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知远网

2025-05-08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读《活着》有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活着》有感 篇1

张艺谋拍了这部电影,很有名气但是没有看过,只知道这是大背景下的小说。读之前我准备了很多,准备成为时代下渺小的一只,站在岸边被滚滚而来的潮水打湿鞋子,去触碰历史的马车扬长而去掀起的灰尘。但读完之后却是意外的平静,有一点点的无奈,只是人生本就具有的无奈。没有拧巴,没有怨恨,仿佛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无关。

余华的笔触细腻而有抓力,我好像也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穿着布衫,一同经历着这一生。印象很深的是文中有一处描写饿了一段时间的男主人公和儿子把作为家里唯一财产的羊卖了,换回来米,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路上,像洒满了盐。读到这的时候,嘴里也咸了一下,没有经历过挨饿,就想象着连续吃了很多天的大米粥,今天突然加个冒油的咸鸭蛋,夹出一点放到粥里,有点滋味了,剩下的还要留着以后吃,我想就是这种感觉吧。书中讲羊是性价比很高的财产,能产奶能卖羊毛只吃草,男主人公的儿子每天喂羊,感情很深,但我想回来的路上,男主人公更多一点的是能吃上一段时间米的欣喜,能不被饿死的'欣喜。书中像这样简单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也是在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

作者余华在自叙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在小说中,看到了时代,看到了被时代拉扯着的命运,更看到了一份简单的意志,是希望,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的人性的善良。

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做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不用担心是否有明天,而是去想怎样让明天更好。深处其中可能不会觉得,与书中的时代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我想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我们都可以作出选择,选择做个善的人,选择努力的生活。曾经想过,下辈子要做什么。想过当一棵高高的大树,骄傲的立着,看世界变迁。想过做一只国宝大熊猫,过着吃吃喝喝卖萌的生活。现在更想做人类,去接受世界,接受命运的安排,有思想有性格,去感受一切好的、不好的情感,去渡过每一天。

读《活着》有感 篇2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活着一生去思索的事。

想了很久如何开这个头,是分别从福贵的家人一个个说起,还是说就活着说活着的意义。后来想到余华一开始写的时候,是第三人称,后来改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他解释,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里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现在仅有的回忆,是我在高三时在寝室里,晚上开着台灯一口气看完的。

只记得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再细想却想不起书中的内容了。大概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对生活有些彷徨,于是提出看一遍《活着》。

这一次,一开始便被余华所写的各个版本的序所吸引。他很真实,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真实,而这种真实,就像一开始见到黑色的封面上,简单而醒目的标题与作者名字,直逼你眼前。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在树下对我断断续续的讲述,像极了我们也坐下酷暑的树荫下,扇着扇子听着福贵以一种仿佛没有情绪,甚至讲着讲着还会咧嘴笑起来的样子在讲述书中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代入感,沉浸情境的感觉。

他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真实。他老爹在落魄前蹲在茅坑上与最后从茅坑上掉下来断了气的对比;福贵进城为母亲寻药被抓去一去不复返时,老母亲一直在病床前念叨着“福贵不会再去赌的。”的无奈心疼;有庆天天跑着去割草,跑着去上学,跑着去献血,失血过多而死;凤霞发烧成了哑巴,因家庭贫瘠被送去给城里人,最后因生产而死;他的妻子家珍拖着生病的身子,熬过病痛,却不幸看到自己的骨肉有庆和凤霞的离世;二喜保大不保小还是失去了凤霞;苦根生病了最后撑死在床上。

我书看完已过去半个月了。回想上述的细节时,我并不觉得这是剧本戏剧性的安排,这宛如就是生活中,村子里福贵的亲人,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个悲惨地离去。

这该是多大的悲痛啊!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福贵的一生经历,这一切是因福贵而起吗?是社会背景酿悲惨家庭,还是悲惨家庭造社会背景?

