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7-30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连加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连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迁移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2 10-3 8-7 6+4

0+9 5+5 10-8 2+5

3+7 10-2 4+3 7+1

2、情景引入:小明的妈 妈带他回了趟农村老家,小明课高兴了。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喂小鸡。这不,他又来喂了(出示课件),刚开始来了几只小鸡啊?后来又跑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小鸡?该如何列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会儿,又跑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该如何列示呢?还可以怎样列?5+2+1,这个算式与以前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介绍:有2个加号,是连续的'加法的算式叫做连加。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读。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读法

5加2加1

2、学习计算方法

5+2+1怎样计算呢?请再看一遍小鸡图的演示过程:原来有5只小鸡,又跑来2只,所以可以把5和2合起来,先算5+2=7,接着又跑来1只,所以这时候算7加1的得数,就是7+1=8

3、指名再次说计算方法

4、总结连加的计算方法

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②从左往右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小明在喂鸡的时候还看到了天空中飞过一群快乐的燕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3、4、2,说说数字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提一个问题吗?试着列出算式3+4+2,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9表示什么?

2、中午,妈 妈把全家的脏衣服洗了洗,晾了起来。出示图片,你会算一共有几件衣服吗?指名列示,说计算方法。

3、在果园里,小明动手摘了好几种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有樱桃、草莓、桔子,他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在练习本上列示计算,指名板演。

共同交流计算方法。

4、比一比,赛一赛。

3+4+1 4+3+2

2+2+4 5+0+3

7+2+1 6+4+0

5、动脑筋

( )+( )+4=9

四、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连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练习十四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 、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连加就是连续加法并要先算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加第3个数的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

1、物图形卡片。2、多媒体课件。3、装钱的信封。

学具准备:

10根小棒。

教学设想:

通过课件演示使探究新知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展现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并利用计算顺序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带着疑问走进新课。】

二、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 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 ,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 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 8,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 5+2+1=8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

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律、

说算式、说得数。

(1)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

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2) 练习十四1、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连加算式的计算顺序的印象,并正确的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连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根据图意正确列出连加、连减算式。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看懂图意,正确列式。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计算题)、动物图片、连加连减卡片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数学乐园去游玩,在数学乐园的大门口有四位小动物想请小朋友帮它们计算一些数学题,小朋友愿意帮忙吗?长颈鹿、小狗、小乌龟、小猫图像,并依次出示四组算式,请小朋友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3+15+25—28—2 4+37+13—16—2

师:我们用学到的知识为小动物解答了难题,多了不起!希望小朋友能在今天的数学乐园里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连加。

1、出示小鸡图,请同学仔细观察。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

2、提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揭开后跑来的1只问:又看到了什么?

2)根据你看到的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回答)

3、交流尝试列式。

1)同桌讨论:要知道一共有几只鸡怎样列算式呢?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4、探究计算顺序:

老师:得数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回答,师板书)

5、比较总结出课题并板书

师:这样的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加法算式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多了一个加号,多一个加数)

师:以前的叫加法现在这样的算式叫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连加。

6、引导学生弄清计算顺序:

我们在计算连加试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加得的结果记在脑子里,再用它与第三个数相加,最后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右边。

(二)合作探究连减:

1、师:就在小朋友热烈讨论的时候,有几只小鸡吃饱了,我们来看,谁来说说:

(出示挂图: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走了一只小鸡,又跑走了2只小鸡。)

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谁能根据刚才看到的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2、合作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3、学生汇报师板书算式

4、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师板书)

5、比较引出课题并板书:连减

6、小结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计算连减试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把减得结果记在脑子里,再用它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右边)

三、巩固并应用,回归生活

1、学生动手操作并填空:72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5题

3、游戏:找朋友。

①出示连加连减算式卡片,学生口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②师:刚才请我们帮忙的四只小动物说,我们计算的这些算式里有他们的朋友,想请小朋友帮他们找一找,大家愿意吗?(出示开始引入时的4组算式。)

③指名找朋友贴算式卡片

4、课后作业:将练习十一的第3、6题做在书上,要求认真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计算连加连减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把加得或减得结果记在脑子里,再用它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最后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右边。

连加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师:爸妈带明明去农场,明明可喜欢喂鸡了。(出示小黑板)他在地上撒了一些米,马上有5只小鸡来吃米。快看,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5+2=7

师:很好!继续看!又跑来一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

生:7+1=8

师:很不错!如果三幅图我们放在一起,你会列式吗?

