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笼时光

知远网

2023-07-10文/蒲苇散文

天气渐冷,缩手缩脚的时候多了起来,我不由自主地怀想起儿时的烘笼。那种竹篾编的笼子像一个不大不小的火球,随身携带时浑身上下都觉得暖和。那种舒服劲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随口说出。

烘笼不知起始于何时,但这种手工的取暖工具在我们川东北一带再寻常不过了。烘笼结构简单,椭圆形的外观有竹编的花纹,里面也是篾编的“内胆”,“内胆”里放一个瓦钵或糊一层厚厚的泥土,瓦钵中或泥土里要装上炭火,撮上一些已烧过没有冒烟的木炭灰盖上,一钵好的炭火可烤上大半天。内胆的位置要高低适宜,高了火苗会舔着笼子,低了又达不到烤火的效果,所以做工很是讲究。烘笼四周要镂空,便于散热和放置炭火,最上边还要安装一根竹块做成的横担,主要是方便携带。这种取暖方式既环保又经济实惠,很受父老乡亲青睐。

烘笼最讲究的是炭火。寒冬腊月,人们在煮饭时会选择棍棒之类的上好柴禾,烧后自然冷却或用水打湿,以便烤火时继续使用。如果木柴没烧尽,放进去会有烟有明火,既呛人还会烧着笼子。若烧过了头,又不能持续发热,所以得不断更换炭火。要是炭火太毒了,温度高,还烤得人面红耳赤的,不舒服。煮饭时,大人会根据煮饭时间的长短,决定烧过的树桩何时取出最好。

西南方的冬天,屋里屋外一样的冷。晚上可以蜷缩在被窝里,可是白天人总要活动,大人们弄好烘笼,让我们提着去上学,一般情况下,直到下午放学了炭火都没熄灭。晚上做作业,脚下也有烘笼相伴,我们放开手脚大胆思维,做题的准确率甚至比其他时候都高。

冬天气温低,阴雨连绵的时候多,人们还用烘笼烤鞋子袜子和衣服。那时农村人几乎都穿手工布鞋,一不小心就容易打湿,烘笼烤布鞋是司空见惯的事。其实,烤得最多的还是小娃娃的尿布和棉裤,之前没有纸尿裤,冬天阳光不强烈,尿布和裤子又不容易晒干,这个速烤法可谓家家都会。

晚饭后,一家人也可以抱着一个或者几个烘笼围坐在屋里聊家常。那个年代没电视看没手机玩,一家老小挨坐在一起,吃些自制的零食,即便门外寒风呼啸也不觉得有多冷。睡觉之前,母亲将烘笼放置在我们的被窝里,待烤得热烘烘后,才让我们脱下衣裤睡进去,整个晚上我们都不会觉得冬季漫长和寂寥……

烘笼里燃烧的虽是木炭,持续的却是温暖,延绵着大人们的呵护和爱,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味和对亲人的惦念。

岁月流逝,随着时代的进步,暖手袋、烤火炉、电热毯、空调、地暖等日趋普及,烘笼已慢慢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种“文物”不再发挥取暖的功能了,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成为了不少人的美好记忆。

而今,曾经的取暖神器已成罕见之物,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如果我们偶尔路过乡间,还能遇见有人手捧烘笼这样的情景,心底总会涌动着无限的暖意,那种美好且不可取代的记忆便会油然而生。

有烘笼的日子是暖和的。用过烘笼的人是幸福的。讲述烘笼的故事总有甜蜜可追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