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不仅向读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归来时开放,应该是青春中最阴霾的一朵花,终要在阳光的温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岁月的韶华,无法守住与青春之间的任何一个承诺——纵使当时的信誓旦旦历历在目,也一样无动于衷。
香榭丽舍的常春藤爱上了蔷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对希尔贝特的,只属于青春的爱情。日落时分,都以知晓还有二十四小时的漫长旅途才能再度重逢,但却天真的臆想只要尽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别,却最后成了现实的奴隶,匆匆惜别。或许不是爱情,只是青春点亮的心底的悸动,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灵的碎片,总要使人不厌其烦的回到邂逅发生的地点,拾起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会觉得青春仓促,像一本早已过时的三流言情小说,第一页中是一对满怀希望的恋人,一页一页,十年二十年……书的最后他按照每天的惯例在养老院中散步,脚步蹒跚,没有人同他讲话,因为他已经老到足以忘记一切。青春的伤痛大致如此,也许只是因为最快使人发现的美是最容易让人厌倦的美吧!又因为时光残酷的可怕,一点一滴的攫取年华的美好,虽然这些美好在普鲁斯特笔下只是一场华丽的幻觉,就算充满暧昧的风花雪月,到最后也只是无望的幸福,哪怕拥有一切,也难以留住青春的满头乌黑,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年华款款,青丝换白发。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个字迹潦草的练习本上,上面写满了希尔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倾诉,不为结局,只是徒劳且苍白的奢望有一天,本子无端落入她的手中,那么这在心头徘徊了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终有回报了。可惜,这世上除了岁月,还有什么无端的事可能发生呢?
终究会有一天,回忆占据了整个空乏疲惫的心灵,他知道,青春的爱情如同佛罗伦萨的春天,开满了纯净的百合与银莲,但永远不会有人采撷,因为完美的永远只是幻像,花季一过,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纷繁的把心碎丢弃在眼前。总会明白的,就像普鲁斯特一样,人们只可以把世界变得复杂,却无法让他来的简单化。
人生最难寻找的并不是最终的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人生到处都充满了正确答案。放弃又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于是走过青春的人,往往两手空空,只是满满的回忆,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注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个瞬间可以兑现的,就像青春难以用爱情来计算,因为片面的永远无法成为全部。如同那条“我”所钟爱的槐树路,槐花缥缈的香气已经消失殆尽,可枯萎的秃枝与嶙峋的树干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记忆来吊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又有谁愿意牺牲全部的未来与无限的希翼,只为曾几何时的那个动人心魄的凝眸浅笑。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中也有一个这样支离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无数记忆的桥梁才可以连接起拼凑成难以名状的优雅与极致的美丽,难以触碰,无法拥有;与香榭丽舍相似,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碎琐屑的故事,却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绚烂的青春。而青春送给我们记忆的也只有一张一张拍坏了的泛黄老照片,像生活一样,永远难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鲁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场场虚假的爱情,来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最后却也难逃消逝的命运,一落在年华猖狂的风暴之中,没有怜香惜玉,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葬送。而普鲁斯特终归是看破红尘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记录下风花雪月里无情的青春。
可是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2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阅读这套书是个大工程,我只买了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很多评论说这本是整套书最好的。目前已读80多页,虽然少,但有话想说,也大致简单了解了普鲁斯特的叙事风格,文字特点。
追忆似水年华,有译者也翻译为寻找逝去的时间。
作为一个家境优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普鲁斯特自小衣食无忧,但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里没有生存层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钱,艰难,谋生等等普通人一辈子也搞不定,一睁眼就需要面对的.东西。
也许是他自动过滤了这些,也许他主动选择不看,不听,不思考。他只表现时间、生命、亲情带给他的美好和感动。
不得不说,面前摊开的书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长的散文体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长却是首先要面对的。初看,说啰嗦一点也不过分。举例如下:儿时,家里来了客人(斯万),母亲让作者去睡觉,匆忙之中忘了和他亲吻道晚安。普鲁斯特辗转难眠,先是让女仆给母亲捎去一张字条提醒,又翻来覆去东想西想。意识流手法,就这么一件小事,足足写了好几页。还有小玛德莱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从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间,味觉,感觉,知觉……全回来了。又是洋洋洒洒好几页。
我的感慨,在普鲁斯特这里,时间慢下来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风。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再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放大无数倍,当你一点点去审视,我想时间原本的样子,就是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时光安静,琐碎美好,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状吧,只是这种感觉与我们隔膜太久。读普鲁斯特的文字,疗愈烦躁的一剂良药。只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否则读不下去。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3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似水年华》的。
人们早就说过,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是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切片。无论是短篇或长篇小说,在它的有限的范围的,强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个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机体。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产品中,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然而在各国文学史上,能够负担这样重要任务的伟大小说并不多见。举例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这样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小说。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几乎可以说:都是人类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华》另一个艺术特点是“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普鲁斯特曾经给友人写信时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这小说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我如何如何……”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这是无疑的。这么说,《似水年华》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吗?不完全是。小说贡彻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正如哲学家阿兰指出,《似水年华》的作者要写“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有我”,也没有绝对的“无我”。在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华”的艺术手法与《人间喜剧》不同之处。巴尔扎克着重写“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巴尔扎克把作为他叙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写得仔细周全,凡是小说人物的住屋、屋子里的木器家具、人物的财产、现金帐目等等,巨细无遗,令人叹绝。可是巴尔扎克从来不写自然的背景,不写山水草木;也不写活的背景,也就是说,不写小说主人翁周围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头、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动。至于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罢。其实巴尔扎克心中只有一个“钱”字。