生说,教师板演:5+2+1=8

我们原来的加法是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三部分合在一起的算式,我们就可以叫他连加。(板书;课题)这样的算式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

2.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师:这个算式读作“5加2加1”。生齐读。

师:怎么算呢?先想一想,同位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说

师板书,重复。边说边在算式上标出运算顺序。

师:5、2、1各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你没看明白了吗?

3.做一做。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师:谁能列式呢?该如何计算呢?

列式:8-2-2=4,

师:这样连着加的算式我们叫他连加,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谁能给起个名字?生说师板书。

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2.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三、巩固深化: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和第4题

四、课外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学连加连减至少得几个数?会了吗?

连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连加、连减的课件 小棒 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3=6

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2、学习连减

师: 出示课件(飞机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架?”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飞了1架用减法,又飞了2架还是用减法。

教师根绝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连减 5-1-2=2(自主探索连减两次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归纳小结

象这样用三个数(有时更多)连着相加或者连着相减的计算方法就是连加和连减。

4、完成72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让学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图片摆一摆,得出结果后,再填数。

三、巩固应用

1、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板书设计:

连加 : 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1+2+3=6 (只)

连减: 还剩几架? 5-1-2=2 (架)

设计意图: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 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连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二、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拓展应用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连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连加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连加、连减的课件 小棒 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3=6

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2、学习连减

师: 出示课件(飞机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架?”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飞了1架用减法,又飞了2架还是用减法。

教师根绝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连减 5-1-2=2(自主探索连减两次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归纳小结

象这样用三个数(有时更多)连着相加或者连着相减的计算方法就是连加和连减。

4、完成72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让学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图片摆一摆,得出结果后,再填数。

三、巩固应用

1、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板书设计:

连加 : 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1+2+3=6 (只)

连减: 还剩几架? 5-1-2=2 (架)

设计意图: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 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连加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3+48+6+93+2+7

10—8—213—2—719—6—5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3423

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xx—6—40

笔算:46+25+1775—28=54+20+1690—58—24=

教学反思:

练习课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练习。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所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55+30+839—4—3237—10+5

56—3+981—7—7074+6—80

教师念题目,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2、+8—20

39()()

56()()

18()()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3、+36—47+58—23

25()()()()

4、笔算下面各题

69+30—4565+18—39

26+40—871—65+45

5、

245115

213039

49936

计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三个数的和。

6、小明要练75个字,他还剩下37个字,他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7、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谁找得多。

连加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我听你们的老师说,大家都非常的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我不信,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二、检查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 13-4-5= 62-20=

9+5+7= 16-8-4= 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三、导入新课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果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真的是非常的聪明。不过我还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

将28+34改为例1 28+34+23

四、教学新知

师: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生:先算 28+34

师:28+34我们已经算过了,谁能帮老师写出来?

(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没有?还要算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吗?

(注意,还要再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还有哪位同学和他同样聪明?

好!现在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谁最聪明?!

完成 “做一做” 49+25+17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

生回答。

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 ,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把52-20改为例2: 52-20-18

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然后指着其中的 52-20 说:

这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我们学过它的口算,谁能口算出来呢?

