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知远网

2025-05-07报告

知远网整理的三资管理自查报告(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根据县农业局《关于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规范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城阳街道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调研,自查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阳街道针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建立了农村财务监管中心,全面推行“村财街道管村用”制度,制定出台了《城阳镇政府关于“村财镇管村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到20xx年7月已将全街道所有行政村的财务全部纳入了街道农村财务监管中心集中管理,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增加财务透明度,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明确了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范围,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建立村级台帐。通过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农村集体“三资”在登记管理上,资金、资产相对好一些,而土地尤其是“四荒”地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规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假公济私,挥霍浪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白条入账;有的村报销凭证不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有的村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其他村干部还束手无策。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组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不便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五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年不调整;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

2、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村干部不熟悉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3、村级财会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强并保持相对稳定。现在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此外,由于经费紧缺,对各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村要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内容,建立考评档案,实行奖优罚劣。

2、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其性质、模式、工作流程、监督、责任和处罚等规定,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3、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xx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5、强化监督,促进整改。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村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根据县农业局《关于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规范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城阳街道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调研,自查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阳街道针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建立了农村财务监管中心,全面推行“村财街道管村用”制度,制定出台了《城阳镇人民政府关于“村财镇管村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到XX年7月已将全街道所有行政村的财务全部纳入了街道农村财务监管中心集中管理,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增加财务透明度,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明确了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范围,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建立村级台帐。通过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农村集体“三资”在登记管理上,资金、资产相对好一些,而土地尤其是“四荒”地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规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假公济私,挥霍浪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白条入账;有的村报销凭证不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有的村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其他村干部还束手无策。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组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不便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五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年不调整;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

2、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村干部不熟悉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3、村级财会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强并保持相对稳定。现在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此外,由于经费紧缺,对各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村要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内容,建立考评档案,实行奖优罚劣。

2、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其性质、模式、工作流程、监督、责任和处罚等规定,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3、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一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5、强化监督,促进整改。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村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3

根据市纪委的安排,我区组织两个乡按照相关程序对“三资”管理工作开展自查,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一、对村级“三资”情况进行再清理。

雪华乡组织人员对各村“三资”进行再次清理、登记、核实,全乡三个村清理后的货币资金实际数额为673.51万元,清理后的资产实际价值为3118.76万元,债权实际数额为723.73万元,债务实际数额为1172.3万元,土地面积为33.95亩,荒地68.7亩,水面300亩。

燕山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开展了备用金专项清理工作,重点对现金账过大的`8个村进行了清理。针对各村对自身现金余额过大的问题,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逐笔对照分析梳理,找出不能入账的原因和需要补充的手续,使账目得到化解。截止目前,共清理化解各村历史遗留账目126478.35元。

此外,还重点对涉及征地拆迁项目村的资产、资源进行清理核销。截止6月,固定资产核销80737.36元,增加499万元;资源中水面核销222.93亩,土地核销93.14亩,荒地核销0.66亩。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资产、资源进行清理,进一步摸清了各村的家底。

二、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

要求村级所有经济业务,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所有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证明人签字→所有会计...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4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根据县农业局《关于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规范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城阳街道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调研,自查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阳街道针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建立了农村财务监管中心,全面推行“村财街道管村用”制度,制定出台了《城阳镇政府关于“村财镇管村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到20xx年7月已将全街道所有行政村的财务全部纳入了街道农村财务监管中心集中管理,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增加财务透明度,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明确了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范围,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建立村级台帐。通过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农村集体“三资”在登记管理上,资金、资产相对好一些,而土地尤其是“四荒”地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规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假公济私,挥霍浪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白条入账;有的村报销凭证不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有的`村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其他村干部还束手无策。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组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不便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五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年不调整;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

2、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村干部不熟悉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3、村级财会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强并保持相对稳定。现在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此外,由于经费紧缺,对各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村要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内容,建立考评档案,实行奖优罚劣。

2、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其性质、模式、工作流程、监督、责任和处罚等规定,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3、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xx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5、强化监督,促进整改。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村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5