他写“物”也为了写“钱”,通过对房屋家具的描写,说明这些东西大概值多少钱,因此可以估计出有关人物的财产情况。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华》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一个农村出身的朴实妇女,头脑中充满农民的成见与迷信。这位老女仆在主人家已经服务了多年,主仆之间建立了感情关系。女主人很信赖她,喜欢她,往往拿弗朗索瓦丝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普鲁斯特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反映小说中的“我”的艺术家性格,诗人的敏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可能使我国读者联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写了大观园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钗,也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丫环,同时也以诗人之笔描写了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曲水回廊,琼林玉树,使人感到亲切浓郁的人间气息。《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费笔墨,详细描写巴黎闹市上的各种声音,这是《人间喜剧》的作者无论如何想不到的。请问:到底是谁的“人间”味更浓厚呢?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回忆方式。比如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一块俗名“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等到他写《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他重新提起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与“昔”结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延续。“延续”一词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术语,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如果没有记忆,思想中就没有“昔”的概念。没有“昔”也就没有“今”,“今”“昔”两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昔”与“今”的结合,就没有延续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命。所以有人说,普鲁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关在斗室中度过的,他把窗帘都掩上,室中无光,白昼点灯,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断的生命。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4
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都没办法深刻地去理解这本书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后我沉思良久,仍难理清心头的感觉。
作者要表达到什么?书中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夫人、罗贝、安德烈、奥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写这部书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脑中的问题缠绕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作者写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变迁。两个不可调和的族群——斯万和盖尔芒特,最后结合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部书里得到的诠释。传统贵族的没落所溅起的浪花,在这部书中被写成了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落日景观。一曲旧时代文明的挽歌唱过之后,人们还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尔贝特变成了盖尔芒特家族里的媳妇。这部书对法国上流社会旧时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要用回忆的文字无限留恋地再现出来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咏叹整个族群失去的“似水年华”,难免有些伤感和悲哀。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5
《追忆似水年华》,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时间”和“回忆”就这样在普鲁斯特的笔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丽的画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小说中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曼妙曲折。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当前的瞬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比如贡布雷的形象和在莱奥妮姨妈家曾经吃过的小玛德莱纳点心的滋味——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时空的迷雾终要掩盖一切。而回忆,这种与时间相反抗而注定要失败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悲剧性的。我们都说,最珍贵的便是已失去的,将已经失去的重新搬进你的心灵,定然就会引发感慨、伤感,但同时又觉得快乐、满足。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伤情,却又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美好。回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却又是一切幸福的开端。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6
我觉得这是第一部我看完觉得它是一部电影的电影。
尽管它什么也没讲。
可是当电影结束时,我想它是一部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在最后的乐声响起时,我只有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识流的表现,即使是160分钟不间断地观看和我两天断断续续地看完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为它没有情节,或者说,它不需要情节,当整部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情之人的追忆时,它无须逻辑。
我没法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仔细欣赏这部影片,于是,我在楼上装修,楼外放炮,对面造楼的喧闹声中,看完了它,心情却无比平静,这是它由内而外安抚我的,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去了解其详,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胧落寞的氛围。
影片镜头的转换,架构的设计,人物的对白,音乐的留白,每一点都在契合追忆。尤爱整部电影的各式镜头,如此精妙而恰到好处,隐喻的嫁接也相当自然,却又能被捕捉,然后轻笑一声,随它而去。
它一言不发地颠覆了我对电影多年的偏爱类型,我想过去的我不会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读不完整套的《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它们与书作《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巨制冗长,它们都表现繁华落幕的荒凉无力,特别是在短暂的欢乐和热闹的衬托下,有种置身事外的离开感,是被动的隔绝,但是却没有了曾经的恐惧。
看完电影,读完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果的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不在乎这体悟有多少内容或者意义,它已经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预兆,这般低调动人,而将在我的追忆中无限延展和闪回。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7
寒假一转眼已经悄然而逝,我们也已经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一年。最让我感觉有意义的事就是读了这本小说的版本,多想时间可以重来,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模样。
小说的作者于金雷,讲述了一个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女孩,来到了一个令她应接不暇的地方,来到了她从没有感受过的大世界,来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开始了她新的征程,开始了她一段传奇的经历。
