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方案设计

知远网

2025-04-07方案

知远网整理的《狼》教学方案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1

课前预习: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作者马中锡和《中山狼传》

2、通过查字典词典,积累“仁慈、骨瘦如柴、传宗接代、张牙舞爪、忘恩负义”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中东郭先生、狼等角色各自的语气语调

4、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知寓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寓意

相关课程标准:

在预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课文的人物形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础上,感知生活,提高阅读寓言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原作者马中锡的生平经历和《中山狼传》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东郭先生和狼的性格特征

3.通过理解文章寓意,提高分辨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完成《语文助学》的预习积累部分检查对《中山狼传》、马中锡和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和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45题,检查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小组合作和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6题,检查目标3的达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生活中假如遇到忘恩负义的人,我们该怎么办?(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思考,自由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东郭先生与狼》就以寓言的形式谈到了这个话题,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举手回答,进入新课

二、检测预习(可用多媒体投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1、《中山狼传》与作者马中锡

《中山狼传》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体小说这篇寓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写成不久,即被改编为杂剧上演,至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屡次上书揭发万贵妃之弟万通与太监汪直横行不法而两受杖责,九年不得升迁正德元年(1506)任兵部侍郎,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下狱,削职为民刘瑾伏诛后复出,任大同巡抚正德六年因镇压农民起义“不力”,被朝廷以“纵贼”罪名下狱,死于狱中马中锡工散文,卓然自立,长于寓言,以《中山狼传》最有影响今存其子马师言所编《东田漫稿》6卷和清康熙时乡人贾棠所刊《别本东田集》15卷(学会积累文学常识)

2、做《助学》学习测评第一题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预习课文时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活动:认真做题,做后交流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用笔画出关键性语句,向同位复述故事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明确:东郭先生救了狼,狼却要吃他后来在一个老人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狼

(注意教师在学生发表看法时不要随意打断其思路,对于不恰当的可以委婉指出并教会学生如何用词)

2、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主要角色?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熟知课文“人物”情况,同时也为下分角色朗读做好准备

(板书:东郭先生、狼、老先生、杏树、老牛)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各用两个关键词介绍课文形象

设计意图: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同时又考察学生的词语掌握及运用情况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揣摩人物各自的语气语调进行分角色朗读

明确:东郭先生:仁慈、愚蠢

狼:凶残、狡猾

老先生:英明、聪慧

杏树老牛:辛劳、偏激

(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允许学生用相应的词语代替,尽量根据课文语句进行赏析,不必要求用一模一样的词语)

4、课文根据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一文改编,从内容上看,作者多加入了杏树、老母牛的答话,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它们的答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会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明确:加入了杏树、老母牛的答话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从侧面说明类似东郭先生这样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人还很多

5、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忘恩负义的人,人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随意施舍同情

四、精读课文,比较探究

细读课文,思考:《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颇为相似,请讨论:《东郭先生与狼》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故事告诉你的主要道理也和《渔夫的故事》完全一样吗?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训练学生分辨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反复比较两篇文章,得出结论

明确:《东郭先生与狼》和《渔夫的故事》极相似之处为两点:第一,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忘恩负义之徒——这可能是善良的人们所认为的最可恨的小人,认为是凶残的敌人中最卑鄙的一类第二,克敌制胜之法如出一辙都不与敌手正面冲突(如不说你不该杀我、吃我),造成敌手麻痹大意都是以“我不相信”这类表面上顺从或支持敌手(即言外之意是,只要我相信了,就由你处置)的暗藏圈套把敌手引回其原先所处的“困境”都是利用了敌手的愚蠢和疏漏中山狼是不知道回到布袋就进入了困境,魔鬼是一时忘记了胆瓶曾是他的受难所这样的疏忽和愚蠢,如果不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中,人们会觉得难以置信它的普遍意义就是渔夫说的,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战胜他的妖气要战胜一时占有优势的邪恶势力,关键是充分发挥智慧,在智力上胜过他,包括进行“欺骗”、制造假象、利用其疏漏、造成他麻痹等等请回袋中(瓶中)不过是有趣的共同形式包含的共同道理主要就是以上所说的但两者要告诉人们的主要道理并不完全一样如前所述,对东郭先生式的愚蠢“仁慈”的批判,《渔夫的故事》就没有而《渔夫的故事》的完整故事所包含的另一些道理,即第8课练习说明中所分析的,在严厉打击、惩罚之下的魔鬼(坏人)可能出现向善的一面,这又是《东郭先生与狼》所没有的

六、拓展延伸

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盗贼“飞车抢包”的事情如果我们就在附近,是选择冷默对待,视而不见,还是大胆勇敢制止或能力不够而报警呢?

