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4-22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鲁迅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鲁迅读后感 篇1

人的一生将会遇见许许多多的老师。

老师的一生总是倒持自己,使自己大量燃烧滴下些蜡油,再以哪些蜡油将烛身固定,然后便慢慢地放出光亮,并在光亮跳动时剪短烛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贡献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后便淡淡地消逝,熄灭……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师我相信这些一定很准确。藤野先生也拥有,但他独有的是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在各方面大公无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经很了不起,因为他对“学术”大公无私。他的生活如此奔腾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鲁迅的`“第一老师”,他给了鲁迅勇气,让他煽动自己的羽翅飞向自己的天空,鼓励着他的爱国精神。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把燃烧的火,有热、无热地去温暖人的甘田。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片碧绿的草,有生、无生地去坚定人心的动摇。

虽然最后鲁迅留下的还是遗憾,但我觉得这也很好了不是吗?大多数人都是憧憬完美的,但是也需要欣赏遗憾,因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遗憾,而那么遗憾却常常能映现完美。

鲁迅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的爸爸和伯父帮助黄包车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大意是爸爸妈妈和作者去她的伯父鲁迅家,作者的爸爸在鲁迅先生家门口看见了一位受伤的车夫,并经过询问,知道车夫受伤的原因。作者的.爸爸叫来伯父一起来帮车夫包扎好伤口,并给了他钱,让他安心养伤。

鲁迅先生的行为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的品格多么高尚啊,做了好事却不求回报。而在如今的社会中又会有几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呢?

我亲眼目睹过一件跟文中恰恰相反的事:一个小男孩踩到香蕉滑倒了,他大哭起来。很多人都冷眼相看,有的人还袖手旁观地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还有人在议论他的狼狈。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惭愧,鲁迅先生的心境和品格我们是无法达到的:假如我是一只发着微光的萤火虫,那么鲁迅先生则是发着耀眼强光的太阳:假如我是一株长在山间的小草,那么鲁迅先生就是一棵长在山顶的伟岸的青松。

鲁迅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是作家周晔为纪念伯父鲁迅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很多读过这一篇文章的读者都被文章所写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所震撼了,我也不例外,我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我们从作者对伯父的回忆的一系列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热爱以及敬仰之情。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我被震撼了,我被感动了,我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文豪。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由毛泽东主席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一个人、鲁迅先生身上所代表的文化素养在当时那个年代所具有的地位是多么高和号召力是多么大,就连国家领导毛泽东领袖也对他赞不绝口。多少年来,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激励着多少读者前进,他写的的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他是人民眼中真正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去世了,多少人民百姓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来吊唁他,不正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爱人民百姓,而鲁迅先生也同样受到了人民百姓的爱戴吗?是的,没错,鲁迅先生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鲁迅精神永垂不朽,鲁迅先生虽死犹生,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鲁迅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鲁迅》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文章讲述了鲁迅十分珍惜时间,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忘我地学习,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开会也从不迟到。

文章读完了,鲁迅先生珍惜时间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正是因为鲁迅热爱时间,把时间看作生命,所以他的一生才做出那么多成就。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是你不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就悄悄过去了,什么也不等你了。

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此事还可以多做点别的事,而有些人在同一时间内办不完事?这就因为珍惜时间的那种人,从不拖拖拉拉,在指定时间内能做非常多事,做完指定的事后,见还剩下时间,马上又投入到别的事中。那些拖时间的人,前面的准备已经花了许多时间,好不容易开始,但一会儿又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最后就干不完事了。

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珍惜时间才完成了大业。牛顿也是珍惜时间的人。有一次,他约了朋友吃饭,他早到了,见朋友还没到,就拿起笔记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直到朋友来了,他才停下笔记。当朋友对他道歉时,他却说:“我已经利用这段时间把我的新想法记录下来了。”正因为牛顿珍惜时间,才使他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一个时间的小主人吧!

鲁迅读后感 篇5

入手即融的雪,应该是柔软的吧?先生文中的雪,似乎就是这样的。他写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又说雪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宝珠山茶、梅花、杂草??这是江南的雪,是作者所钟爱的雪。而朔方的雪,才是作者所敬仰的,所要赞美的。

初读时,觉得这篇文章的色调是明朗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江南的雪。江南的雪融在作者甜蜜的回忆之中,江南孩子的快乐,江南景致的美丽,都淡淡地透露出那是令人神往的世界。而再用心去品味,又别有一番意味,似乎明白了先生所要表现的,以那朔方的'雪所象征的战士。它是孤独的,是冷峻的,却也是顽强战斗的。猛然想起先生的那个年代,先生那颗顽强冷竣的心,是否就是这朔方的雪呢?

先生写雪,也写到了雨,却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多说。只是告诉了人们雨与雪的关系,这朔方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笔锋一转,先生笔下的雪由柔软变成了冷竣,由表面引入了内心,将雪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营造了一片广阔空旷的天地,偌大的空间只让雪独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就让这朔方的雪孤独却也顽强地去战斗吧!

