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

知远网

2024-01-07文/朱进龙情感

九月二十六日,是我们村民小组值得喜庆的日子,经过半个月燃气管道的铺设安装,这天终于要通气点火了。我们老两口早早就守候在灶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安装师傅把尼龙橡胶管和燃气灶接通,打开控制阀,再按下点火开关,只听得"啪"的一声轻响,蓝汪汪的火苗立刻窜了出来。顿时让我那没牙的老伴,咧着嘴憨憨地笑个不停,我的眼角也跟着濡湿了,那蓝色的火焰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扬中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座老式的灶台,这种灶台沿袭着扬中几百年的古老传统。一般人家都是两间头的灶,安放着一大一小两口锅,外大里小,大的煮饭,小的炒菜。也有的人家则是三间头的灶,这种灶是家中人多或者是养猪户用的,安放着大中小三口锅,中间的锅最大,用来煮大锅饭和烀猪食。我家的灶台就是三间头的,因为我家饲养着老母猪,一旦生了一窝小猪,三天两头就得烀猪食,所以灶台小了可不行。

不过无论是两间头的灶,还是三间头的灶,锅堂里都是烧柴草的,那年头,每家每户砌房子或者翻修房子,都要优先考虑支灶的地方和堆放柴草的地方。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只要到了儿女大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对方上门访亲,一进院子先看草堆,进了屋子再看灶台,明眼人一眼就能判别这户人家人丁是否兴旺,日子过得是否舒坦。虽说这种判别不能算绝对准确,但多少有点道理,灶台宽了人丁旺,草堆大了田地多。

说实话,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家境宽裕的人家实在不多,没田没地、缺粮缺草的倒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到了三春二月更是青黄不接,坛中无米,灶堂无柴,屡见不鲜。一进入冬春季节,不少人家就得靠借粮借钱,拣柴拾草,苦度时光。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除了割猪草寻羊草外,就是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到处拾柴,一天能拾到一梱枯树枝就算是最大的收获。有时拾不到,就带根绑了钩子的竹竿,去扳人家树上的枯树枝,一旦被树主发现,常常被追得狼狈逃窜。

再说下锅堂烧火,这也不是件好差使,大人们往往可以两个锅堂一起烧,既不忙也不乱,显得很轻松。而像我这样不会烧火的小屁孩就遭罪了,不是老点不着火,就是刚点着火塞进一把柴草马上就熄火。那时火柴紧张,烧火时不敢多用火柴,只好用竹竿做成的吹火筒使命地吹,吹得乌烟障气,就像熏狗獾子一样。实在没法只好把头尽量靠近锅堂,憋足了气猛吹不息,时间一久,闷烟的柴火有时会突然间"轰"的一声着起火来,突然窜出的火苗几乎会把我的眉毛烧掉。遇到天阴下雨,空气中湿度大,柴草返潮,会造成灶堂闷烟,这样的情况就时有发生,让我十分无奈,永难忘怀。以至于直到我上学后,学到"袅袅炊烟"和"烟火燎绕"两个词语时,还会浮想联翩,禁不住摇头叹息。

烟熏火燎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几十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不断增产,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煤炭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农村大部分家庭的灶堂困境,但是环境污染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年的煤炉烧下来,连自家屋子里的家具也被腐蚀得不像样子,尤其是电器产品,使用寿命更是减少了近一半。

上世纪八十年代,沼气的开发让清洁能源崭露头角,但由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费工费时不说,经常出现安全事故,供气寿命也不长,依然无法推广。这让传统的老式灶台只好继续发挥作用,只是表面进行了美化,灶面贴上了磁砖,灶堂加装了耐火材料,就像穿上华丽的外衣变得靓丽了不少。

接下来,石油液化气面世了,这是一种非常清洁而又没有污染的能源。另外加上电能的普及,更为清洁能源锦上添花。按理说传统的老式灶台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可是液化气和电费昂贵的价格,却又让不少农户望而生畏,不敢放开使用。而现在过剩的柴草不用花一分钱,想怎么烧就怎么烧,一年下来至少也能省下千儿八百元。就这样,不少人家的烟囱里仍然黑烟滚滚,污浊的气体照样排向天空,污染着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和空间。

最近几年的西气东输,让管道燃气进入了东部地区的千家万户,一个月二十几元低廉的价格,让农村的广大用户普遍都能够接受,纷纷用上了燃气灶具。从此真正做到烧饭不用草,告别了烟熏与火燎,高标准小康生活全面来到。

蓝色的火焰,引导着我的思绪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眼前,让我心明眼亮,意志坚定,该下决心了。接下来我将和老伴好好商量,按照农村的习俗,选个好日子,把传统的老式灶台彻底扒掉。

大家都在看