学生活动:议论纷纷,争论激烈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七、课堂小结

本则小故事生动有趣地叙述了东郭先生好心救狼,却险些送命的事情从而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忘恩负义的人,人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随意施舍同情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精准地判断生活中的“狼”我们的“仁慈”应有所选择,对于坏人“仁慈”,只会助长其嚣张的气焰,祸害好人

八、达标检测

语文助学感知探究部分4、5题

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助学》中的学习测评部分2——5题

板书设计:

东郭先生和狼

(迂腐、愚昧)东郭先生狼(狡猾、凶残)

教育杀死

老先生

(机智、勇敢、果断)

教学反思

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把讲课思路作为第一要素因此这份教案思路明晰,简洁明了,体现了新课标中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故讲解时很顺滑同时,课堂上注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教案中比较探究、课外拓展部分的出现,提高了同学们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以后阅读理解寓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授课后我也发现课堂中同学们不能够深入寓言内部,老浮于课文表面的感觉,回答问题也干干巴巴究其原因:同学们只注重故事的吸引人却不会联系现实生活当中的类似问题,更不会运用课本中的所学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今后我将多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多去引导学生们学以致用,更好的去学习和生活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诵读课文。

2.能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的结构。

3.理解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和人物形象。

4.体会作品简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出有“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中,你对狼的印象是什么?

有天晚上,一个屠户卖完肉回家,却遇到了两只狼,结果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先生一篇短篇小说〈狼〉。

二、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大家看看哪些地方读得不错,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出示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一是句内节奏,二是读出层次。

3、把握语气语调。

4、结合注释,读懂文意。(注意难句)

难句指导、

1.投以骨

2.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乃奔倚其下

4.其一犬坐于前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教师示范。学生自读。

三、理情节。从不同的角度理清课文的情节。

从屠户的角度,教师指导示例第一段,学生自己完成其他段落。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笑狼

从狼的角度去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四、评形象。

1.抓住描写的方法分析。

狼的神态描写:眈眈、目似瞑、意暇

屠户的动作描写:投、顾、奔、倚、弛、持、劈

屠户的心理描写:惧、窘、恐、悟(让学生揣测屠户的心理变化)

教师归纳板书:战胜

狼:狡猾、狠毒、贪婪←屠户:勇敢、机智

抓住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2.本文是以屠户为主还是以狼为主?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让学生研究阅读,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五、小结本文的主旨。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分别站在狼和屠户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结:

本文中的狼狡猾、狠毒、贪婪,可在自然中的狼又是咋样的呢?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自然中的狼,聪明、强悍、团结、生命力强,狼也是懂得感恩的动物,我们应与狼共处,我们这星球才会更加美好!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2、课时:1课时

3、学情分析:

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

4、教材分析: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所以我认为,

5、教学环境分析:

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创设情境,链接相关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4、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

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与学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故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欣赏有关狼的图片。

2、今天同学们就跟我一来走进蒲松龄的《狼》。

3、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故事、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出示课件)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1、课文内容的研讨。

(1)、简单回忆作者的有关情况。(出示蒲松龄画像)

先出示画像,后学生简单作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3)、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比,加深理解。(出示远教资源视频)

(4)、小组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停顿)

(5)、自主口译课文。

(6)、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求同学帮助解决,老师可略作归纳。(教师完成指导)

(7)、口述课文内容,具体落实字、词、句的解释。

(8)、评评说说

补全对话

从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的狼。

从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的屠夫。

(9)、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2、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

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2、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六)、板书设计

30、狼

开端:遇狼(1)两狼跟踪

发展:惧狼(2)两狼穷追

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御狼(3)两狼逼人

高潮和结局:毙狼(4)两狼被杀

发表议论:议狼(5)

屠户:机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凶残、贪婪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及小说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清故事基本脉络,理解小说详略安排的特点。

4、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蒲松龄及小说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默写。

教学难点:

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没见过狼,但在我们所接触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资料中,一声狼嗥会让人毛骨悚然。狼是凶残、狡猾、贪婪的,似乎所有贬义词用在它身上都不为过,狼真是不可战胜的吗,相信学习了今天的课文会对你有所启示。

二、介绍作者,复习旧知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狼》选自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

三、听读课文,整理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1、听课文朗读,把握朗读停顿及节奏。

2、归纳重点字词,提示重点句子。

屠大窘(副词,表程度,很,非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关系)

狼不敢前(上前)一狼洞其中(打洞)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意:意暇甚(名词,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想,打算)

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投以骨省略宾语,即“投(之)以骨”;状语后置,即“以骨投(之)”。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3、女生齐声朗读课文。

4、男生齐声朗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重点字词的释义。

2、指名翻译重点句子。

二、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课文。

2、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不同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前四小节以记叙为主,第五小节以议论为主)

