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2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耗费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回答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3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4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5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6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7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8
《如何阅读一本书》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此书属于外国著作,本身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就会加大阅读的难度。再加之翻译中客观存在的误差和翻译者本人的遣词习惯,让我读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阅读的目的有很多:学生时代,是为了考试而读;而闲暇时看的言情小说,则是为了娱乐而读。现在,抛开娱乐和考试,则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读。不同于考试和娱乐,为了增强理解力而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需要勤做笔记、写读后感,还需要运用此书中的技巧来阅读。
这本书风行70年不衰,可见其在阅读上为读者带来的影响与价值。全书从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的说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四个方向作为基本的骨干,将阅读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说明、检讨与建议。
首先,读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之间是有关联的,较高级阅读层次包含了较低级阅读层次的特性。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无论是基础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都强调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主动阅读。阅读是一个特别强调主动性的活动,完全被动是读不了的,那么专注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专注力并不代表理解力,于是思考就是主动阅读的第二个要素。如果单单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那么一定是双眼停滞,头脑昏睡,即使没有被动到如此,如果阅读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体框架之上,带着一边思考和一边提出问题去阅读,或者说,由于仅仅对书中钟情的表达和语言很感兴趣,却没有耐心去了解整本书的框架结构、逻辑和内容等实质性的东西,那么,便是单纯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所当然地,这本书给予你的回报也就局限于摆弄文字上,对于个人在这方面的提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我也承认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工作外时间没有好好利用起来,应该在以后多阅读,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储备知识,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所用处。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同样的,这本书给我的帮助更加的大,因为我还没有阅读多少书的时候,就能够碰上它。相信这本书所教导我的,能够在我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给我打下好的基础,让我能够从此以后有科学和系统的阅读,不断的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及人生的境界。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总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9
读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如何读书,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让自己获得“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收获我们自己想要的。“阅读就是学习”,不但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还要用来进行自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要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阅读不是在听作者唱独角戏,我们更需要把它当作一种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与思想,从而获取一种阅读之外的东西。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依次渐进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检视阅读,是系统的进行略读,粗浅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阅读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应该依照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尽可能的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停留或倒退。通过检视阅读,我们需要从基本架构上读出作者的整体思路,但不要企图了解作者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句的深层次含义。“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向提问,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无论我们读什么书,这几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同样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了我们教了几种阅读时做笔记的方法,以及三种做笔记的形式,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阶段,也是阅读单独一本书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首先要对我们所阅读的书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只有明白了这本书的分类,才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完成下面的阅读。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还要能够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要能够对整本书进行拆解,拟出这本书的大纲,并能够用自己的内容对大纲进行适当的充实。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条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这本书。在这一部分,作者讲到了一本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成为一个“好读者”的同时,也为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个基础。
在分析阅读的讲解部分,作者总共列举了他对于分析阅读理解的十五条规则,这些规则在全书的第十一章有一个小的汇总,并对这十五条规则的联系进行了讲解。这十五条规则之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书。但如何更好的把这十五条融入我们的常规阅读中,这还需要我们慢慢的在后续的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
在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部分,作者总结了他对于几种外在辅助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我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的保证独立阅读,排除他人的评论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影响。尽可能的少利用导读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再进行对辅助材料的阅读。
第三篇中,作者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阅读方法的总结和概括。通过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不断的阅读,但不是任何书或文章都要读,我们要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0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1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12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