根据学生举手数的多少,说: 真不错,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口算出来,那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写竖式了。

在板书上用红色虚线把 52 框起来。

-20

——

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省略其中的一步计算。

“做一做” 84-26-30= 注意:遇到哪一步可以口算,就不必写竖式。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课本上的例1和例2,其中的例1是三个数相加,叫(连加)(并板书)。例2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叫(连减)(并板书)。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指例题)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六、课堂练习

1、现在我们再来重新练习一下两个竖式的简便写法。

做第1题。

2、大家都做的不错,现有我们再来做一下第2题,你可以选择用两个竖式或用简便写法。

3、另外,如果在计算中,我们发现一些题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口算,不写竖式。

我们来做一下第三题,看谁能不用竖式,直接算出来。

六: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例128+34+23=85

28 62 简便 28

+ 34 + 23 写法 +34

———— ———— ————

62 85 62

+23

————

85

例252-20-18=14

52 32 简便 52

- 20 -18 写法 -20

———— ———— ————

32 14 32

- 18

————

14

连加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连加算式;结合情境图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学会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难点是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他是谁?(米老鼠)今天米老鼠来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高兴吗?(高兴)谁来跟米老鼠打个招呼?

二、探究新知

师:米老鼠要带小朋友们去动物园玩。去动物园,要乘公交车(出示课件:车上有5个小朋友。)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现在呢?(来了2个小朋友)

师:谁能把你刚才看到的跟同桌说说,再想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注意,在说的时候,两个小朋友,要做到你说,我听,再换一换,我说你听!明白吗?开始!

学生交流。

师: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谁还会说或谁再来说说)

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师:现在谁来说说算式怎么列呢?

生:5+2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你想到用5+2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请小朋友注意,你又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

生:又来了1个小朋友。

师:谁能把刚才你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车上有5个小朋友,来了2个小朋友,后来又来了1个小朋友。)

师:你照他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互说。

师:现在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说出: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如果学生提不出,出示课件:

米老鼠说:别急,我来为你们提个数学问题。听好: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谁来列出算式?(生可能会列出:5+2+1)板书:5+2+1=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请说给其他同学听听。(表扬)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师:你会算5+2+1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说不出算理,那么你能不能请小棒来帮忙呢?)

学生可能说:(1)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2)5个小朋友加上2个是7个小朋友,再加上1个就是8个小朋友。

(3)原来有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又跑来的3个小朋友,一共是8个小朋友。

师:我们一起来再看看:(课件)

板书:5 + 2 + 1 = 8

师:这样的算式与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生:多了一个“+1”)

师小结:这个算式我们不认识,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连加)

师:5+2+1这个连加算式可以解决上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动手操作:摆一摆。

师:米老鼠请8个小朋友下车,拿出了一堆小珠子,让我们和这8个小朋友一起来玩珠子:

(1)请拿出4粒黄珠子,再拿出3粒红珠子,再拿出1粒绿珠子。

(2)请你来向米老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粒珠子?)

(3)请你来写出算式并计算:4+3+1=8

(4)说说你计算方法。先算4加3等于7,再7加上1就等于8。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师:米老鼠见小朋友们表现得那么棒!它想邀请你们先一起来跳跳绳:看几个小朋友已经早来了(出示课件:2个甩,3个跳,有5个小朋友在跳绳。)

(1)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

(3)算式是:2+3=5

(4)(出示课件)后来又来了4个小朋友。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5)列式计算,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3+4=9要先算2加3等于5,再用5加上4就等于9。

师:米老鼠知道小朋友玩累了,请小朋友先休息一下,来看一看可爱的小燕子:(出示课件)练习十一的第2题。

(1)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2)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师:米老鼠说现在我带你们进动物园看看。不过,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都变了样,你能知道它们是谁吗?

别急,只要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计算这些算式吗?你能解决一个就能见到一种小动物。快来吧!

(1)小组共同完成各算式,再交流连加的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见到小动物,打个招呼,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师:米老鼠请小朋友带2只小动物回家。(在日字格里自选两道题目写一写)

注意:写字要做端正,字要写得清楚、端正。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的新朋友米老鼠带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你还有哪里不懂的问题吗?

