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
你们一定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这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共请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请到了。
我觉得这刘备很有诚意,他甚至跪了下来,可他毕竟是皇叔啊!岂能这样?
我觉得这个诸葛亮肯定是个人才,他竟然能让刘备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反复求请。可见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人才观。
在现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重要,古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还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好的工作,还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学无后顾之忧。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里,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2
我很喜欢读书,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书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想请诸葛亮出山,当他的军师。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重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的转回去了。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羽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回去的这段时间里,茶饭不思,准备又一次拜见诸葛亮。关羽可不悦了,说:“诸葛亮也许是图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两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讨论当前的局势,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百战百胜,建立了蜀国。
刘备为什么会成功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坚持。如果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放弃的话,他就会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会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这样的道理,这样便不会成功了。
在生活中,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没有做好的许多事情中,想想看,许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坚持。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部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则故事《三顾茅庐》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你看,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可是刘备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谁。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两人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益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老师,和他同榻睡觉,同坐吃饭……
我读完后,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脑海,他的毫不气馁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无论干什么事,我们都不能气馁,直到成功事情完成为止。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顾茅庐》这一课,讲的是:刘备两次想请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连人都没有见着。
春天到了,刘备打算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哥哥去,他如果不来,我就把他捆来见哥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也不知道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在无理,他们才一起上路。
这一次,刘备他们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真诚待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技高一筹;合作伙伴很重要。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5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6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7
《 三国演义 》中有一篇简单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因为通过徐庶的推荐,前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就是见不到诸葛亮。但是刘备仍然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冒着雪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同意出山与刘备共图大业,而刘备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
我开头说简单,是因为这是一篇简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智谋的人,诸葛亮的几条计谋是家喻户晓的,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如鱼儿得到了水。也为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投靠了刘备,就等于投靠了明主,因为刘备是个仁德至善,弘毅宽厚,求贤若渴的人。
我十分钦佩刘备,因为他不顾天气的恶劣,不听别人的`劝告去请求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两次没有结果,刘备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达到了目标。当时张飞和关羽都劝刘备放弃,可是如果当时刘备真的放弃了,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会这么顺利吗?这就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有毅力,不要鲁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其实有时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8
我听了王老师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受深刻。
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 ”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 设法将徐庶 骗走。临行前,徐庶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 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 ,刘备无奈,只得怏怏 不乐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 ,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 ”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 的毅力深深感动。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是元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令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书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空城记”、“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这些精彩的'章节令我百看不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因为缺少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于是便带上张飞、关羽三次到南阳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故事中刘备第一次去时,诸葛亮出门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时诸葛亮又外出闲游了;第三次再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刘备首先是择个吉日、斋戒、沐浴更衣,走到卧龙岗时下马步行到诸葛亮的家门前,小门童说:“先生正在午睡。”于是他便站在诸葛亮家门前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诸葛亮醒来……
故事中,我学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以前生活中的我,遇到难题就逃避,妈妈买的奥数练习题难度有点大,我不爱开动脑筋又不愿意请教老师和家长,练习题一周都没做几道;学钢琴时也怕手指累,怕久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数学思维没有提升,钢琴也学得不好。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要逃避,遇到问题要虚心请教。于是我重新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至今,我越来越喜欢做奥数题了,钢琴也越练越好了。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想要成功,必须坚持不懈!遇到问题多请教,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绊倒。读三国,品人生,明事理!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1
《 三国演义 》中有一篇简单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因为通过徐庶的推荐,前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就是见不到诸葛亮。但是刘备仍然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冒着雪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同意出山与刘备共图大业,而刘备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
我开头说简单,是因为这是一篇简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智谋的人,诸葛亮的几条计谋是家喻户晓的,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如鱼儿得到了水。也为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投靠了刘备,就等于投靠了明主,因为刘备是个仁德至善,弘毅宽厚,求贤若渴的人。
我十分钦佩刘备,因为他不顾天气的恶劣,不听别人的劝告去请求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两次没有结果,刘备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达到了目标。当时张飞和关羽都劝刘备放弃,可是如果当时刘备真的放弃了,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会这么顺利吗?这就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有毅力,不要鲁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其实有时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十章《刘皇叔三顾茅庐》。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对刘备这个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刘备深信徐庶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想准备些礼物,和关羽、张飞一起前往隆中拜访。三人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说要拜见先生。小童说,先生不在。刘备无奈,只好回去。隆冬时节,天气寒冷,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二次来到茅庐。听小童说诸葛亮先生已经回来了,便又去拜访他。结果回来的并非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只好留了一封书信给诸葛亮,便告辞了。第三次,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认为,刘备身上还有一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锲而不舍、三顾茅庐、坚持不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都要向刘备一样,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决不气馁,你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刘皇叔三顾茅庐》讲的是一段历史,说的是一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3
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我很敬佩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