3、理清故事基本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1)串讲课文。

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

②分析屠夫想出的对付狼的办法及效果。

③分析屠夫的防范措施及狼的表现。

④读第四小节,理解并填空。

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盖以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试用一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所写的屠夫与狼之间发生的事件。

4、狼、屠夫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找出能够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句子。

(狼:狡猾、贪婪;屠夫:机智、勇敢、果断)

5、作者是如何刻画屠夫形象的?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三、体悟文章思想主题

1、指名朗读第五小节。

2、朗读指导(读出对狼嘲讽、不屑的语气)

3、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有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有对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揭示了文章的思想主题。

4、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综合性学习

1、有关“狼”的成语。

2、有关“狼”的歇后语、俗语。

五、本课小结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课文,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认识狼忠诚、团结、坚持不懈……的一面。

学习重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

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等。

二、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狼的成语、俗语。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引狼入室

声名狼藉 鬼哭狼嚎 前怕狼,后怕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同学们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看老师读课文时的停顿、重音。

3、举行朗读比赛,老师先请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对照课文,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读错的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读下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读错之处。一读到底,没有读错之处的同学得到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精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前进)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似的)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洞;从洞进入)

“前、犬、洞、隧”字的解释,同学们在课堂上记住,同座位两同学互相检查,然后找6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二)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1、投骨,2、屠户坐在草堆边,3、屠户突然跳起杀面前的狼,4、屠户杀草堆后面的狼。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什么?图上屠户的动作是什么?

图上有屠户、一只狼坐在地上、一个很高的草堆,屠户正拿着刀劈狼。

(三)从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灵活地和狼斗,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五、作业

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一个屠户卖肉下午回家的途中,肉已卖完,挑子中只剩下骨头。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还不想离开,继续跟着走。

屠户心里紧张、害怕,额头上冒汗,该怎么办?就扔一块骨头给狼,心想,给狼一块骨头让它啃,狼就会停住,不会再跟着自己,一只狼得到骨头站下来啃骨头上的肉,另外一只狼仍然紧紧地跟从屠户。屠户又扔另一块骨头,第二只狼得到骨头后,停下,站在地上啃骨头,然而第一只狼啃完骨头后又追了上来,跟在屠户的后面行走,屠户再扔给狼一块骨头,第一只狼见到骨头,就停下来啃,这时,第二只狼啃完骨头后又追了上来,屠户只得又扔一块骨头给第二只狼,如此反复。屠户挑子里的骨头已经全都扔给狼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的处境很为难,害怕前后遭受它们的攻击。吓得一身汗。走着走着,看见前面地上有一个打小麦的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上堆积一个很高的草堆,象小山一样。屠户就跑到草堆边坐下,背靠着草堆,卸下挑子,手里拿着刀。这时两狼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凶狠地注视着。屠户心里很紧张,心想,怎么办?但是,他同时告诉自己,不能慌张,要沉着冷静,想出办法,制住两只狼。

过了一会,就在屠户急着想办法的时候,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屠户心想,就在这等吧,等待机会,又过了很长时间,坐在前面的狼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很悠闲。这时,屠户突然跳起来,跳到狼的面前,一 刀劈朝狼的头部劈去,然后有第二刀,第三刀,第四刀……把这只狼狼劈死。刚想离开,转眼看见刚才离开的那只狼正在草堆后方打洞,想把草堆打一个通道,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入洞中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用刀朝狼一阵猛砍,连续劈了几刀,将狼杀死。屠户忽然想起,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大概是诱惑自己,麻痹自己,好让离开的狼从草堆后面打洞进攻。

狼很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禽兽与人较量,终究会被人杀死。

同学们写,老师也写,写好后老师检查同学们写的结果,老师也把所写的故事念给学生听。

《狼》教学方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学习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

教学性质:

讲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设问:课文中狼的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在《狼》一文中,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动作神情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愚蠢的特点。在屠夫与狼周旋的过程当中,狼的本性逐步表现了出来。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狼贪婪而又小心翼翼;“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懂得配合作战,又会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一狼洞其中”----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几个回合下来,狼的本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提问:纵观全文,文章是如何详写屠户的动作神情的?

提示:写屠户的动作极有层次。先写他的“惧”“大窘”“恐”等心态,生动地描述了他与狼周旋时的高度恐惧、紧张、只求逃生的神情。再写他的“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行动,表明他在险恶的处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最后写他的“暴起”“刀劈”“数刀毙之”“欲行”“转视”“断其股”“亦毙之”等动作,突出表现了他与恶狼搏斗时的情景,既写出了他战胜恶狼时的勇敢,也写出了屠户“转视积薪后”的冷静、细心。这样,屠户由害怕到想方设法,到奋起杀狼自救的神态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自读课文,领悟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