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歙东深山竦坑附近的几个山村,有着独有的尊老习俗——年前给老人送寿礼祝贺。开始享受子女给做寿送福礼的,最早从年满五十的天命之年起,然后十年一次,只要老人健在,都要送肉面做寿礼。
送寿礼的,多是出嫁的女儿,或是其他的晚辈亲戚。儿子与父母同一锅吃饭,往往不在此例,负责在家迎来送往即可。自家父母的年龄,子女都是牢记心里;亲戚长辈的年龄,自有老人清楚记得,叮嘱礼尚往来。
寿礼,有的是要早准备的。做女儿的,那灯芯绒的布单鞋、棉鞋,入秋以来就要开始了,垫鞋底、纳鞋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份铭记父母养育恩情的过程,养儿方知父母恩,一针一线都是报答。父母不同岁的,寿礼不能厚此薄彼,鞋子、新衣服一样要有。老人一如小孩,要悉心呵护着。
年猪,养得肥肥的,在猪栏里,安逸地生活,眼睛都胖成一条线。杀猪师傅来了,它们成了主人家一年的肉。大块的肋条肉,6斤,8斤,是送寿的专门礼物。女儿送给父母的,一般是8斤肉8斤面,还有荔枝桂圆、衣服鞋祙等等,多是8色礼,满满的一背篓;侄女外甥女们,依着老人年龄的大小,关系的远近,4斤肉4斤面,或6斤肉6斤面;有的人家路远,或是图方便,包了干礼(人民币)也可以。少不了,还有寿对和一斤糕。
过了腊八,逢着双日,当年猪杀过以后,就要考虑当年拿寿的长辈。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这个知天命、花甲子,那个古稀、耄耋,有的人家拿寿的多,一头猪也就送掉半头,真是"痛并快乐着".其实,大家心里高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自己,将来也会老,也会有人送寿礼。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快乐,晚辈舒心。
寿对是必须的,它很重要。礼物是老人享受的,寿对是张贴给宾朋看的。寿对是专用的,村里的土裱画师,买来寿星老儿或是松鹤延年之类的年画,上下裱成一尺半左右的单条幅。如果是大女婿,则买气派的中堂,上下的对联上要写一行小字表明亲戚关系的称谓,比如左联上侧是"岳父大人古稀大庆",右联下方写"子婿谁谁率全家敬贺"之类,中堂下面有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大字。
年末的山村,天气晴好的日子,如果看到路上人来人往,背篓里露出一截肋条肉,肉顶端一张红纸加几枝青柏叶点缀着,篓里是筒面,更有寿对寿联横斜其上,不用说,都是拿寿送寿的人。老人们都知道这一天,在家里候着亲戚。家里的子女也早有准备,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年要走动的常来往的亲戚,都熟悉的,相应回礼的东西早已经安排好,顶市酥、芙蓉糕、红枣寸金,不能让客人背空篓回家。
过了腊月二十四,家里除尘、打扫之后,拣个好日子,开始挂寿对。五十岁的,还是个中年人,晚辈不多,挂的对联寥寥;如果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则是挂满堂前之后,还挂满两厢的墙壁,用红线扣紧。堂前正中间是女婿送的中堂,两边分挂侄女、外甥女的,整个堂前显得隆重而喜气。正月初,亲朋好友拜年,赏寿联知亲疏,更知老人的幸福。那些寿联一直挂着,风吹破了太阳晒黄变色了,都挂着,直到老人的下一个寿到来,更换新的,或是老人去世才撤下。
时代变迁,送寿依旧,背着肉面去贺寿,是山村的美丽风俗。山村的年味,也因这寿礼来往,多了份亲情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