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在听完钱先生对《弟子规》的解读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今天,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数家长讨论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上个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弟子规》,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严于律己……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说:我们出去做什么事情时,要提前告知父母一声,在征求他们同意后再出去,这样以免他们担心。我们外出回家中之后,要立即通知父母一声,以免他们牵挂。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亲,就发生了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里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嘱我们在家里玩。我和表姐在家里玩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表姐就提议说:“我们出去玩吧。”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们两人在外面吃着各种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姑姑回到家不见了我们俩的踪影,大吃一惊,赶紧打电话到奶奶家问:我们俩人有没有去那边。我爸爸和奶奶听说我们俩人不见了,也十分着急。大家等了一会儿,见我们还没有回来,爸爸就赶到姑姑家,准备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们,后来在姑姑家楼下碰到我们俩回来了。爸爸和姑姑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俩人:只顾着自己出去玩得开心,一点也不考虑大人们会担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头认错,表示以后出去玩一定会和家里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担心。
我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要会背诵,而且还要深入理解,贯彻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每天都认真拜读半小时的电子版《弟子规》,从中懂得了很多很多。我从《弟子规》,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当自己的道德品质与才学不如别人的时候,就要不断地进步,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勉励自己,已期能够有所收获。而我却不是这样,美术课的时候,我看了看别人的画,哇!真是惟妙惟肖!再看看我的黄瓜都变成丝瓜了,唉,真是天壤之别啊!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充满了不满甚至嫉妒,也不想再画那么好了,因为当时我想,即使画那么好,还是无济于事,我在画画本子上就随手画了几个萝卜。结果是“良”。真是惭愧呀!
书上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我们在家里面,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可我呢?奶奶去商店买糖,边往外走边说:“檬啊,我出去点事,等会你帮我把煤气灶关一下,汤炔烧好了”。我听了,心里顿时冒出“凭什么要我关,你自己不会关”的信念。
我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儿,奶奶回来了,走进厨房,闻到了一股烤焦的味道,一看煤气灶还没关,就飞奔过去,把煤气灶给关了,并端来一大盆水,浇在煤气灶上。不一会儿,厨房终于清理完了,奶奶大步流量地朝我走来,我知道事情不妙,就回到房间里,可是终究逃不过奶奶的一顿骂,唉!真倒霉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事必须得做,什么事千万不能做,哪件事该放弃,哪件事不该不放弃。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今天学习了《弟子规》第四部分《信》,使我明白做事情要诚信为先,做人要诚实守信。
其中有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说谎话和不诚信的语言,怎么可以呢?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明朝一个叫宋濂的人很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只好向别人借书,可是别人不想借给他,就说十天内必须把书还回来,但那本书不可能十天看完。为了能借到书,宋濂答应第十天一定归还。到了第十天清晨,晚上下了整整一夜大雪,天寒地冻,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了,可宋濂还是把书如期归还给了书主。书主很感动,就让他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借书。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做一个守信的人。
姑姑开了一家小家电,来的许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就连好多新顾客也是老顾客介绍来的'。这都是因为姑姑的经营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人,所以生意异常兴隆。姑姑也经常说,她这几年做生意,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
《弟子规》之《信》让我懂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今天上午 ,我坐在教室里看书,突然看见一天无所事事,嬉皮笑脸的盛光甫正在向黄鹤薷和宋子非自夸他会背《弟子规》的本事。
我快步上前拿出我的扇子一摇说:“是吗?您好厉害呀!那请问《弟子规》讲的.是什么?”他扬脖说:“就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呗,管它是什么!”大家都哈哈大笑。我又说:“那就请盛少爷背一段总叙听听吧!”盛光甫抓耳挠腮,可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我看他败局已定,便说:“弟子规,圣人训,首考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会,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讲的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有的规范。”盛光甫大吃一惊,听得目瞪口呆。我又说:“光说不做假把式,光做不说真把式,连说带做全把式。”老师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人要立志,立仁,自立,并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才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达到目标。”
我希望人人都能认真阅读《弟子规》,做一名正直,仁和,守信的君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7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
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
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
《弟子规》读后感 篇8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弟子规》是千古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它蕴含了种种做人的道理:孝、敬、恭、勤、信,等等。让我感受很深、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很多。
“入则孝,出则弟”,尊敬父母兄长,尊敬长辈。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和睦。不要把财物看得很重,也不要去管那些流言蜚语。要向舜帝学习,不管长辈多么不喜欢我,也都要更加孝敬长辈。
“谨而信”,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切祸源,始于嘴下”,管好自己的`嘴,收起好奇心,做事、说话,行为都需要谨慎。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更好的未来。
做一个好人、一个受人爱戴的人,首先就要守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就要做到,当然,也要“事非宜,勿轻诺”,不然就会“苟轻诺,进退错”。
我也要向《弟子规》中的圣人、贤人学习,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谨慎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置官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知道了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到固定位置,避免造成脏乱或穿时找不到它们。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上床睡觉,我脱了衣服,把衣服扔到地上,起床时找不到衣服了,妈妈说:“在地上。”我到了学校已经迟到了。从此以后,我立志要做个规范整洁的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10
我读过很多书,有《格林童话精选》、《蓝飘带》、《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弟子规》这本书了。当然,我并不是喜欢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很喜欢读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们的`礼节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弟子规》中,有一个故事是晏子出使楚国。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时,有一次,晏子到楚国访问,楚灵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高的小洞,想奚落晏子一番。不料,晏子用智慧使楚灵王无话可说。一会儿,楚灵王心想再奚落一番晏子,快到设宴招待时,楚灵王专门安排了丑剧侮辱齐国人,可晏子的一番话使他们转怒为喜。真想不到遇到困难时,晏子却用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真可以说他是“自秦以前智慧高的人了”。晏子用智慧给齐国人争得了面子,从此楚国人再也不敢侮辱齐国人了。看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 篇11
我感悟最深的有这几句话:“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现在网络也好,电视也好,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闻与广告,变相的宣传了“恶行”,他们要为社会大众负责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他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两句是教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话说祸从口出,要人小心处世。
还有许多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践行,《弟子规》真是简单话明大道理,体现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 篇12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弟子规》中我有几句很欣赏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觉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从幼年到老年是转瞬即至的事情所以应加倍珍惜眼前的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珍惜时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们这个学期一样时间像箭一样快地过去很快就到学期末了但有些同学磨磨蹭蹭不珍惜时间我真是为他们而担心。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
这只不过是《弟子规》里面的一句而已其实这里面所有句子都蕴含着一个道理这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领悟。
所以《弟子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建议所有的学生都来熟读《弟子规》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争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弟子规》读后感 篇13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当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立刻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构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要有职责心,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我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读后感 篇14
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N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