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弦、巍”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能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大家看老师今天和平时有什么变化?
这是你看到了,那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
这是想象到的。
请看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谈,他们相互之间非常的投入)
通过你的观察、想象、我们不仅知道图片的表面内容,还能够了解人物的心里,那我们说的究竟对不对的,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二、板书课题
1、板书:伯牙鼓琴(学生用手指在桌子上画)。谁来读课题,鼓的意思是?
伯牙弹琴。
三、理解诵读,走进文言文
1、回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读、注释、想象。(板书)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程度不太好。有错误指出。他刚才读错了有生字,也有熟字,只不过那是多音字)
4、听我读,在遇到你不会读的字,就在上面写上拼音,这叫注音。在看到没有标点的地方老师停顿了,就在这个字后面画一个小斜线,这叫标出语言的节奏。(板书:注音、节奏)
5、找一到两名学生读比较难读的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把最难读的句子单独拿出来了,你们画对了么。谁来读读)
6.一两个学生通读全文。
(二)借注释,读透文义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2、老师把文章拆分成几句话。我找其中最难懂得句子做示范,然后你在来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刚刚伯牙弹琴想着高山时弹琴)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过了一会想着流水弹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之:代词。
少选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以为:认为;足:足以。
“善哉”,好呀;“若”,好像。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三)作想象,读美文韵
1、从文中可以看出伯牙与锺子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哪里看出来的。
1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虽然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但老师相信锺子期一定看到了很丰富画面。你能不能试着说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你说说你自己的简见解。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和晓霞的关系。为什么在晓霞去世之后,少平没有接受金秀的求爱呢。
学生畅所语言。
是啊,这就是知己。李白说:锺期久已末,世上无知音。正是道出了这样的道理。
这是伯牙摔琴的文章,里面写的非常详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选自 冯梦龙《警世通言》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文言文的美就在于它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
同学们,文言文的美就在于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我们知道了文章的意思,也理解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信心读好他们么?
让我来考考你。
你在那里看到过这些字。
去标点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弦、巍”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能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大家看老师今天和平时有什么变化?
这是你看到了,那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
这是想象到的。
请看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谈,他们相互之间非常的投入)
通过你的观察、想象、我们不仅知道图片的表面内容,还能够了解人物的心里,那我们说的究竟对不对的,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二、板书课题
板书:伯牙鼓琴(学生用手指在桌子上画)。谁来读课题,鼓的意思是?
伯牙弹琴。
三、理解诵读,走进文言文
1、回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读、注释、想象。(板书)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程度不太好。有错误指出。他刚才读错了有生字,也有熟字,只不过那是多音字)
4、听我读,在遇到你不会读的字,就在上面写上拼音,这叫注音。在看到没有标点的地方老师停顿了,就在这个字后面画一个小斜线,这叫标出语言的节奏。(板书:注音、节奏)
5、找一到两名学生读比较难读的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把最难读的句子单独拿出来了,你们画对了么。谁来读读)
6、一两个学生通读全文。
(二)借注释,读透文义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2、老师把文章拆分成几句话。我找其中最难懂得句子做示范,然后你在来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刚刚伯牙弹琴想着高山时弹琴)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过了一会想着流水弹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之:代词。
少选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以为:认为;足:足以。
“善哉”,好呀;“若”,好像。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三)作想象,读美文韵
1、从文中可以看出伯牙与锺子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哪里看出来的。
1)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虽然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但老师相信锺子期一定看到了很丰富画面。你能不能试着说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你说说你自己的简见解。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和晓霞的关系。为什么在晓霞去世之后,少平没有接受金秀的.求爱呢。
学生畅所语言。
是啊,这就是知己。李白说:锺期久已末,世上无知音。正是道出了这样的道理。
这是伯牙摔琴的文章,里面写的非常详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选自 冯梦龙《警世通言》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文言文的美就在于它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
同学们,文言文的美就在于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我们知道了文章的意思,也理解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信心读好他们么?
让我来考考你。
你在那里看到过这些字。
去标点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读懂每个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3.品读语言,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出示图片琴的古体字:同学们,瞧!这个古体字你认识吗?出示词语: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琴。出示古琴图。
2.听!(播放古琴声)这就是古琴声!你觉得古琴声怎么样?(2个学生说)弹琴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弹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弹琴的传说。(板书:伯牙鼓琴)
4.齐读课题;伯牙鼓琴。鼓字是什么意思?(弹)现在我们一般怎么解释这个字?(乐器)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现象称为 古今异义。
课文我们预习过了。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以前学的很不一样。这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它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
活动一:初读正确,读出韵味
过渡:打开课本,先自己尝试着读第一遍课文,遇到读音不确定或断句有问题的地方做个标记。
这些词句你会读吗?