根据市纪委的安排,我区组织两个乡按照相关程序对“三资”管理工作开展自查,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一、对村级“三资”情况进行再清理。

雪华乡组织人员对各村“三资”进行再次清理、登记、核实,全乡三个村清理后的货币资金实际数额为673.51万元,清理后的资产实际价值为3118.76万元,债权实际数额为723.73万元,债务实际数额为1172.3万元,土地面积为33.95亩,荒地68.7亩,水面300亩。

燕山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开展了备用金专项清理工作,重点对现金账过大的.8个村进行了清理。针对各村对自身现金余额过大的问题,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逐笔对照分析梳理,找出不能入账的原因和需要补充的手续,使账目得到化解。截止目前,共清理化解各村历史遗留账目126478.35元。

此外,还重点对涉及征地拆迁项目村的资产、资源进行清理核销。截止6月,固定资产核销80737.36元,增加499万元;资源中水面核销222.93亩,土地核销93.14亩,荒地核销0.66亩。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资产、资源进行清理,进一步摸清了各村的家底。

二、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

要求村级所有经济业务,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所有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证明人签字→所有会计...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6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管理是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举措。我镇十分重视,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全面清理整顿、建立健全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会计电算化、运行规范化、监督即时化,加强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20XX年5月份根据市统一要求在全镇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一是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了更好地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我镇建立了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镇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各村书记、会计、农经中心记账员为成员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专门召开了村定职干部大会,由镇长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动员,农经中心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业务辅导。二是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清产核资的主要任务是:清查资产、界定权属,重估价值,核实存量,登记产权,建章立制。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纪委牵头,农经中心记账员分工到村对全镇10个村的所有资金项目进行清理清查,对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计量、盘点、核实、登记,全面查清村资金、资产、资源底子,建立了详实的“三资”台账并将清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实施了公示。

二、集中培训,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自从合并乡镇以来,我镇就实施了“村账镇代理”制度,从农经中心抽调责任心强、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组织实施会计业务培训,实现了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转变,再从会计电算化到网络记账的飞跃,农经中心记账员通过网络登录该系统,对辖区内各村财务进行电算化处理、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

三、落实制度,规范运作

一是建章立制。根据农经服务中心的工作程序,我们制定了《农经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代理记账员操作办法》、《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一事一议项目化管理制度》、《村级票据管理制度》等,进一步细化了各项工作,工作到人,责任到人。

二是规范收支行为。各村在发生经济业务时统一使用省监制的村级组织内部结算凭证,所有的资产租赁、资源发包、土地补偿费等收入都能及时足额解交农经中心村级专户。村级所有支出均须村主任审核,书记审批,经民主理财小组和村监委同意并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和“如皋市村级监督委员会监督专用章”后方可入账,其中小额支出由村会计按报销程序以备用金直接支付,再由村会计到农经中心报帐。大额支出经各村申请,领导审批后采取非现金的方式结算。

三是严格资金管理。(1)一事一议资金管理。在一事一议资金使用上我们严按照一事一议项目化管理管理的要求,凡使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建设事项,均实行项目化管理,使用数额在5000元以下的建设事项,列入小型项目和用工管理,在使用上采取“立项、申报、审批、验收、拨款、建立台账”的程序,拨款时统一使用“一折通”打卡的方式结算到位。(2)村级财政转移支资金管理。农经中心专门设立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核算专页,对市有关部门直接拨入的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入账,对不直接拨入的村干部报酬等,在收到相关票据后及时记账,确保村级资金核算内容的及时、准确、完整。

四是资产、资源动态监管。农经中心加强对村级集体投资项目招投标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情况的实施动态监管。村级所有的资产在“三资”管理平台中都建立卡片,并留有电子照片备案。村级在处置资产、资源时均由镇纪委牵头,实施公开竞价、招投标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决定,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和台账变更,确保账实一致。

