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xx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4.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4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考试抓。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