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7-2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到6月形势开始变化了。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过去两年半中最高统帅部将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现在没有这种必要了。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失败的大战役,从此以后我军日益进逼日军。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在同一个极其可怕的敌人作战。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关我们的敌国日本的许多问题就很重要了。不管问题是军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还是由扔向日本后方的传单所引起的,每一种见解都是重要的。在这场和日本所打的总体战中,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不仅仅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他们的行动和看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强制力。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而据以行动的前提暂且置于一边,尽可能不要轻易地迅速得出不费气力的结论,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干,他们也会怎么干。

我所承担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课题。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期间一味谴责敌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敌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待人生的,那就远为困难了。可是我们非得这样去做不可。问题是日本人将怎样行动,而不是一旦我们处于他们的地位将怎样行动。我必须试着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动看作是一种有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不是作为一种“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从事战争的方法,还暂时得把它看作只是个文化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日本人战时也同和平时期一样,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殊征候呢?日本领导人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惊惶国民的方法以及战场上的用兵方法——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自认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得寻踪于战争的种种细节,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样一步步在战争中暴露自己的。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想要说到的,但是为了不影响节奏,都将想法埋藏在了心底。现在来看,也只有大概了。

这本书,读到前面部分的时候,其实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能够说对日本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所以,作者前文写的内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反驳、指正。但是到了后面讲到修为、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和我国的情况产生了一些共鸣,读来兴趣骤增。就全书来看,确实有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引证谬误等问题存在,主要归结于缺乏田野调查和作者本人立场所致。

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对战后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我认为,日本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获审判并不能够告慰众多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惨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战败后表现出的180度大转变,不过是其隐忍性格的表现,却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为多像隐忍之后准备报复。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值得密切关注。还是那句话,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切莫让历史悲剧重演。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特别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 篇6

自古以来的所有战争中,士气与谋略是保证胜利的关键一环。人类在战争上投入往往是最多的,千百年来士兵手中的兵器从青铜长矛转化为燧发火枪,再从自动步枪转化为计算机控制的各种高科技武器,其本质随着物理和化学界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但是唯有士气与谋略的本质基本是亘古不变的。在战争中好的谋略会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而旺盛的士气又往往是相应的谋略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的关键,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士气"这种独特的精神只能由得当的谋略来提高,不会由谋略来创造。一个国家的军队所存在的"士气"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是由该国独有的文化经过长时间孕育熏陶出来的。"士气"的塑造往往离不开士兵所属民族的文化熏染。

合上《菊与刀》的书页,在感慨于再次系统而客观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不禁想起了六年前的一部风靡全国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在空洞、虚伪而又粗制滥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泛滥的今天,《亮剑》能客观地通过几场著名的战役体现出"军人"这个词所包含的的价值,实在是难能可贵。《亮剑》在让观众赞叹其历史还原度极高的同时,也在刻画中日两国军人的内心世界上潜移默化地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当看到荧幕上日军有组织地按照波状队形冲锋进攻独立团的阵地时,看到龟缩防御的山崎大队给予兵力数倍于己的八路军以巨大杀伤时,看到日军的"拉网式扫荡"险些消灭突围中的李云龙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某种形式上的震撼。我们终于知道了"日本鬼子"不是无数的抗日片中描绘的仁丹胡罗圈腿,而是一支善战的力量,一支异常险恶凶狠的力量。以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抗衡丢掉了半壁河山,我们不委屈。

