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5-09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唐诗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唐诗读后感 篇1

中国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也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她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她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闻名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她们在干些什么呢?原来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她而努力,为她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读后感 篇2

起初,唐诗带给我的印象是单调、乏味的。后来,阅读了《唐诗三百首》,我对唐诗又产生了新的印象。

唐诗是多彩的。

唐诗,是绿色的。它既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嫩绿。嫩得青翠,嫩得可爱;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绿。淡雅的颜色若隐若现。它们不像墨绿有深沉的颜色牵引住人们的眼球,只是靠着一点点淡淡的绿色博得人们的青睐……

唐诗,是红色的。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淡红,像泛起了红晕的少女的脸颊;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红得灿烂,红得似火。

唐诗,是白色的。是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白,白得纯洁,白得无暇。令人陶醉。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种纯洁的白;不是那种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缕缕皎洁的白。白得悲惨,白得寂寥,白得凄凉。

唐诗,不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独怜幽草涧边生”的荒野之景。描绘了荒山野岭的.独特环境。令人对野草萌生爱怜之心。

与上句相比,我更喜欢、更觉得杜牧的《江南春》更为精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春雨景。黄莺动听的歌声加上鲜嫩的绿叶与红花,江南城里到处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缓缓飘动。南朝建造的宏伟寺庙,不知有多少楼阁沐浴在蒙蒙细雨中。这美丽的春雨图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们的心。

唐诗,是多彩与精彩的!《唐诗三百首》一定会让你对唐诗有很大的了解!

唐诗读后感 篇3

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诗吧。

就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读了这首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诗人的母亲一边辛劳地为儿子缝制衣服一边思念远游的.儿子的场景呈现在我的眼前。读了这首诗,我更能体会母爱的伟大,妈妈对我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在脑海里。母爱是伟大的,诗中的母亲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儿子,我的妈妈有何尝不是呢?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我,把最好的都留给我,这首诗又一次唤起了我对妈妈的感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中,我仿佛成了那典雅的古代儒生,为丰富懂我头上淡蓝的逍遥巾。乘上一辆古旧的马车,马车吱吱呀呀而去,一到两边是一片片火红的枫树,把我的双颊也映得微红,叫我如何不停下车来多看两眼?“小令樽前见玉箫,歌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萧是那精精制制的玉箫,灯是那花花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味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净之所,心如止水的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后感 篇4

严羽讲,“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我特别欣赏这句话。

纵览唐诗三百首,我注意一个事实,在盛唐那个时代,诗人的笔下,诗情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细读唐诗后我才明白,只有当诗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后,它才有可能尽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诗有别趣,其趣令人动情。日前重读唐诗,感慨颇多,现归纳体会如下:

其一、高明的诗人往往会驰骋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读到一首好诗,而其技法、灵感及境界又为自己所不能时,我会由衷地感叹:泼墨简笔描之难。诗和禅一样,重在心悟而离言说。诗在技法上讲究“妙悟者不在多言”。当一首诗能达到一种禅境时,就更属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欢那些具有禅意的诗作,因为它所表达的意境能够直指人心。

其二、一个博学有品位的.诗人,总是一个能够纵览诸家的聪明人,总是一个能够改其习端,习禅心法的觉悟者。日久天长,他的诗作自然会达到一种无碍的境界,诗人也会活泼泼地创新出一道为世人所瞩目的风景。

其三、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一定是一个经过了几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经到了一种“志于道、游于艺”境界的人。因为只要读他们的诗作,读者总能够品味出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绝壁上的木桥,那是一种无心之心。

其四、一个体悟了禅境的诗人,一定是一个“夺一切境,入诗歌三味;乘境深处,自由无碍”的人。

唐诗读后感 篇5

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最好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后感 篇6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白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诗也不少哦!

离别本是一个旧话题,但王维的`一首《送别》却写得很是婉转动人、余韵不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体现了把友人送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与寂寞;后两句写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衬出今日的依依不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株。却下水精帘,玲珑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动作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唐诗读后感 篇7

我的小抽屉中有非常多的课外书,它们都是近年来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有精致包装的《西游记》,有故事精彩的《安徒生童话》,也有小伙伴们喜爱的漫画书,但在这许多的课外书中,有一本包装朴素,页面发黄的书,它就像丑小鸭一样摆在其它美丽的“白天鹅”中,显得毫无光彩,但它却是我最珍贵的书,我人生中第一本课外书——《唐诗三百首》。

