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春夜喜雨》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1
斯日,因官场贪腐之事滋扰于怀,神不得安,心难以平,欲从文化经典中找回一点宁静。
于是,随手从案头上翻开十分珍爱的《唐诗三百首》,逐首逐首地赏读起来。当读至杜甫《春夜喜雨》时,深深地沉湎于诗的`意境之中。可以这样说,在唐诗中,摹写春雨者,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惟有项望其背,用心体味。
此诗开篇以一个“好”字,赋予春雨活脱脱的灵性;接下来一“潜”一“细”,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春雨的特征,散漫着一片温润、宁静、轻柔而细密的春雨氛围,浸人心脾。腹联转而以径云俱黑、江火独明,烘托出连绵细雨充盈天地之间的深沉厚实。尾联轻宕一笔,幻想着雨后天晓,满城的鲜花经春雨湿润后的烂漫和清新。
此诗通篇只着墨春雨,无一处言“喜”,但“喜”意却从字句罅缝中迸透,让人更多地是用心灵去感悟、感受、融合这份难得的喜悦。此诗摹写春雨,可谓达于化境,臻于完美,当属经典之作,故为历代诗评名家激赏。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2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春雨赞。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了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打开门出来看,只看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光亮。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多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不是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它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春天就是这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大诗人杜甫一道走进春雨绵绵的世界。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我爱春天,但是我更爱春雨。春雨给世界一派繁荣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难怪诗人们都爱春天。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3
春雨是万物复苏,春雨是农民希望,春雨是喧嚣人间下的蓬勃生机。
——题记
春雨自古以来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报喜者,这从古今流传下来的众多谚语和文学作品就能体现出来。杜甫作的《春夜喜雨》就是一篇这样的诗作。
这首诗是杜甫坐在一只小舟上作的。
诗的首联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门见山,写出了春雨“好”且知道季节的到来。这两句诗不仅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世人都说杜甫老先生的心是同百姓系在一起的',为百姓生活艰难而哭,为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笑。春雨的到来意味着春天来了,农民可以播种了,也意味着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百姓不用再受冻挨饿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紧挨着,诗人又说春雨在漫漫黑夜潜入,细密如丝又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无私又慷慨。
试想春雨过后,第二天清晨,农民推开门,拿起锄头,对眼前之景惊呆了的场面,是不是令人欢喜快乐?春雨做着好事却又不留名,更不求什么回报,它只是希望农民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这样的“无名英雄”谁能不爱?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出了诗人作诗的时间及地点。
诗的尾联写“华冲锦官城”,诗人好像已经通过春雨,看到了繁花万放、百花斗妍的场景。更是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滴答。”
春雨打在舟楫。
你扭头看去。
——这是希望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4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5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写的,那是正是唐肃宗(李享)上元二年春天。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有春天的气息——有百花盛开的美丽、有春雨蒙蒙的声音、有小溪潺潺的清凉、还有叶微动的切意,我仿佛看到了好雨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蒙蒙的下着,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的滋润着大地万物。夜中野外黑茫茫的,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忽悠忽悠的亮着。天亮时,再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真是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格外美丽。
我最喜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句中的“潜”字它写出了春雨来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有情趣,诱发出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还有“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准确的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滋润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和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我觉得这两句最精湛,十分完美。
这一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6
傍晚,春雨滴滴答答的下了起来。雨落在江面上,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理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田野里,卷起一阵轻烟,好似对我们露出了一个个甜美的酒窝……
正可谓“春雨贵如油”,大诗人杜甫正巧路过。赞叹道:“多好的春雨呀,好像知道时节的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的应时而生!”“知人心”的雨是怎样的一场雨呀?一场有声似无声、无声更似有声的雨,在人们的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旋律,更是最具春之魅力的雨!
那轻柔的雨声在人们耳边回荡。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辰甜柔的呢喃细语,又似绿叶轻吻着花瓣的柔情……千万条银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绿油油的田野,好似一幅恬静的水墨画。雨,无声的滋润着万物……
诗人杜甫接着向前走去,时不时的望望四周的风景。只见野外小路上空的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的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里面的人正谈笑风生。杜甫心想:想必他们也正在赞赏这场及时雨吧!