结合《菊与刀》中对大和民族精神世界的剖析,来分析《亮剑》中日本军人的"士气",我们会发现日军其实是一支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得很深的军队。首先日本民族是一个矛盾的民族,这点从对"菊"与"刀"意象的选取上就可以看出来。日本民族是尚武的,对武士道的崇拜,对武士刀和武士名号的珍视,在冲向强敌时对来世轮回的信仰,乃至以"玉碎"这样的美名称颂战死,都是对"尚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日本民族又是礼貌、谦逊而温和的,日本的孩子自小就注重品德的修养,他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利用一切精力来学习比自己先进的事物,并刻苦地、拼尽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因为他们在本民族的教育中了解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练习",是为圆满的生命所做的准备。可是在二战中两者不再矛盾——一百万日本军人谦逊到几乎没有叛逆地听从了天皇的召唤,向千疮百孔的中国展示了武士道精神的强悍。世界战争史对于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日本军队的评价大多是贬义的:愚蠢,盲从而守旧。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纯军事理论上说日军只是在战略思想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而"士气"则始终处于高度的疯狂状态,即使在1944年的滇西战场,换句话说只要日军的劣势得到了弥补它依旧是一支战力很强的军队。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菊与刀》的说法,虽然对武力的信奉和对心灵与精神上完美的追求是矛盾的,但是在日本人的心中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使自己在世上短暂的一生得到最高质量的价值体现,即我们经常说的"精神上的升华"。而唯有战争才能使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我认为这是战时日本保持其疯狂的"士气"的根本原因,由此而催生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优势,即"菊与刀"所带来的最终"玉碎"。

对此我们中国人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的历史远比日本要悠久丰富,但是我们却最终熏陶出了羊一样的军队。我们在近代开始成型的文化中几乎全是"菊",几乎没有"刀"。中华民族在秦时那种尚武精神到了近现代近乎磨灭,我们的军队和百姓全成了温驯的羊。现在我不知道日本还能不能培养出那支曾横扫中国的军队,我只知道中国军队应该着手认真地开始自己的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和传播,恢复可以与"玉碎"抗衡的"亮剑"精神,让中国可以再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再次傲视大海对面那个"菊与刀"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 篇7

《菊与刀》讲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同时,也教会我们怎么样研究一个国家。这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可以更客观全面地看待与了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的来源。但是《菊与刀》由浅入深,越到后面越难理解,很多东西尚不清楚,或只能停留在表层。

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菊与刀”简简单单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儿童教养可以联想到机器生产,但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童年时代的欢乐。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与刀读后感 篇8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 篇9

在拜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后,让我对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作者受托于美国政府,为研究对日政策而展开对日本人的研究并最后著书出版,所以在其中对日本人的性格与理念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全书围绕日本的历史和背景,对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记得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尚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而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而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就像书名一样,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谦逊,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种武器,则体现了日本人嗜血,残暴,好战的一面。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我对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报恩于万一,洗刷污名这三章的理解比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体现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会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都存在这等级制度,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问题。例如:在过去,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国际等级的金字塔顶端。二战过后,西方国家取代了他们,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

等级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有什么规定,在什么情况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及其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定。

其次,报恩于万一,日本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从一降生,就受到父母与T皇的恩情,这种恩是无法回报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而进入社会以后,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师的恩情是可以回报的,所以他们会尽全力去回报。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负恩者,会用尽一生去回报恩情。但是在这里有一点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是,人们都认为最初的恩惠来源于父母,但是日本人确认为是T皇,这也就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右派的好战分子,鼓动国内士兵情绪,宣扬为T皇而战,来提高士兵的士气的原因。在战场上日本士兵更是以为T皇而战而感到光荣,一旦被俘或者战败,动不动就会以剖腹自尽的方式来报答T皇的恩情。

最后,洗刷污名,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名誉的追求与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们会感到十分羞耻,而羞耻感会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誉,他们会毫不畏惧的与上司发生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名誉,哪怕事后再向上司赔罪;而如果在竞争中落败的话,名誉扫地,他们会选择引咎辞职,以图洗刷自己的污名,这与在战场上剖腹自尽有些类似。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需条件。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的日本人,对于日本这个充满矛盾与危险的民族,我们对他还有着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对他不能放松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辙。

菊与刀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 篇11

作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他准确的预见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 篇12