这不是幸存,这就是生活。福贵不是幸存者,他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仅剩的生活者罢了。就像是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与海一次次的斗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一同生活,被赋予了与自己一样的名字,听着福贵的有关自己一生的念叨。

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一个人,都经历着获得与失去;都体验着聚与散的感受;都饱尝着甜与苦的滋味。我们无法主宰生活的无常,但我们起码可以决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小时候我常常听大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好人短命坏人活十年类似的`话,有对逆境下成功逆袭的肯定,也有对一些向真向善的人的不幸生活的惋惜。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今天饭桌上,家族里一位伯伯说,这次肺炎情况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多了等等的话,然后婶婶就说,现在会觉得当年经历的没有那么严重,但其实当年挺过来也是一段很难的日子。

是呀,我们总是在面临困境时,用放大镜观察,放大恐惧,战战兢兢踌躇着;在回首困境时,眯着眼无意识降低经历过来的难度。你看,亲人离你而去时,你最后不也适应了;恋人告别你而去后,经历一段沉沦期后,你依旧习惯了单身的生活节奏;工作上一道道的坎坷让你大把大把掉头发,熬成黑眼圈,躲在被窝里委屈地哭红了眼后,还不是最后出色做出决定,辞职开启新工作生活或者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从来不是靠比惨来赢得生活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一处柔软之地,藏着曾经受伤的伤疤。我们接受受伤的自己,也接受治疗伤疤时的自己,更接受伤疤痊愈后的自己。面对无常,请相信自己,有时看似改变,其实无需改变,就足以与命运中的生活搏斗。

福贵赌博输了家产活下来了,目睹一位位亲人的离世依旧坚强的活着;家珍靠着一位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将家里安排得妥当;凤霞承担起家里一部分生活压力,乖巧又善解人意;有庆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孩子的天真,也有着他家庭赋予他的懂事与担当,让人心疼时又觉得心疼。

我总觉得,大家都没有想那么多。大概这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在活着。书中的人也好,生活的每个人也罢,都是在为这活着在忙碌的活着,只是有时从没想过这个关于活着本身的问题而已。

生活足够艰辛与曲折。人生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我们没拼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会拼出什么图案来。

最后,看了余华不同版本的序,喜欢上了他笔下文字的风格。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余华自称自己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湎于想象只追踪,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没办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然后我果断了决定下一本还是看他的。

读《活着》有感 篇3

这是一个充满叹息的人生。

主人公福贵,因为好赌,输光家产。父亲从粪缸上失足摔死,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生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解放后回到家改邪归正,却发现母亲病死。妻子家珍操持家事过度劳累而死,女儿凤霞乖巧懂事,可惜是个聋哑人,儿子有庆则聪明伶俐。可悲的是,有庆为了救人血被抽干离开人世,凤霞生长根时大出血不幸逝世,偏头女婿二喜搬东西时被砸死。而唯一的亲人——孙子长根吃豆子时被撑死了。

直到小说末尾,作者余华带我重回文章开头,剩下福贵这个老人和他的老牛在生命最后的黄昏中漫步。

看完整个故事,我有点惊讶,在这部小说中,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后,福贵渐渐收起眼泪,只是平静地将这些至亲至爱埋进墓地。每离开一个人,他都会对生命加深一次理解,就算愤恨命运不公,就算后悔自己无能,也无法改变什么。

余华的构想,以一个过于悲惨的人生来解释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文字一点一点渗入心灵至深处,把老人最后的情感描绘得似笑非笑,让读者欲哭无泪,不知是无奈,还是讽刺。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在和牛的相处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微笑着静静地让牛听他心底平淡而歇斯底里的呐喊。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悲惨的人生的确有,在马路上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为了活着,放下尊严;在暗巷里躲躲藏藏的小偷,他们为了活着,违背良知;在黑夜中辗转难眠的杀人犯,他们为了活着,双手染血……他们本无罪,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那些上流社会的.商人老板,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在生命本质上同他们一样,同样在承受着生命当中的幸或不幸,高贵或平庸,惊喜或挫折。

小说中的背景,是战争时期,男人要被强行拉去当兵打仗,九死一生,能够回来的,亲人也都该不在了。福贵好命被解放军救了出来,却要亲眼看着亲人们相继在自己面前死去,亲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埋葬,如果当时他在战场上战死,也许就不必面对了吧。从中也看得出,现在的生活伴随科技发展改变迅速,不会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悲观和残酷,就算撑不下去,也会有好心人帮忙,就像故事中的解放军一样。