鲁迅读后感 篇6

下午下班回家,感觉很累,洗完澡变躺到床上,突然发现身旁一本很久没看过的《鲁迅散文集》,也很无聊,便拿来翻了翻。

翻开有些泛黄的.封面,看完题记,第一个感觉:好飘渺,好有深度!换句话:不知所云。可能用噶指代太多啦,我唔系当时噶人,所以就唔明白,不过可能简SIR会明噶!啊,不是“可能”,系“一定”会明白!做本天才噶老师一定要有翻甘上下先得噶嘛!

再看下一篇:《野草》。写噶系野草吸收天地精华,顽强甘生存,即使成日比人踩系脚下!系度我霖应该系指代我地受苦受难但自强不息噶当时噶人民。但距又讲句唔中意野草生存所在噶土地。好简单~就系指代当时噶社会现状啦。嗯嗯,我真系天才~

紧接着又看了一篇《过客》,讲一个“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动乞讨人员”遇到一个阿伯同细路女,问阿伯比杯水距饮。阿伯好人甘同意左,叫距个孙裸水比距饮。于树阿伯又好无聊甘问距叫乜名,想去边。跟住个“过客”好酷甘回答:“我不知道”。嗯嗯,“究竟我系边个”呢个问题的确系一个好深奥噶问题,难怪咯乞丐唔识答啦。个乞丐又话“要到西边去”,但是阿伯讲“西边系坟墓喔”。乞丐讲“我不知道,但有个声音叫我一定要去”。

最后又看了《复仇》,可是看完不知所云,只感觉有些倦意,便倒头睡去了。

鲁迅读后感 篇7

在小学六上语文第五单元中,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其中,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使我进一步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为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去世了,许多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学生、老师、工人……当“我”想起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爱时,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有一年的正月里,“我”去伯父家团聚,伯父和“我”谈起了《水浒传》,“我”便张冠李戴地乱说。伯父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时的“我”红着脸,一言不发。从此,我看什么书都不再囫囵吞枣的了。

又一个晚上,“我”问伯父为什么他的鼻子那么扁,他说:“碰壁碰扁的。”可“我”觉得是伯父自己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伯父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恍然大悟说:“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这一席话让全桌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爸爸看见了一个脚被扎伤的`车夫,跑回到伯父家,爸爸和伯父拿着药出来了。他们给车夫缝好,给了他一些钱和剩下的药,让他在家休养几天。

伯父去世后,“我”见到了女佣阿三,她说:“鲁迅先生生前总是让我多休息,别干重活,自己却三更半夜还在写文章,听着他一阵阵咳嗽声,我都替他难受。”

读完课文后,我自言自语道: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难怪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好好读书,做一个乐于助人、关心人们的好孩子!

鲁迅读后感 篇8

鲁迅先生是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读者时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论,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的莫过于鲁迅的杂文。《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热风》《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杂文集均能体现鲁迅“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的思想。而《鲁迅杂文选》则把其中多部杂文集中的名篇收录其中,以一百余篇的别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鲁迅民初时期的思想革命论调。

鲁迅的杂文自我中学就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鲁迅杂文选》,依然感受到隐藏在鲁迅笔锋下的一腔热血。在书中,我还发现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很会演讲,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给知识分子分享个人见解。

鲁迅的杂文都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而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事实上,鲁迅为人幽默,洞察力强,谦虚待人。如书中《论“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指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物“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人们不能蔑弃扫荡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鲁迅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鲁迅读后感 篇9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这本书的作者是鲁迅写的。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凡。他多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取材,犀利地描绘大众疾苦,冷酷地揭露旧社会的种种病态。对于权势者和伪君子,鲁迅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对于可怜而愚昧的贫苦百姓,鲁迅“哀其不幸,恕其不争。”鲁迅的作品擅长描述人物,刻画心理,并以其手术刀一般的笔触将民族的“劣根性”展露无遗,使人读来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呐喊》收入了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等都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名篇,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

在《呐喊》中,有疯狂而有清醒,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狂人”;“精神胜利法”的创始者,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人物阿Q;会“回”字的四种写法的偷书贼,穷酸迂腐而又可怜的书生孔乙己;愚昧麻木,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小时生气勃勃的玩伴,长大后备受生活摧残的闰土……鲁迅用犀利冷峻的笔触,一一揭开这些穷苦之人的“伤疤”,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那“吃人的社会”下,社会底层民众所受到的肉体凌虐和精神摧残。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辛辣的讽刺背后,正是鲁迅对于唤醒国民乃至国家的热切希望。

鲁迅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鲁迅读后感 篇11

这篇文章是有一定背景的——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险些颠覆辛亥革命的成果。所以有无“辫子”就成为了这个特定时期立场的标志。一些自认为有识之士便把辫子盘起来,顶在头上。当形势是“皇帝又坐上龙庭”的时候,他们便把辫子放下来,可见其忠于朝廷;当形势趋向革命派时,他们把辫子盘起来,可见其是支持革命的。他们这种两面三套的做法和“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举动只能表示他们的懦弱与愚昧。但在当时,谁又敢于只导向一边呢?百姓不敢,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来苟且保全自己。当然,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影响没有深入,百姓还很盲目。记得范老师在和我们讲到辛亥革命时也提到过,“一些省政府听说要革命了,便立马换了一块牌子,就吆喝着’我们革命了!’”正是这些官僚的混杂给辛亥革命埋下了祸根。

