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5-0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白杨读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白杨读后感 篇1

初中时曾拜读过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文中那精致、干练的笔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茅盾先生以树为寓,讴歌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先烈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

参加了几年水电建设,耳闻目染感触颇多,总想学先生以物喻意,抒发点什么。读过《爱莲说》,莲是花中君子,虽出淤泥而不染,但觉得清纯些;也看过《菊颂》,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赞颂的力量。而唯有先生笔下的白杨才最能体现新一代水电人的精神。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里艰苦哪里生根、哪里贫瘠哪里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成片成排的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水电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电人正是不畏风霜、不俱骄阳、不顾个人辛劳、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怨言、夜以继日,为加速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水电人讲得太崇高、太伟大了吧!但是我想说:不,事实就是这样。我想赞颂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水电人有一句自编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有调侃之意,但祖国大地众多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电人子承传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结果吗?那一座座电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杨那样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山水之间吗?正是有了这群水电人,正是有了这种朴质、团结、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为祖国水电事业作出非凡贡献、铸出新的辉煌的力量!

白杨精神是水电人的灵魂!

我们要继承这种品质,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

我赞美白杨,它努力向上,就像水电人挺起刚毅的脊梁。

我更要赞美水电人,他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他们是新时期经济建设者的榜样!

白杨读后感 篇2

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高大挺秀、生命力强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学习了《白杨》这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再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父亲和他的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议论的事。其中白杨树的生态环境令我震惊,因为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水,更没有人烟。但它还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是在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他在表白这自己的心。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在大街上的清洁工人,他们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们一直在大街上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我们长大以后一定要向为祖国奔波边疆的人学习!

白杨读后感 篇3

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白杨》,当我读到“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他,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质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段话时,我想:我们应该向白杨一样,坚强勇敢,不软弱,要学会面对困难,努力拼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想到这里,我又继续默默地读,当我读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时,我仔仔细细地想了一会儿,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什么呢?

想着,又继续往下读,当读到读到妈妈在新疆工作,爸爸也在新疆工作时,我知道,他们是一位边疆建设者,我想:爸爸希望他想白杨一样,永远扎根边疆,努力去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勉励自己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再读最后一段”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读完后,我懂了: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样,做一个无私奉献,为祖国发展而不惜一切的人。

读完了整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祖国贡献的人,也要鼓励身边的人向我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白杨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读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我被白杨树那种坚韧的精神打动了。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坐着汽车回家。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单调。这时,看到远处有几棵白杨树。望着这挺拔的白杨树,想到了那些在边境的军人。

是的,在我们眼里,那仅仅只是几棵白杨树,几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那紧凑的.叶,那挺拔的杆,在仔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白杨树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它那紧挨的叶,如同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它那挺拔而笔直的杆,如同我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坚强,这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读着这篇文章,想着白杨树身上的精神,让我想到了保卫我们祖国的一个个军人。是的,军人和白杨树一样普通,也和白杨树一样有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军人们默默奉献,却不要一点回报。如同白杨树一样。

望着窗外的白杨树,我思绪万千······

白杨读后感 篇5

今天我们上了第三课白杨,它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白杨那种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说的`话,这句话不但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这也表白了自己像建设者一样的精神,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坚强执著、忠诚无私、默默奉献。让人们在他们的保护下成长。

白杨不择环境的成长,它们生长在艰苦的通向新疆的路上,它们在这儿历经磨难,挡住住风沙,把安全带给人们,给单调浑黄一体的大戈壁叹增添了无限生机。

白杨为人们做出了很多很多,让人们得到了安全,我无比敬佩他们那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白杨》,戈壁滩上的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的胸怀。读完之后,我不由对白杨产生了兴趣。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他,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当我读到这里时,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的白杨树是那么坚强,那么可贵,在茫茫戈壁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它们迎着风沙,挺直腰杆,从不低头,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叹:白杨树,你真了不起!

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也不少。没有双手、用脚来弹琴的哥哥——刘伟就是其中一个。记得第一次在电视里看他弹奏钢琴,我既惊讶又感动,啊,平常用来行走的脚竟能在键盘上弹琴!而且弹得那么流畅、那么动听,丝毫不比那些用手弹的人逊色!尤其是他陶醉的表情,一脸的自信,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演奏完毕,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鼓掌,为他喝彩。我想:为了这台上的几分钟,刘伟哥哥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呀!他不正是一棵了不起的白杨吗?

让我们牢记白杨树的精神,做一棵名副其实的小白杨吧!

白杨读后感 篇7

我们学习了《白杨》这一课,让我感触很深。

《白杨》主要讲了在一列火车上一位旅客在和他的女儿和儿子讲白杨很坚强,但是他的孩子没明白,因为他不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敬佩白杨。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就像做一个拥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人,无论在多么恶略的环境下,都会坚强的活下去。

白杨的生命力真是可叹!

白杨读后感 篇8

最近,我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让我感慨万千。

文中的爸爸边疆的建设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边疆的孩子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像白杨一样面对各种困难能经受得住考验,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爸爸有一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在两个孩子争论的'时候,他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从他对孩子说的话中,我知道了白杨的特点和精神,白杨是高大挺秀的;他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白杨不怕灾害。它有着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白杨这种精神,真应该像它学习!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是通过白杨来表现祖国建设者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

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在它身上有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这精神就像烙印般印在为建设祖国的人们心中。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祖国建设的保证!!