我应该庆幸,至少现在,我不用承受生命突如其来的重击,那些在逃避不幸的人,他们千疮百孔的面容和心灵,又将怀着怎样的遗憾离开?而我的将来呢,是否要像福贵那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然后释怀?我该怎样接受?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它和死亡一样,安安静静的,因为活着本身便是一种静止。但是呈现这样“安静的生命”有许多方式,有的人会活得比拥有同等生命的人更加精彩。

既然生死离别是生命中必将经历的,就不需要感到悲伤,为了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4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作者余华用他那冷冰冰的笔调让我们亲眼目睹少爷福贵的荒唐,导致家族被破产后和艰难的过程。又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让有庆长跑比赛获得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让某些时刻充满着快乐与温情。可就在结束之时,余华毫不犹豫,让角色迅速死去,毫无征兆,只留下一个错愕的神情。

有庆是第一个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坚强的母亲说道,大多数人在这时候一定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完全丧失希望,但福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使有庆难堪。他喜爱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长跑第一名。我本以为悲剧即将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正当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触手可及时,有庆却突然死去。就像我们知道的很多社会底层人们一样,有庆的血型不幸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谬,活活把血抽干至死。可那又如何?谁又会理睬一个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从有庆死后,他家中的所有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就如同一个说不清永远解不了的诅咒。最终只留下孤独的福贵和一头也叫作福贵的老牛。

余华作者写这本书不禁让我有些战栗,薄薄20万字,却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一时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忍受的苦难,还要学会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艰难和幸福,富贵与贫困。又像电影《我的姐姐》里的姐姐述说的人迟早都会变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将会带来的节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贵一样伴随着死亡活下去。

读《活着》有感 篇5

“老人的脊背和牛的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细品余华所著的《活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场旷世之剧,“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每个人的故事总不会顺风顺水,而文中的主人公也依是如此。

回顾书中福贵的一生,眼前仿佛一片漫漫无垠的沼泽地,似乎那么平静。而福贵的亲人却相继在这里陷下去被吞噬在平静背后无尽的黑暗里。一场场生死离别不断上演,而最后,当走出这片沼泽时,只剩福贵孤身一人。回头望望,当初那片埋藏着他无数亲人,痛苦与爱的地方,缺口早已愈合,竟完好如初。

他似乎是那么不幸,却似乎是最幸运的。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而活着,就挺好!

纵使他一直等待,却始终不被幸福选择。

纵使他不断看见希望,却又眼睁睁地看着死神用无情的双手扼杀他的至亲,将他的希望之火浇灭,打入绝望的深渊。

纵使苦难总是无情地接踵而至,突袭而来,击打在那最温柔的地方,亦或是渗入那流淌着的红色的液体里。

他也没有放弃,他也没有死去。这就是生活啊!

苦难无法打倒一个坚强者的心,更无法阻止一个坚强者好好活着。正如众所周知的海伦凯勒,命运如此残忍地蒙盖她的双眼,而她却奋发图强,报之一个最美的笑脸。

有时候,学习会让我厌烦。我想去逃避,面对着内心与现实中强烈的“盾”,我不知如何应对。我一面忙着应付现实,一面又得不到解脱。有些人认为死去是灵魂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折磨。其实,死才是懦者的逃避,才是最无能的表现。与福贵相比,我们怎能面对一点坎坷就轻易放弃?人生处处面对绝境,但高尚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我们都是一个个黑暗中的不倒翁。苦难的风总是试图把我们吹倒在地,再让我们趴下。

我们要顶风沐雨,决不被泥泞挡住去路,决不被暴雨冲散信念,而是坚定活着,坚决活着,宛如沙漠中的`胡杨林,“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就像书中的福贵,经受过痛苦的考验,生死的锤炼,依然安静地活着。

一头老牛,一亩地,余生......