西方人的眼眸,东方人的瞳孔,遥遥相望的远观,比邻而居的近睹,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和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自然不尽相同。《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二战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战时美国对日本军事外交政策极具价值的参考读本。穿越浩渺的时空,拨开历史的烟云,让我们与作者比肩而立,通过人类学家睿智的望远镜,客观的审视日本。

恬淡静美的菊,锋锐尖利的刀,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武士精神的图腾。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孕育了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恰似一株并蒂莲,一刚一柔却又同根同源。正如作者所言"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矛盾织就日本文化的经纬,矛盾架构日本国民的人格。

精神观与名誉观对行动指导的矛盾。一方面狂热信仰精神至上,绝不欣赏意志消沉;一方面对失败、排斥的反应很敏感,极易陷入悲伤抑郁。假想于时刻曝露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对名誉的珍视随之无限放大。因而对名誉的守护,或是酝酿成对自我无尽的恼恨、在悲伤抑郁中辗转难眠、甚至自杀以洗刷污名;或是演变成对他人疯狂的报复,在羞恼狂怒中寝食难安、用极端行径为己正名。

"报恩"思想在分辨是非中的矛盾。"恩"与"报恩"是日本国民的思想必修课,从呱呱坠地起到成为佛龛上的灵位,对这一科目的实践将贯穿一生。"忠、情义、人情、义务"是对"恩"的回馈,界限的划分使其难免矛盾冲突。书中四十七士的故事正是日本文学中处理此类矛盾的生动标本。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于中国"仁"至上提供了相对统一公正的裁决是非标准,日本"忠"至上由于其巩固统治的本位局限,尽管在战场上支撑日本军人的无畏忠诚、在政治上维持国民的安定秩序,但仍存在盲目性和缺陷性。

对享乐的追求与克制,对子女的放纵与管束,战争中与战败后的日本……对矛盾的梳理是作者行文的主线。尽管日本积极学习世界、拓宽视野,但其"各安其所、各得其位"的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国民性可以随时代平稳改变但很难被彻底颠覆,因而出版近七十年后,《菊与刀》仍是初识日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读本。

无论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亦或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都是同一个日本,所谓的不同只是出于关注的重点不同。潜意识的接受了自身即为合理,下意识的忽略了与己相同的部分,只关注与己相异的部分,并企图解释其存在性、探索其合理性。对镜自观,往往会被自我中心主义所局限。静伫旁观,往往又会因视角所限止于片面。因而完整全面的了解一个民族,不仅要关注他的国民如何评价他,要关注他在其他各个民族眼中究竟如何,甚至需要从不同的时间横断面来剖析他。

菊与刀读后感 篇13

其实,《菊与刀》中最经典的一些概括,在蒋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蒋百里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们在看了蒋那些未来中日战争的预见和判断时叹息几声。虽然,蒋的判断和预见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书比起《日本论》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一书顺带在结尾把蒋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绍的这些书,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周作人的《日本管窥》,今天看都没什么价值,尤其是《日本国志》。

我知道的最后一本企图全面而笼统介绍日本的`书,是台湾人许介麟写的《谁最了解日本》,许同志对他之前所有写日本的书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没看出格外有价值的观点出来,也许是他的决心和掌握的史料与他所掌握的理论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缘故,总之,我对此书没什么特别印象,如果不是通过GOOGLE,我甚至不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准确名字。当然,他给了我一个按图索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来还有许多好书。

其实,赖肖尔(六十年代美驻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与刀》在全面了解日本近现代历史更有价值,但为什么上述书在中国统统不如《菊与刀》更著名,这真是件邪门的事情,也许,所谓民族性的判断之类东西,比起单纯的结合历史分析的东西,更能满足大众猎奇的口味,也许,对大众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全面而真实的面目并不值得特别关心,能提供多少新鲜奇特想象的东西才最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菊与刀读后感 篇14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 篇15

作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他准确的预见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