小时候爸爸教我背了一首唐诗——《古朗月行》,一学会了,所有的家人一听我那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都竖起大拇指直夸我,那时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快感。第二天,到学校后,我就向小朋友们炫耀,看着自己赢得那么多小朋友那敬佩的目光,以及老师对我的鼓励,就更加激起我学习唐诗的兴趣。

十岁生日时,我什么都不要,就缠着爸爸给我买本古诗书,爸爸听后非常高兴,便到城里新华书店为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接过书时,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书是人类最好的营养,书会伴随你成长,书会使你更充实,这本书也是我对你的期望。”我当时也没多想,如获至宝般直往书屋钻。

从那以后,《唐诗三百首》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我不断的从书中吸吮着营养,充实着自己。

当我徘徊于十字路口之时,迷茫不知所措,它犹如一盏引途的明灯,告诉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取得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它犹如沉鸣的古钟把我敲醒。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我失意落魄,戚戚于挫折时,它犹如母亲温暖的手抚过受伤的心灵,告诉我“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现在,学校开展“好书伴我行”活动,有非常多小朋友都加入到这习唐诗的活动中来,我也一样,不断深入地品读。我要感谢唐诗,因为它已成为我心灵上的一个寄托;也是我生命中的灯塔;更是改变我一生的精神食粮,让我不断的从中成长……

唐诗读后感 篇8

我在收拾旧书的时候发现了两本配套的唐诗三百首,我就拿起来看。

随便一翻就翻到两首古诗而且都是学过的一首是望庐山瀑布,温习一下吧,估计好多人都忘了。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温习一下也不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翻了一页,看了一会,都是没学过的诗。有一首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我去电脑上查了一些有关赤壁和巴女谣的一些资料。赤壁这首诗的意思是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巴女谣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巴地的女孩骑着一头牛,唱着民歌,沿着处处铺展着荷叶、处处盛开着荷花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记得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我个人觉得能让我们长知识,都了解古诗,所以可以去看一看。

唐诗读后感 篇9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但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积极学习,汲取精神食粮。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后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楼酣饮畅聊的场景。诗句中洋溢着热情与豪迈的气息让我这一千年后的小读者也燃气澎湃之情。虽然古时候这种场景也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应该多敞开心扉,广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群芳竞艳,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创作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尚有五万余首。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华,但是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很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是应该多学习我国传统国学精髓,传承我国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唐诗读后感 篇10

清晨,朝出的辉光映出了东方的鱼肚白,在门前那棵榆树下,坐在宽大的树桩上,轻轻翻开膝盖上的那本《唐诗三百首》,心情总会变得宁静与神圣!

树皮厚重,书面墨黄,油纸的香味扑面袭来,夹杂着文字视觉的震撼,让我深深的沉浸其中。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幼稚的诗仿佛是一首歌,欢快而明朗,我看后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直接的诗谁不会写,谁不会吟?再往下看,越看越为震惊,原来这是骆宾王还是个娃娃时随口说出的!那时的我,应该还是稚气未脱,光着脚丫子,在田里跑来跑去直至染上一层灰。那想着写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感动惭愧,二骆宾王的这一首诗,不正如唐朝初年一样吗?虽跌跌打打,但却透出一丝丝的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到这里,一股磅礴的气势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望着庐峰在阳光照耀下升起的紫烟,在万丈瀑布前感到自己深深的渺小,觉得这瀑布,好似是银河坠落而形成的。这就是诗仙的诗啊!也只有他,才能领悟瀑布的精髓,感受到银河的气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景,而更是一份情,一份寄情与山水的心啊!其实生活中不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那片借风在天空翱翔的枯叶,那多生长在野谷县崖峭壁中的美丽小花,那只盘旋在你脚边的可爱小苗,谁不能说她们不是美呢?都说盛唐的时代造就了李白,但我却认为李白的豪迈造就了盛唐!

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战火纷飞岁月里,杜甫,一代诗圣,却被囚禁在城内,不得外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是何等说不出的苦奈,唐代也逐渐走向了衰亡。而一切的缘由,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不理朝政,谎于正业。这令我一阵羞愧,如不是懒,我何至于成绩下降的那么快?看来是时候反省了!

我关上书本,看了看天色,真有几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了!”

唐诗读后感 篇11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出它万丈光芒。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发的精神力量。《唐诗三百首》中,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如海上的照明灯,照亮了我们,如风雪中的煤炭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哲理。古诗,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和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有自己的光彩,也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等待着,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诗,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小学生,为了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而努力的学习。以杯具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感情。

唐诗读后感 篇12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齐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完美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齐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齐,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齐应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