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段路,他们悠悠地走着——“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谁能说福贵以后不会幸福呢?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见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读《活着》有感 篇6

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与痛苦总相伴我们一生。当你明白这,就没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过——自己的儿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儿大出血而绝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夹死,父亲在上厕所的途中死去,母亲因为没有得到药治而病死,妻子因为生活的重担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人世间……没错,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贵悲惨的一生,余华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充满压抑的生活环境中。

我追随着那个苍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条充满了苦难的石头路上,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

余华先生写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不会让生命的苦难一下子来临,他都是先给读者以光明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时,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当首先读到有庆的死时,我真的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读下去——有庆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他仍然没有对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庆聪明善良,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对现实,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许有庆只能算是中国无数穷苦人家的一个典型,一出生的命运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黑心的医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里!那时的福贵跑到医院,却发现早晨还活蹦乱跳的儿子却变成了一具已经动不了的尸体,早晨还是热的,晚上却变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余华塑造的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逆来顺受:你给我什么,我便承担什么……他们像是一个巨大的怀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给予他们的所有苦难。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说的这一句话,我到现在都未能够解开其中的谜语。其实,说实话,当我读完《活着》这一本书之后 我便不再想要翻开它读第二遍——《活着》带给读者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读了都会让人潸然泪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也许真的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评点成败;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荣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参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7

我是否真的活着?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是否真的以我们该有的意义真正的活着?这是我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最想思考的,希望以此也能引起大家共鸣。

《活着》一书中,主人公福贵在一个黄昏的午后,以向"我"倾述的口吻,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福贵的前半生是无忧无虑的,他本是他人羡慕不急的富家阔少。可人往往一旦拥有就不懂得珍惜。他把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所有,全部砸在了一个叫赌场的地方。于是福贵终于失去所有,以前的所谓富贵全都化为浮云。一切都改变了,可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在失去所有财富后,他却收获了人生该有的精神财富。他终于以其该有的活着方式真正的.活下来了。

福贵由富变穷了,父亲被气死了而妻子被老丈人带回娘家了就连母亲瞬间年迈不堪了。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太大的改变,我以为福贵会扛不住了。但福贵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勇敢的站起来了。他把几亩地租下并下定决心养活一家人而妻子也终于带着刚出世的儿子回家了,他以为生活的光亮就在前方了,可命运就爱开玩笑。随后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孙子相继离他而去。但他仍好好的活下来而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那头老牛成为了他活下去的精神寄托。

在那个残忍的年代福贵经历了太多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他把生离死别都看透,他以自己的那份坚强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真正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8

书中泪点很多,刚开始看福贵回忆自己如何嫖赌,如何轻藐父母家人时,我恨不得他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么会有这样的败家子,他的妻子为何还能容忍着和他过下去,也许这就是当时妇女的可贵与可悲吧。看到他真的败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后用自己的死来教育他的时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该成熟了,人如果经历巨变之后,不能蜕变,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后会从一只鸡变成一只鹅,然后变成羊变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样,白手起家,然后光宗耀祖。事实证明,我还是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不能体会旧中国的苦。当我还抱着希望生活对这位曾经我恨不得让他死的男人温柔些时,却换来了勤劳善良的凤霞,死于难产,死于医疗技术的落后。之后送走亲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实在无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上天到底对这个可怜的男人做了什么啊……

书名《活着》,不禁让人追问,主人公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最开始,奢华靡醉的时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赌的快感,然后破败了,活着是为了家人,但当他先后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儿子女儿,女婿外孙,身边再无一个亲人时,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余华说,活着本身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当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我们是否也能,为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纪的我们,生活变好了,却出现了各种心理承受力极低,心理变态的人。我们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却低了。我们说活着为了家人,为了争口气,为了做贡献等等诸多意义,但也许活着真的只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近期习得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还希望命运为我多安排一些良师益友,助我成长。

读《活着》有感 篇9

古语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诚哉斯言,亦若小说《活着》一般展社会之风貌,现时代之变革,启智慧之先河,发万民之心声。

纵览全书,且思且叹,《活着》的作者余华以貌似冷漠且又犀利的笔调,短小精悍亦不失朴素粗粝的温情深沉的语言,讲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小人物福贵在误导命运的摧残下,一次次经受阴离之苦,却依旧坚韧豁达的活着,并且使活着的意志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

是啊,“活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单纯的“活着”已是不易,更何况一重重的丧亲之痛的打击下,活着当真还是“活着”吗?显然不是!