这时,他走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闭目养神。想象着明天清晨到处都将是春雨打湿的红花,一朵朵沉甸甸的花儿开遍美丽的锦官城……
回到家后,杜甫把他今晚的所遇、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7
这情感让我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我还是想把它写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晚上九点半,当图书馆即将闭馆,我背着书包走下一楼,门口积了很多人,下雨了,看样子,下得很大。要知道,中午还是春光明媚,艳阳高照。我站在门前的雨棚下等,漆黑中看到一颗颗期盼的心,像我一样,等待来人送伞。
一个一个的人拿到伞,走进雨中,欢笑着远离我。雨淅淅沥沥,在路边的灯光中濛濛,像雾一样朦胧。
马强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灯光中,我心头一喜,再回头看看还在等待的其他同学,三三两两,他们似乎也在看我。拿到伞,我也开心地走进雨中,他们这时或许真的在看我,羡慕我。
雨打在伞上,“嗻嗻嗻嗻……“顺着伞的棱角滴下,是断了线的珠子。我的手随着步伐前后摇摆,雨滴了袖口,白衬衫上露出一个个湿斑。
这时,为了体会这春天的细雨,我已独自从宿舍走出,夜很宁静。
南操场空荡荡,不再是往常的热闹非常——打篮球的、溜冰的、散步的、跑步的、打羽毛球的`………建文路上只有我一个人,那么长的一条路,那么宽的一条路,只有我一个人。不,还有一个人,他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打着伞,来回走动,打电话。
眼前的宿舍很温馨,温暖,不知道是男生宿舍还是女生宿舍,它明亮光鲜的眼,欣赏着雨。
雨打湿我的裤脚,浸透我的鞋子,我来到了发展大道。
这个雨夜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我,在雨中散步,散散心,享雨;第二种是看书回来的人,两个——情侣,一个,打着伞,赶回宿舍;第三种,情侣,单个人,没有伞,两个人抱着头,顶一件外套,一个人急匆匆地走或者快步跑,赶回宿舍。
科学大道,民主大道所在的区域我没有去,那里更美吧。我没有走进那美里,那美在我的心头,朦朦胧胧,含蓄,蕴藉。
雨已打湿我的鞋子,我走回宿舍,打开门,正热闹,我心痛。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那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此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见庄稼在雨中欢快地摇摆着,大口大口的'吸着来自上天的恩赐;看见鱼儿们在水中跳来跳去,欢呼着“太好了,终于下雨啦”;看见杜甫和农民们站在庄稼地里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跳起了舞……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及时的春夜细雨,让大地上的一切变得生机勃勃。而那春夜细雨,却只是默默的,随着风,在夜里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没有一点声音。
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我觉得,如果我们也像春雨一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社会不就会是一片和谐了吗?我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啊!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9
《春夜喜雨》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春雨赞。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了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打开门出来看,只看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光亮。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多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不是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它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春天就是这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大诗人杜甫一道走进春雨绵绵的世界。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我爱春天,但是我更爱春雨。春雨给世界一派繁荣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难怪诗人们都爱春天。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10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11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其内容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读一回,有一回的收获,我把这些体会记下来,以指导我今后写诗。
写自己亲历之事。这样的诗最贴近生活。看杜甫之诗多亲历之事,如《三吏》《三别》《江畔独步寻花》等,有写个人生活的,身边生活的,亲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国家遭遇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其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不拘一格,非常广泛。又由于多是亲历之事,有感而发,所以杜诗自然就很感人。
写真情实感。不管写什么诗,都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是写真情实感,笔下就像有神助,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条件,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下笔如有神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胸怀真情实感,想象、联想、通感、灵视才有牢固的基础动力和方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诗读起来真让人恶心。
遇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一个重要的标志。遇事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能具体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以小见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这可以防止写出的诗空洞无味、泛泛而谈。当然还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实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重要特征。
情景交融,以景表达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诗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写法。通过移情实现情景交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写出一种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结。古诗多用此法,今诗也可用。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读来余味深长,深得诗之三昧。也告诉我,诗的结尾应如何写。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把一种静寂温馨的感觉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立足自我,诗的语言来自作者直觉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诗语言主要构成要素。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就是视觉语言。“花重锦官城”就是心灵感觉语言。
围绕主题写。“喜雨”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八句诗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字来写,凝练简洁到位。
平时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及细微处,表达才能简洁、传神。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细”字的运用,形象鲜明简洁,又深入人心。
情感涌动,不得不写时写。此诗是因“喜”而作。没有“喜”,就写不出这诗。“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诗具有自然性、整体性,客观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晓看”是相对于春夜来说的。以时间为红线,运用典型材料表达情感。没有概念性的词句、主主观性的话、心里话,整首诗使人读来感到客观,自然、整体、含蕴。
敢于写真实的诗,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发而为诗。这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检验一个诗人是否自信的试金石。许多人不敢写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写。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诗的价值体现。
心系人民。诗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怀宽广,方有诗境深远。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处境,恐怕早就上吊自尽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他还想到大庇天下寒士。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杜甫的重要原因。
语言自然含蕴平实优美。这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现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见的手法,就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好好思考,它的意义有待更深入探讨。
陈言务去。所谓陈言,即那些习以为常的,别的写诗人常说的,毫无新意,读后毫无感觉的,有形无内在内容的形象,都是陈言。对可有可无的句子、词语、俗语必须铲除,以保证诗的清新灵动脱俗有味。
想象、联想、修辞、通感、灵视等手法的贴切灵动运用是诗语言鲜活的保证。如“好雨知时节”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使诗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这也告诉我诗的开头当如何写。
只有融入生活,诚实生活,透彻理解生活,热爱诗歌语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挖掘,获得独特感悟,反复修改,才可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对实情、实境、实景、实感、实物的选择、巧妙运用、反复修改揉合,创造出这首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诗。这充分告诉我们诗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的共鸣性,是写诗的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学问,也是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今后特别要注意。
《春夜喜雨》读后感 篇12
斯日,因官场贪腐之事滋扰于怀,神不得安,心难以平,欲从文化经典中找回一点宁静。
于是,随手从案头上翻开十分珍爱的《唐诗三百首》,逐首逐首地赏读起来。当读至杜甫《春夜喜雨》时,深深地沉湎于诗的'意境之中。可以这样说,在唐诗中,摹写春雨者,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惟有项望其背,用心体味。
此诗开篇以一个“好”字,赋予春雨活脱脱的灵性;接下来一“潜”一“细”,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春雨的特征,散漫着一片温润、宁静、轻柔而细密的春雨氛围,浸人心脾。腹联转而以径云俱黑、江火独明,烘托出连绵细雨充盈天地之间的深沉厚实。尾联轻宕一笔,幻想着雨后天晓,满城的鲜花经春雨湿润后的烂漫和清新。
此诗通篇只着墨春雨,无一处言“喜”,但“喜”意却从字句罅缝中迸透,让人更多地是用心灵去感悟、感受、融合这份难得的喜悦。此诗摹写春雨,可谓达于化境,臻于完美,当属经典之作,故为历代诗评名家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