白杨读后感 篇9

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书里,描述着我最喜欢的课文——《白杨》。

这篇课文表述了白杨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举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也借此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为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的奉献精神。

那两个孩子拥有天真无瑕的特点使我读起书来舒畅,他们是那样天真,那样融洽。

还有他们的爸爸。这位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会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真、高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不管环境有多么恶劣,都要守护他们的袓国建造的边疆。

读后最让我喜欢的角色就是那几棵小树苗。它们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正迎着风沙成长看,虽然它们只是一棵苗的,但它们也要守护它们的边疆,守护它们的家团。

每当我读到这篇课文,我都会为那些小树们骄傲,我也要向那几位人物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天真无瑕和那位爸爸的感恩。

这篇课文真让我深受体会啊!

白杨读后感 篇10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读着《白杨》这篇课文,使我不禁想起这首悦耳的歌曲。

这篇主要讲述了在开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和孩子们看见了白杨树,孩子们争论那是树还是伞,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表白着自己的心。

新疆是个遥远、荒凉的地方。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亲,敬佩所有的建设者。他们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坚强不屈。倘若我是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我也不愿去新疆,更别说要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受苦了。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错,他们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带走了荒凉,留下了繁华。新疆有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将变得越来越富饶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今年我国遇上了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雪灾,处处冰天雪地,阻挡了我们回家的去路。交通瘫痪了,多少人在冰冷的车站渡过一夜又一夜;多少人因冰雪而堵塞在路上……一群群的救助队不分昼夜抢修电塔,拉好电线,他们的衣服变得湿淋淋的。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可冰雪无法抵挡他们的热情,只为了万家灯火,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有的电业工人还千里迢迢从唐山赶到重灾区进行抢修工作。

让我们一起弘扬建设者的那种精神,学会奉献吧!

白杨读后感 篇11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们学习了《白杨》这篇文章。文章是用得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的。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白杨树的坚强。

课文讲了文中的.爸爸把子女们接到新疆去念书。在旅途中,爸爸借白杨书来教育孩子们应该像白杨树那样让他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文中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内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理解。突然他的嘴角有付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学习了这篇文章那白杨树的坚强,无私奉献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一直激励着我也应该做一个像白杨树这样的人。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还知道了白杨树高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这三个特点。从中也表现出了白杨树的坚强风格。我以后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想白杨树一样做一个坚强、无私奉献、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人。

白杨读后感 篇13

前几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课文。表面上看这篇课文在描写白杨,但是深入观察,深入思考,其实它是在赞扬、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使我感受深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是坚强不动摇,“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说杨树,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

文章的最后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为他担心生活在北京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不仅不能接管新疆创建者这种重大的任务,就连新疆那艰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当他看见白杨树旁边的小白杨,应风沙成长起来的小白杨树。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与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从这段可以看出,父亲对祖国的.付出多大。虽然祖国把它发配到边疆工作,但他没抱怨半句,他不仅要把自己奉献给祖国,换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献给祖国。假如我是他父亲,我死都不会去边疆,更别说把孩子接过去。但学了这篇课文,我会学习“父亲”这种精神,还要发扬光大。

白杨读后感 篇14

我读了第三课《白杨》文中的精神,让我有了深深的感受。

这篇课文就和上学期的.《梅花魂》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一篇文章。主要的内容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在回内地接孩子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上的白杨树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的特点,以此赞喻边疆建设者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为边疆建设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十四段: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一是它忠诚无私,哪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二是坚强不动摇,不软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吓不倒它。其实这也是对边疆建设着忠于祖国,为祖国边疆建设事业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精神赞颂。

白杨读后感 篇15

提起笔,在《白杨》这篇文章中搜寻着灵感。城市中,荒山里,白杨树深深地互相颂赞着,高大挺秀;生活中,平凡里,那些无私无畏的祖国建设者们,也同样挑起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贡献的重担。

没错,正像那挺拔的白杨树。

在列车中,三口人正望着窗外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妹妹说像大伞,哥哥却说这只是树。但爸爸告诉兄妹俩,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可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爸爸也在表白着自我的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啊,没有大山的倚靠,没有清水的灌溉,也没有人类的呵护,有的`只是茫茫的一片荒漠,但不管环境有多么恶劣,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白杨树总会坚强地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扬起高傲的头,笔直的向上生长。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建设者,来为人民除去风沙雨雪;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战士,来为人民无私的服务。

而文中的父亲自我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还毅然地把自我的家人也投身到边疆建设者的队伍中,目的就是让自我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他期望孩子们能理解他的心愿——像小白杨树那样,迎着风沙,坚强不屈的生长,将来付出自我的青春和热血,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再看看那些解放军战士们吧!哪儿爆发出战争的硝烟,他们就会即刻赶到,守卫祖国边境,甚至能够付出自我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哪儿发生了灾难和危情,他们也会奋不顾身第一时间来帮忙人民,为伤员带给足够的食物和资源。白杨树的精神不正是解放军战士的精神吗?这使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摇荡。

是的,大雨能够淋湿我们的衣襟,却永远泼不灭我们心中燃烧的、为人民抛洒热血的火焰;是的,风雪能够折断柔弱的枝叶,却永远压不倒那结实、绝不动摇的树干。落下笔来细细品味着整篇文章,似乎那首小诗又萦绕耳际——“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