或许正如莎士比亚的世纪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答案不言而喻,亦若福贵“活着”,是经历了地狱般的痛苦后的涅槃,而此时的福贵也早已成了一个定水宁清的存在的英雄。

而其那一句至真至诚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良然,人生长路漫浩浩,一切的一切不过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的假象,懂得的无需解释,不懂得不必解释,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安然娴静忆一段红尘妙恋,享一世芳华美景,忘却一切虚无只为自己而活着,可好?

后记: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便从天而降了,而那广阔的土地却袒露结实的胸膛,召唤着未来。

读《活着》有感 篇10

时间真的很残忍,一次次无情的带走福贵身边的人。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年少不务正业输掉家产。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妻子家珍一直不离不弃。即使福贵被抓壮丁去充军,家珍也没有选择离开福贵,而是选择担起这个家。家珍是这本书中我最心疼的一个人。

余华这本书写的太过于真实,生活对我们有剥夺却没说什么时候会给予我们一些东西,活着就是活着,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

最后的最后,福贵身边的所有人都离开了他,他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他。福贵一次次的失去亲人,一次次的承受痛苦,何其可怜!

这本书然我感到沉重,生命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那么容易就会流逝。我不是书中人,却仿佛感受到了福贵一次次的绝望和痛苦。我想我以后会更加的热爱生活,努力的活成最好的样子。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任何人和任何事。

读《活着》有感 篇11

众所周知,《活着》是一本记录中国人所经历的苦难,歌颂中国人顽强不屈精神的小说,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经典书籍。

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来自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曲记录了老黑奴所经历的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顽强乐观的对待这个世界,余华因为这首歌而写下了《活着》,即使歌曲里所属的时代、国家和文化和《活着》里的完全不同,但这样也无法抵挡,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共通之处。

大家不会想到,在这名为《活着》的小说中,人们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在余华冷静而稍带残酷的笔调下,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并在这一个故事中,带我们探寻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

主人公福贵,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生活极其堕落嚣张,长年混迹于赌场。之后的一场变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大反转,因为被赌场下套,他们家的家产全被赌场骗取,福贵的亲爹也被他活活气死。这场变故如一瓢冷水将福贵浇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没过多久,福贵的'母亲病了,福贵拿着家里仅有的两个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被军队抓去当壮丁,这一去就是两年,最后死里逃生回到家乡,此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生病变成哑巴。他们经历了那个时代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儿子因为献血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连外孙也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有福贵和家里的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读过《活着》的人,都无不感慨福贵这一生,实在是太惨了,但是福贵却在这一次次苦难中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在每一次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选择了活下来。

人为什么活着呢?人就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在面对无常的命运时,我们接纳它、感受它、理解它。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压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来,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壮举,我们本就应该因为生命本身而活着,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自己的英雄。

最后分享一首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给大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读《活着》有感 篇12

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没有一本能和余华写的《活着》相提并论的。

徐福贵出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一生风雨飘零。年轻气盛的福贵仗着家里有钱,在小城内花天酒地,终受人蛊惑,将自己的家业尽数输在了赌场上。从此一连串的打击使福贵对人生的有了万念俱灰般的绝望。妻子卧床不起;儿子因医生愚昧与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所害失血过多而死去;唯一的女儿徐凤霞因请不起医生看病而失语,最终不得不歪头结婚,之后有因难产而死。

虽说福贵一生的凄惨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密不可分,但如若不是他在人生最应该用功的时候荒废学业,又怎能一事无成?当他把祖辈几代人的积蓄全部挥霍的赌场而丝毫不顾家人应如何活下去,可谓麻木之至。在本应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青年时代流连于莺花柳巷,喝的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可以说是堕落之至。如此一个麻木,堕落的行尸走肉般的`人,等待他的也只会是孤独,落魄的人生,从而只能挣扎在社会的最低层。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这些处于花样年华的少年,又何偿不是处于最应该努力拼搏的时期呢?所以,我们应该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奋力拼搏,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你将会走向和福贵一样的颠沛流离的人生。

在人世间有很多活法,但是你想高贵地活着,就一定要学得一身好本领,在人生至关重要阶段做好该做的事,眼下我们就应该努力学好每一门学业。你所获得的将是一盏通往成功的指明灯,掌握一把开启未来之路的金钥匙。

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未来,能够尊贵的活着而努力学习吧!21世纪的灿烂辉煌将由我们谱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