨)

3、质疑

接下来我们自己就来学习《麦哨》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轻轻读一读

学习提示:(1)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仔细观察字形。

(2)思考:结合课文插图,想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

3、反馈:(1)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读词语,纠正字音——齐读

(2)说说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说说。

(3)欣赏夏季风情

(4)同桌互相说说,比比谁说得更美。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品读课文1-2段,7-8段

1、 麦哨的声音又是如何的.呢?边读课文,边找找描写麦哨声音的段落。

2 、学学麦哨的声音。

3、自由读读,想想课文出现两次麦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4、反馈,朗读指导.

(二)品读课文3-6段

那么,声声轻快、柔美的麦哨,乡村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呢?

1、轻轻读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出示)

学习提示: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2、根据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指导相应段落。

第三、四段:

句子理解:

(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篷篷的种子。

(3)句式训练:声声麦哨,吹得_________。

(4)相机结合朗读指导。

第五、六段:

句子理解:

(1)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2)乡村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3)你想对这些孩子们说些什么?

(4)相机指导朗读。

声声麦哨,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乡村的生活多美好啊!其实,正如课前第一句话所说,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也是非常富有情趣的,大家课后可以去读读课文117页的古人描写乡村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作业: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麦哨》教案 篇13

一、情境创设,释题引趣

1、师:老师这有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欣赏。(配乐播放课件 麦子图)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说。你呢?

师:大家都知道,麦子是一种农作物,可你们知道吗?麦秆还能做作为一种乐器呢?板书(麦哨)北方的孩子喜欢把麦秆做成哨子吹,当地方言叫做叫子。我们来把课题读一读。麦哨第一课时试课稿教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什么景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划一划。

2、归类识字

师:老师发现这几个词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第一组:和【hè】着 一声呼,一声应【yìng】撩【liáo】起 结【jié】出

第二组:擎【qíng】起 裹【guǒ】住 剥【bāo】开 吮【shǔn】吸

师:谁愿意来读这组?你来。

你读第二组。

3、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10)

你来。

你喜欢哪些句子?你读得真不错。

你找的句子真美!

三、走入文本,建构新知

师:这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欣赏。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麦哨?

交流:

师:谁找到了?你说。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几段文字,想想看,麦哨声会带你有什么感觉?(悠扬 悦耳)

2、哪些词让你有这些感觉?/(一声呼,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加红)

3、那我们也来吹一吹这麦哨吧。(反复读 呜卟,呜卟,呜。)

师:这边先来,那边跟上。忽高(手势)生,读。师:忽低。生读。

师:这就是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4、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下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齐读。(5)

四、细读课文,领略情感。

师:在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请大家看看课文,找找。

你说说

随机出示:

A:出示: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夹,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1、师: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鹅黄嫩绿 金黄 黑白相间 雪白)

2、这么丰富的色彩,/article/这么美丽的景物,你能把它读美吗?自由读一读看。

3、谁来读一读。

4、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丰收,成长)

过渡:

夏天的田野,油菜花、蚕豆花、萝卜花都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麦田也发现了变化。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齐读。

2、这里有个字是擎,你能用手势告诉告诉大家擎是什么意思吗?谢谢你!

3、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想看从擎这个字你读出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拟人 有精神,麦穗比较饱满,比较重)

4、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齐读)

师: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迷人的景色,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结出了密密的嫩夹,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