1. 出示:巍巍 汤汤 善哉 破琴绝弦
少选之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指导:
(1) “少”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你是怎么确定它的读音的?出示注释:一会儿,不久。 板书:借注释 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是一种好办法。
(2)这个长句子中,也有多音字,点出为 为 这里该怎么读?点名学生说说原因。
引导:你能结合注释说说吗?
②出示注释: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③借助注释进行长句子的断句(最后一句话)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总结:文言文中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进行长句子的断句。
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句吧。
2.词句都读正确了,谁试着读读课文。
3. 文言文和古诗一样,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来。谁愿意再来试试?
(1)乎字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就是——(好啊!妙啊!)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语气词啊!读的时候要轻轻的,延长后再停顿(出示停顿)。若太山就是——像太山。请你读(指导,相机范读)。一起读。
(2)这里还有两句带有乎的句子;
若流水就是——像流水。一起读。(出示)点评,指导。
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
活动二:自主学习 ,读懂故事
1. 同学们,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和你的同桌轻轻说说这个故事吧!可以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说说。开始吧!
2. 学生自由讨论。
3. 交流:谁来汇报你们讨论的成果。可以一个同学读句子,一个说意思。
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 指名读。说意思
2.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它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引导:锺子期在听什么呢?(伯牙在弹琴)看来“之”就代指了前面整句话。
3.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就像这样,接着交流。
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 指名读。
生翻译。
2. “方”的意思——(方才,刚才),志呢?(心志,情志)
刚刚的翻译得非常好!翻译文言文时要符合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有些句子可以加一加,谁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出示填空);有些句子,为了翻译过来更通顺,需要换一换,鼓琴善哉乎就是——出示填空。
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鼓琴( )哉乎,若太山( )乎。”
根据填空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 总结:文言文有时会省略了句子中的人名,翻译时候要补充。有时为了让翻译过来的句子更通顺,我们还需要调整下词语的顺序。
过渡:谁能用上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下面一句话。
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指名读。
2.翻译。
3.汤汤就是——(浩大的水)这个叠词在古代有固定的读音就是——,shang 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
2.翻译。
3.绝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这几种意思,这里选哪一个?(断)
总结:读文言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查工具书,好方法!
4.足就是——值得足字值得的`意思,在一些成语中也出现了,你知道哪些?(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5.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请你来。
6.现在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读译文。
活动三:炼字炼句,品读情感
(一)品伯牙琴技高超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故事中的伯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呢?(出示资料)
指名读资料:琴仙
2. 伯牙在现代可算得上是一个音乐大师啊!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请你用横线画出来。你来交流,你从哪里读出了琴技高超?(2个学生说)
出示两句。他弹奏了什么?圈出山、水(分别出示)。
(1)山:是怎样的山?从哪里看出山高? 出示: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脑海里有出现什么样的高山?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①读着这样的文字,你(3个学生说)
(预设:高大雄伟的、高耸的山)
你真会想象,读懂文言文,想象画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板书:想画面)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高大雄伟的山。他气势磅礴、高耸入云。这句话中也有一个②词写出了山的这种气势,那就是——巍巍乎(出示文字)。请你读,多么高大的山啊!让山再高些,一起读。
总结:如此雄伟的高山他都弹奏出来了,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善弹的伯牙!男孩③子读。
(2)他不仅奏出了雄伟的高山,还弹奏了……水。出示下一句。
他演奏出了怎样的水?你也能想象一下画面吗?瞧,这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补充图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文中也有一个词写出了水之浩大,那就是—汤汤乎。多么浩大的水啊!请你读。让 ①水再大些,我们一起读。
总结:如此浩荡的流水都出现在他的琴声中了,技艺多么高超! ②女孩子读。这么雄伟的山浩大的水都出现在了他的琴声中,多么高超的技艺!
③一起再读这两句话,还有哪些字词写了技艺高超?(方、少选)
(1)方、少选(时间很快)
引导:你关注到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了吗
总结:这么短的时间,琴声却可以变化这么快。厉害!
(2)同学们看这个“志”字,意思是心志,情志。那什么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心里想什么就能弹什么)总结:心声通过琴声传递,心与琴相通。出神入化,技艺高超,真是名不虚传的琴仙啊!