3、完成作业本p34页。

有三点粗浅的看法:

1、本节课要很好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铺垫。虽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是老师关注的不够,要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之初,强调结合已有的方法解决的策略及过程。顺利找好学生认知的起点。进而突出重点。

2、算法多样化,重视的也不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体验到连加计算的方法多样性,及学生的认知个性,教师要有晰的认识,而且要重视起来;

3、关于给算式起个名字的做法,注意要处理好,不要成了走形式,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知道与前面学习的加法有所不同就行了,命名的事情,不要强求。

以上的建议,也许设计者实际中会注意到,这里提出来,也是强调一下。我的建议还是笼统了些,总体看,你的设计还是很有新意的,相信你的试讲效果会不错的。

连加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图片和实物,使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

(二)使学生掌握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式题。

课前准备

(一)教具:课件、小棒。

(二)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2= 2+6= 6+3= 4+3= 1+4= 5+2= 3+5= 5+4= 1+9=

2、听算:

2加1等于几?再加4等于几?3加5等于几?再加2等于几?

4加3等于几?再加1等于几?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图上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一共有8只鹿。(板书:3+5=8)师说:我们知道了长颈鹿和驯鹿一共是8只,这时又跑来7只梅花鹿,求一共有多少只鹿?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5=8 8+7=15这道题里的3,5,7各表示什么?

师说:我们用两个算式求出了长颈鹿、驯鹿、梅花鹿一共有多少,这两道题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如果不用两个算式,能不能想一个更简便,更快的办法,列一个算式呢?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想的办法好。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5+7=15。

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学过的算式哪儿不一样?(有两个加号,3个加数)师说:对,有两个加号,是3个数相加,要加两次,这样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怎样计算呢?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3+5=8,再算8+7=15。(老师边说边写计算过程)

读作:3加5再加7等于15。

表示: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7只梅花鹿,一共有15只鹿。

指名读算式,说题意。

2、出示课件:

师引导完成“一共有多少条鱼?”的计算。 8+6+5=19学生试说计算过程。

3、动手操作:

(1)摆小棒、列算式:

师说:先摆4根、再摆3根、又摆1根,一共是几根?老师黑板摆出小棒:让学生看小棒图列算式。

板书:4+3+1=8指名2~3人说计算过程。

两人一组说计算过程。(边说边演示)

(2)学生摆小棒,列算式:

①师说:先摆2根、再摆5根、又摆3根,一共有多少根?

②师说:先摆5根、再摆5根、又摆7根,一共有多少根?

③师说:先摆3根、再摆2根、又摆5根,一共有多少根?

④师说:先摆4根、再摆5根、又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指名说算式,指名说计算过程。

师问:用哪个数去加后面的数?(前两个数的结果去加第三个数)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连加)计算连加时应该怎样计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前两个加数的和去加第三个加数。)

5、其实啊,连加的算式计算时还有一个小窍门。

教师引导学生不按顺序计算,发现结果不变。

教师总结:计算连加的算式时我们可以看有没有能凑成10的两个数,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些。

(三)巩固反馈

1、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算。

5+9+1= 8+6+2= 7+3+5= 4+8+2= 8+4+6= 9+2+1= 6+8+3= 6+2+8= 5+2+7= 3+5+4= 3+5+7= 7+6+3= 2、课后练一练第一题。

3、举卡片口算:

1+6+2= 4+3+2= 3+2+5= 7+1+0= 0+10+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2、3题。

课后反思:

1、复习导入使学生更积极。

导课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了10以内的口算题,然后又安排了有联系的听答题“3加2等于几?再加4呢?”和“8减2等于几?再减5呢?”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会的学生说出答案,引起不会的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想学的渴望,真正达到我要学。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以去动物园看到长颈鹿引入,把例题图片分解出现,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3、动态感知,表态领悟。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数学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先摆几根、再摆几根、又摆几根”的生活经验。通过摆小棒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看自己摆的结构列出算式。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列出连加算式。

4、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连加时,学生就出现了不同算法:一种是先找两个能凑十的数,再求出得数;一种是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而且还告诉学生不能凑成十的还可以凑成自己计算快的数,再加第三个数。

5、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习兴趣。

人常说:“表扬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儿童不仅好玩,而且还好强好胜,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老师一句表扬的话,就想蜂蜜一样滋润着学生们的心,让他们兴奋上好几天。老师要善表扬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前班的学习,学习的动力是很情绪化的。我们老师要时时给他们鼓励,让他们追波逐浪,到达知识的彼岸。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积极创设乐学情情,遇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