当你听到这个小说的名字,相信你们同我一样。总会有那么多的往事浮现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脑堆积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小说很有意思,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里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发生在你自己的身边一样,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脉络,我劝你别费心思了。记得里面《小王子》里说的,那时的我还不懂的如何去爱护她,又讲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进他的心里,”这些个心里话,何曾不出现在我们的青葱岁月,同记忆一样被我们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讲述自己的名字,说母亲是一为标准的江南人,离家10多年不曾回过一次家,为你里面江南特有的风景特此取名为禾子,母亲对家长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里,她不知道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可却时时盼望回家,这不正像现在在外远离家长的打工者嘛!为了生计,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当初给妻子许下的诺言,带着信念,带着希望离家,他们何不想回家团聚,有可爱的子女,温柔的妻子,可是却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当嘟嘟的声音响起之后,两人的对话被生冷的打断,只留下一旁发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适合留在记忆里。男主杨涛,高冷,文学气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后也是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刚考上大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一个电话打断了她原来平静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杨涛,他随意拨的电话号码吐露心声,对着陌生人讲自己的故事,禾子是个不善于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学习惯了当个听众的她,自然没多说什么,静静的.听着电话里的这个人讲述一个个心酸的故事。
后来,杨涛开始接触禾子,带她走出了自我设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图书馆,一起写文学作品,不得不说,禾子是个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锐的视觉,细心的观察力,很快她在文学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杨涛和她不同。他写的作品与她的选材截然相反,他更贴近生活,来源生活,她更倾向虚拟,把世界写成了一个童话,她们经常意见出现分歧,但是都不妨碍她们的友谊,偶尔闲暇,便一起出去游玩。风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个人在等你慢慢变的优秀,而你也在督促他变的更优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风景。每一个他乡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着神秘和莫测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端,意味着可以抛弃原来的自己,换一副面孔重新开始,透过窗看见的也是他方,湛蓝的天空上刻画着我的想象,我有点小激动,甚至不安于一室的静谧”很喜欢里面的句子,每一个字都透漏着希望,每一句话都深入骨髓。
有一种错误叫成长。不至于在回首往事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赶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会把自己与故事里的情节结合,组成了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
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8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本书来读呢?也许是因为那六个字,那深深嵌进我内心深处的逝去的年华,教我无法转移视线。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读完,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暂且算为它的“读中感”。普鲁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头脑中不断反射和共振,让我的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两个词:“时间”和“回忆”。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追忆逝水年华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我翻阅着,深思着,听到了岁月里属于我们的心跳声。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9
与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那样,普鲁斯特的创作也明显受到当时哲学家的影响,起初专家认为他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直接影响。其实,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其的影响更大,当然我也只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还缺乏哲学思辨的能力来阐述这个问题。
其实,二十世纪的哲学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重新构建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意义,对科学研究以及哲学必然是一门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全体可以按照不同种类来界定特定的事质领域,如历史、自然、空间、生命、此在及语言之类,又可以相应地专题化为某些科学探索的对象。特别是他认为,此在的存在优先于非此在的存在,而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的存在,它是以自己的存在,和非自己的存在来认识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哲学意义的存在,它不是生存,当然与人类学等根本不同。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哲学上在海德格尔之前,存在与存在者同一,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存在者来诠释,人作为存在者沦陷到了历史和传统的境遇之中,他对自己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满足和符合他所处环境和时代,并被一些晦暗的东西屏蔽,以至于让人遗忘了本身的存在,这在普鲁斯特之前的作家已经认识到并在进行的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探索。
普鲁斯特在小说中,通过不断的回忆,让时间蕴藏于空间的后面,让过去的人和事重新显现出来,通过过去的存在再创造出来,人不能在忘记过去、无视现在,让人忘记自己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将来让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其实,普鲁斯特总是强调,对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和人,我们一直熟视无睹,感觉不到任何的兴趣和爱好,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沉沦到了日常生活中而感觉不到自己的操心和操劳。于此,普鲁斯特一直鼓励我们只有我们通过重温一些我们不注意的或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有了感受而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经过艺术探寻而得到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艺术生活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在研读之中,对他的存在论理解还很肤浅,以上看法可能有曲解普鲁斯特和海德格尔的看法和主张,我只是想做一个探讨而已。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0
普鲁斯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先驱。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都在他之后。
1、回忆。它是一种模糊的回忆,贡布雷的大街小巷,花园和往事都是从茶杯里脱颖而出的。马德莱娜的茶点心,引起的童年回忆。知觉、触觉、听觉和视觉等相互交印,通联转换并与记忆相结合,即通感的创作手法。
2、回忆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有的学者认为采用空间的非连续性取代时间的非连续性。这时时间让位于空间。
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即指,“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序颠倒和交叉重复的叙述方式,就是“相互渗透在文学中的体现。
3、不同层次的意识,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普鲁斯特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绚丽斑斓,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我们原以为空无一物的心灵,这个未被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黑暗中,却隐藏着何等丰富多彩的宝藏而未为我们所知”。“艺术能使我们做到这种发现,说到底,难道不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吗?难道不是我们一般地说从来不知晓,都是我们真正的生活,就像我们感受到的现实,而且截然不同不同于我们以为的样子吗?”
由此可见,他对精神意识的复杂变化具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明确地作为自己创造的重要目标在进行探索。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1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2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体的长篇小说集,收入了法国作家M·普鲁斯特的数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一部充满社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堪称法国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他其实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小小的伤害在他来说就是无法承受的痛苦。它减淡为一种若有还无的愁思,相反却更能令人魂牵梦绕。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