(二)感悟知音情深
1.这琴声如高山如流水,听到这样的琴声,子期忍不住这样赞叹……引读:锺子期曰:
你们知道锺子期,是谁吗?相传锺子期只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就是这样一个乡野村夫,却能听懂一代琴仙的琴声。
2.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锺子期会说,引读——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只有锺子期会说——
弹高山就能听出高山,弹流水就能听出流水。
3.拓展:
迁移句式:指名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出示填空)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锺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不管伯牙弹奏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领会。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出示图文)
4.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等,你觉得那种景物最能体现出伯牙的心志?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吗?出示文字:古人热爱弹琴,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
王维喜欢弹琴出示:《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读。李白喜欢弹琴,读。
伯牙爱弹琴,他更喜欢弹高山流水,相机出示高山、流水图。(板书:高山流水)
因为,请你读:高山代表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博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是啊,这样的远大志向,人生情怀,世间唯有一人能懂,他就是锺子期。锺子期能通过琴声听懂伯牙的这份心志,这样的知音真是难得啊!
5. 同学们,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来没有人真正听懂过你的琴声,恰遇子期,你会有什么
感想?(预设。终干谓到懂我的人了! )追问,心情怎么样?
6.终于遇到了知音。哪怕一个是晋国的贵族,一个仅仅是柴夫,那又何妨!伯牙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起读:出示资料: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7.是啊,锺子期竟然能通过琴声,听懂伯牙的心声。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哪!
板书:遇知音。音乐起,诵读这两句。
8.于是,琴声就成了两个人心灵相通的媒介。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同学们,让再来读好这两个句子,读出知音间的那份美好!
(三)体会失去知音的悲痛
1.就这样,两个地位悬殊如此之大的伯牙与锺子期因琴相识。第二年的中秋节,当伯牙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见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出示最后一句)——一起读。
2.此刻伯牙的心情会如何?(伤心欲绝)
3.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像说,引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样说——
4.再美的琴声,没有了真正懂地欣赏它的人,留着还有什么用!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我们一起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伤心复伤心啊!一起读出伤心欲绝!
6.士为知己者死,哀莫大于心死。无数的人为破琴绝弦震惊。也被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感动。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造琴台,谱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曲子,再来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三、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多么感人的故事!
2.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也被很多文人赞颂着,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他们的传说。一起读。
出示: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言文《伯牙鼓琴》,学习了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方法,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知音情。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4.其实,有关知音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管鲍之交》,下课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感受知音情深。
四、布置作业
(1)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管鲍之交》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有时间剩余)其实在古代,古文的书写的竖式的,没而且有标点。学着古人的样子,再读慢些!
五、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借注释
遇知音 想画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8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曲入题
1、播放《高山流水》
2、上课
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
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
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
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
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1、齐读
2、它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过渡:老师带来了一则资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的身份吧。出示背景:伯牙子期,一个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预设:音乐、古琴
过渡:对音乐的'共同理解使得伯牙和子期走在了一起。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针对第一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订正。
2、看你们讨论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呢?
预设:①学生解释字词(你能借助注释或词语手册理解词语的意思,真好!)
②学生解释第一句时(单单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句子不通顺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展开联想或想象理解句意。板书:根据语境展开想象)
③生读
3、(出示句子)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子期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巅。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太山……)于是,你赞叹道————(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太山矗立在我眼前。下面有请男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4、(出示句子)少选之间志在流水,汤汤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的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过渡:男生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太山的巍巍,下面有请女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汪洋的流水。
5、小结:子期就是用这种联想的方法来点评伯牙的琴技。你们看,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此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称作“知音”。(板书:知音)
师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已是伯牙,你们是子期,我们也成为了知音。现在我来读伯牙,你们来读子期,看看我们的默契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聚焦第二题,一起来交流下吧。
2、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照样子写词语。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清风,你会怎么赞叹?
指名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小结: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吧!
3、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那还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一样的胸怀,他们还是人生的知音。)
六、悟痛——摔碎瑶琴凤尾寒
师:孩子们,伯牙和锺子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谁读懂了这句话呢?(生交流)
2、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3、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因为子期死,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4、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资料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板书:查阅资料)请看(出示资料):伯牙一直在寻觅知音,可见知音难觅啊!他们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因为伯牙在弹《高山流水》,而子期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两人相知相惜,成为知音。所以,当伯牙听到子期死的消息,悲痛欲绝,作了一首短歌(出示):
(指名读)
5、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用“破琴绝弦”来告别知音,也是在谢知音。(板书:谢知音)
6、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七、配乐诵读
师小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个词语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齐试着背一背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