本文有两个经典形象——“七斤”和“赵七爷”。“七斤”是一个村上可以出场的人。他进城被革命派剪掉了辫子,于是他开始惶恐革命派的失败,于是由辫子引发的一场风波上演了。“赵七爷”则是“墙头草”的典型人物,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一种封建遗老的气势,所以当形势对他有利时,他便出言挑衅,带着傲慢的口吻去嘲笑和威吓别人。于是,“七斤”和“赵七爷”便成了一组矛盾。作者通过诙谐的对比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农村的愚昧革命图。

鲁迅读后感 篇12

他,是百年来文坛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他,在重重包围中不断进行着突围,再痛苦中沉重地思索,将自己的灵魂与华夏大地的命运深切地结合在一起,终铸定“民族魂”的不朽传奇。是的',他,便是鲁迅,在熠熠闪耀的历史长河中尤其璀璨的一颗。

而多年来,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文章中读到的鲁迅,往往都是一个横眉怒目的斗士的角色,不苟言笑,运笔如神,从来都是大义凛然的样子。但在读完这本书后,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跃然纸上。他有脆弱、有痛苦、有彷徨、有挣扎,当然,也有在困难中的超越与涅盘。

天才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在其成长的路上必然有着鲜为人知的苦涩与酸楚,他的敏感与多疑,他的文章中不自觉透漏出的绝望与虚无,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晚年因病而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鲁迅读后感 篇13

郁达夫的作品,我少有读过。今日读起《怀鲁迅》,颇觉有些深沉、悲壮。我诚惶诚恐细细咀嚼文中每一个字,然而心中仍有一种不安之情。毕竟是大师之作,由我在此评说,显然有些不妥,但谈些感想还是应该的吧!

或许,正是窒息的时代气氛造就了伟人,我们渴望伟人。渴望伟人拯救支离破碎的国邦,渴望伟人唤醒沉睡着的带有奴性的人们。我们却又痛恨伟人,就像一个产生英雄的民族痛恨英雄那样。英雄固然是被每一个人所拥护、爱戴,但产生英雄的民族却是可耻的。

这样的论断或许有些大大的不敬,但这也是一个民族劣根性的表现。我会摘掉戴着光圈的眼镜,平实公正地看待一切。

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也因鲁迅之一死才射向了彼岸。这点我是十分理解的。鲁迅的脊梁是笔直的,骨头是坚硬的。对于习惯于在中庸王国和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国民来说:鲁迅的精神,是罕有的异端。而民众心理,向来是可以扑灭异端的。

阮籍、嵇康曾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晋以降,却少有人再将他们提起。明代的李贽“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却未逃厄运。魏晋文人的孤傲,得之于佛经真义;李贽的“好高而居傲不能下”,既得之神,又受之释氏之理。而鲁迅的“托尼文章”魏晋风骨刚集“尼采主义”与佛学于一身,凛凛然于世俗之上,可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异端者流的第一人。

至此,我读出了这篇不寻常“悼词”的深层含义,感受到了黎明将要到时或是大地震要来时充塞于天地间的瞬间寂静。

既为异端,则生存空间就小的可怜。鲁迅的一生,备受误解、围攻之苦。北洋军阀不容他,不容他,共产党领导者不容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被文坛的是非所牵制。翻看先生的文章,常可见其心境之苦,在无物之阵的包围之中,他孤然地挣扎着。尤其是晚年,那种“独战的悲哀”,更是长久地弥而不散。

在中国,鲁迅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是“好斗的精灵”。能憎,才能爱。他的斗争性是有名的。在整整一生中,他都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隐逸的可供摆设赏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在中国社会处于最黑暗的时候,鲁迅作为一种伟大的“破坏力量”,不可能不受到落后势力的抨击,也不可能有受到传统之俗拥护者的反对。

悲叹愈显无力、泪眼或是旁睁,灵魂与肉体尚是可以出卖的?那悲愤的脸,热烈的脸,真诚的脸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红的新月吗?那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不正是整装待发的战斗者吗?

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役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这话一点不错。鲁迅作为一个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不会成为出色的实际工作的组织者和具体实际的领导者。先生一旦认准了的道路,他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的。这正是中国人最缺少的,最难以达到的精神品格。

在专制制度还长久地桎梏着中国人命运的时候,个体的人还没有获得最基本的人的价值的时候,先生的这种反抗意识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也许人们认为他不免过于冷傲,偏激,但在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他的这种思想,这种个性,这种既深刻得片面又冷静得逼人的精神状态,不也正是中国现代人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吗?

鲁迅的灵柩,在夜深里悄悄埋入浅土中去,甚至不敢公然立碑为念,我着实不解。伟人之一死,或亦平息不少风波,为了大局,先生最终也忘不了“团结”二字。

可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