四是定期公开“三资”使用情况。农经中心根据每季度记账情况,每季度汇总一次村“三资”使用情况,出具书面材料并加盖中心印章后交由各村向群众公布。

五是严格经济合同管理。村级的各种承包必须全部签订书面合同,同时上报农经中心备案。

六是严格村级档案管理。农经中心建立了50个平米的档案室,采用档案密集架,集中保管村级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实施专人管理,档案的调阅均按制度执行。

七是严格审计监督。每年由镇纪委牵头制定审计计划,每年保证对三分之一的村实施审计,今年年初已对全镇十个村三年的经济情况实施了审计,审计结果已召开村定职干部会进行了公布,同时根据审计情况重新出台了。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7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管理是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举措。据休办字【20xx】2号、休纪办秘【20xx】5号、休农字【20xx】27号及海政字【20xx】25号文件精神,我镇十分重视,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全面清理整顿、建立健全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会计电算化、运行规范化、监督即时化,加强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各村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村资金管理情况。

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已经严格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不存在多头开户、公款私存现象,各村报账员每月报账都是实报实销,不领取备用金,不存在坐收坐支、白条抵库和无审批大额现金支出现象;现金、存款已严格执行日清月结、账账相符的对账制;收入支出已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村组集体各项收入及时入账,全部使用县财政农委监制票据,并由三资中心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纳入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帐内核算;村组集体各项收支票据基本做到手续齐全,原始票据经过村三委审核把关,再由镇政府审核审批;目前各村组非经营性支出已严格自控,大额开支基本由两委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并附记录,基本无新增债务发生。

二、资产资源管理情况。

各村组集体资产资源于20xx年度按市县文件要求进行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登记造册,但随着资产资源的变动,对新增资产资源或是报废资产流转资源的动态发生,各村组对变动情况未进行核实登记,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对辖区内所有村组的`资产资源现状进行详细的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村组集体资产的取得、变更或终止,资产经营方式的确定或是变更,资产的购置、变卖、报废等事项都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村组集体重要固定资产、资源有专职坐班村干保管,已分村、分类建立了明细台账和资源登记簿,目前帐物需要清理核实;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都经过村两委会议研究,并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协议。

三、村组集体三资公开和民主监督情况。

凡涉及农村集体大额财务收支和资产资源处置等事项,各村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履行民主程序,实行民主决策;已逐步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目前各村已对20xx年第四季度和20xx年第一季度财务收支情况在各村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并上报回执交由三资中心存档;20xx年村两委换届前,镇政府组织纪检财政民政三资等对所辖12村的第八届财务收支余情况全部审计,经公示后,各村无村民反馈信息。

四、及时组织各村报账员学习培训。

为全面配合近期"阳光四务"、"村为主"的文件精神,加强各村报账员业务素质,我镇及时结合各级文件和村级报账员业务实际操作水平,对各村两委和报账员文书进行了两次培训,并签订"村为主"考核机制,并结合20xx年第一季度各村财务情况予以逐村检查指导,并及时布置各村将第一季度财务收支余情况公开公示。镇政府和三资办将此项工作纳入各村"四务"之一作为各村年终考核考评。

三资管理自查报告 篇8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根据县农业局《关于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规范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城阳街道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调研,自查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阳街道针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建立了农村财务监管中心,全面推行“村财街道管村用”制度,制定出台了《城阳镇政府关于“村财镇管村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到20xx年7月已将全街道所有行政村的财务全部纳入了街道农村财务监管中心集中管理,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增加财务透明度,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明确了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范围,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建立村级台帐。通过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农村集体“三资”在登记管理上,资金、资产相对好一些,而土地尤其是“四荒”地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规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假公济私,挥霍浪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白条入账;有的村报销凭证不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有的村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其他村干部还束手无策。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组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不便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五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年不调整;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

2、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村干部不熟悉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3、村级财会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强并保持相对稳定。现在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此外,由于经费紧缺,对各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村要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内容,建立考评档案,实行奖优罚劣。

2、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其性质、模式、工作流程、监督、责任和处罚等规定,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3、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一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

4、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5、强化监督,促进整改。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村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